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互联网上的新闻传播在国际和国内均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新形势面前,高校校报应积极利用网上新闻传播的长处占领舆论阵地,在保持自身特色,巩固传统效能的同时尽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以促进校报的创新,同时还可利用校报网络版培养专门网络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在知识结构、数字技术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挑战,一些高校进行了变革,增加了新媒体方向及相关课程等;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本体价值的深度追寻,对学生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对扎实的写作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必须坚守。  相似文献   

3.
何华 《科技咨询导报》2014,(33):209-209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传播景观的快速变化收到广泛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取决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和认识的觉醒,新媒体独特的传播特点给传统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为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各种挑战,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新闻意识和敏感性的培养,来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来塑造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主持人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媒介融合这一新形势对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针对现今实验教学中课程安排融合度低、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模式障碍等不足,提出学生参与、开发信息化平台及创新实战平台等举措,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的流通与共享,它担负着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媒体的科技新闻记者承担着科学传播的重任。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有科学性和严肃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媒体编辑记者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培养科技新闻人才要求科技新闻人才教育必须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新闻专业主义的"专业"二字要求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陈国和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99-100,103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专业,尤其是随着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厚基础,强技能,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对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诸多地方高校相关配套的实习基地建设却跟不上时代步伐。本文从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以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为个案,探析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以及实习基地的效果考评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的形式多样,比如报刊、广播、互联网等。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翻译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之间相互了解、认知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需要借助翻译行为进行信息传播。英语新闻更是逐渐成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西方世界的重要途径。该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对《满铁剪报》英文文献的翻译研究英译汉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智媒时代改变了市场竞争逻辑与传播环境。营销传播需要更多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场景建构能力的广告人才。他们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善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数字营销,能创建个性化、互动性、沉浸式的场景来满足用户的消费体验。为此,广告专业应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各种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提升学子的综合思维能力与专业技能,锤炼出符合智媒发展的数字营销能手。  相似文献   

9.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传播要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在现阶段,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借助风险社会视域来观照我国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显得刻不容缓.高风险之下,科技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网络为依托拓宽教育渠道、提升教学发展空间是当前教育教学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互联网+"为依托和背景进一步深化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是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态度和立场。利用"互联网+"优势助飞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贯彻高职人才培育宗旨和目标,必须要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职学生核心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继续教育"互联网+"视野下,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混合型人才模式,大大提升了人才的竞争实力,为其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继续教育"互联网+"混合型人才培养制度的缺失,在加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时代严重脱节,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对于提升学校竞争力来说也具有消极影响。该文主要基于继续教育"互联网+"视野下,对校企联合培养混合型人才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后发展地区的人才资源无论在质量、结构和数量上都与发达地区相去甚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理念深入人心,"互联网+人才引进"逐渐被重视起来。基于以上两点,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促进人才引进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此来提升人才水平,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该文简要分析了人才引进对于后发展地区的重要意义,重点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后发展地区的人才引进策略,旨在以人才来促进后发展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传统的新闻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努力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道,积累了丰富经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新闻教育有很深溯源,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其教育模式和理念为中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指引前进方向,即构建特色教育模式,高校与媒体联姻,培养学生媒介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1):108-11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自"互联网+"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行各业积极实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互联网+"也被引入到外语翻译行业。于是,"互联网+翻译"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翻译"教育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外语翻译的高素质人才。文章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培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人才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能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外语翻译的高素质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对我国新闻媒介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后,外国媒介产品将会大量进入中国,形成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中国将会被纳入全球新闻体系当中,国内媒介必须转变观念,加快规模发展,加强互联网建设,。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面临严峻挑战。以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舆情传播,进而影响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系统分析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医学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刘小溪  黄建新 《甘肃科技》2014,30(21):12-1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首当其冲。由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一大批新媒体,如Facebook、微博、微信等,它们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这些新媒体稀释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撼动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垄断地位,引发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就此提出"纵""横"方法,能较全面地挖掘新浪微博中的异常数据。在这个传统媒体转型的发展机遇期,传统媒体要寻求突围,让数据真正成为新闻生产的核心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则快速发展,并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而变成多样,并且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制作者、传播者。自媒体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更及时、素材更丰富、传播面更广泛、舆论监督作用更大。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舆论风险的问题,如存在以讹传讹、谣言四起,舆论风向、错误引导,煽动性强、引发事端,为博眼球、不惜触线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宣传、监督、立法、技术管控等手段对自媒体新闻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计算机等逐渐发展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在现代生活中电视仍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电视中,新闻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要想创办一个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电视新闻栏目,就必须对这个栏目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新闻更加及时、新颖、有效,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一个新闻栏目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和传播效果,就要要求新闻编辑具有相当高的素养和能力。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能力与素养分析,详细阐述了电视新闻编辑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青荣 《甘肃科技》2004,20(7):182-183
互联网普及是新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其负面影响也渐露端倪。本文就其负面影响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对策 ,指出只有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