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法院多在再审程序才被动适用虚假诉讼条款。法院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虚假诉讼条款过程中存在识别与规制滞后、处罚手段单一、第三人救济渠道不足、民刑衔接不畅等问题。立足司法实践,可从适度降低认定标准、拓宽受害人救济渠道、构建顺畅的民刑衔接机制入手,以民事手段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司法规制。  相似文献   

2.
公民法律素质迅速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衣"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样得到了"强化";同时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当事人主义"虽适应和谐司法的要求,却忽视了法官在发现案件事实方面的积极作用,过分强调法官权力的限制性,致使很难查明案件事实。"虚假诉讼"就是这种弊端的产物,其严重挫伤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带来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之进行法律规制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法务会计人员因其拥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及法律知识,所以能有效解决会计与法律之间差异造成的障碍,帮助诉讼各方当事人对案件的争议准确把握。本文通过法务会计在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只有在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建立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出现的诉讼难、判决难问题,从而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因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现象不断出现,现实中难以寻找相应的救济途径,导致相关的案件不是被驳回就是不予受理,公民无法通过司法手段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究其根源在于诉讼制度中缺乏相应的公共利益救济机制。行政公益诉讼就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路径。应考虑从原告资格、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方面来构建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虚假诉讼作广义与狭义之分,再对超越了一般违法的界度,有需作刑事违法性评价的可能并对可能须由刑法规制的虚假诉讼情形从四方面加以把握并分析其特征。其次,讲述了我国目前对虚假诉讼规制的法律依据。再是指出现有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应对虚假诉讼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1):123-128
我国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确立时间较晚,理论与实践基础较弱,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作为保障案外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之一,至今仍存在着诸如立法缺乏对案外人法律地位规定及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司法审查内容模糊等问题,导致法庭欠缺对虚假诉讼的识别能力和打击力度,致使案外人维权之路举步维艰。为解决此类问题,立法应尽快明确案外人的法律地位及再审案件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扩大诉讼主体的参与度并增强司法性能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觉醒,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终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局限性也愈发显现出来,针对严重的虚假民事诉讼行为,有必要将其纳入刑法规制范畴,以求在司法实践当中对此类案件能够"有法可依"。本文即对虚假诉讼的刑事应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慰河 《科技信息》2011,(29):I0415-I0415,I0417
当代世界各国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实行的小额诉讼程序,提高了诉讼效率,减轻了法院负担,也大大实现了司法的大众化,通过小额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的结合,诉讼的多元化更加保障了公民的司法权利。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司法状况的反思并且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要求,并且同时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有关小额诉讼构建的一些具体思路,以期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国逐渐从一个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仅从1990年到1999年就从321万件上升至623万件,9年间增长近一倍。由于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未受到足够重视,加上"诉讼万能"、"诉讼崇拜"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滥用诉讼手段的倾向,造成一方面法院案件积压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民间纠纷解决机制陷入困境。对于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重构,范愉与张兵等兼主张加强我国民间调解,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赔偿机制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及其民事责任的立法现状入手,探讨了虚假陈述侵权的认定标准,分析了我国虚假陈述制度救济不力的原因,阐明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具体操作及赔偿金额的确定,论证了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诉讼不易采取“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1.
以民间借贷为幌子进行虚假诉讼的套路贷案件具有知识型犯罪的典型特点,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利益,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如何发现并预防套路诉讼是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司法机关为视角,从案件进入审判机关时起,对立案阶段和案件审理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同时结合公检法司协助工作的思路,建立起民间借贷面纱下套路贷的发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群体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时、日、月、年"的诉讼期间计算单位体系中没有"周"极不合理.由于"周"的恒定和准确,将克服以"年"、"月"计算诉讼期间时可能出现的不公和不便,改善以"日"计算期间的繁琐和随意.增补"周"为诉讼期间的计算单位,不仅是与国际社会接轨之举,而且将给我国立法、司法和整个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提供了立法保护,它的确立对于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诉讼却面临着"举证难"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无过错方的保护,违背了立法初衷。本文从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的内涵着手,深入分析了实践中"举证难"的原因,进而细致研究了解决该类案件"举证难"的对策。以期为立法及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第55条,我国正式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其具体边界却未曾在立法及相应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虽然学者们尝试从社会公共利益含义的角度来划定民事公益诉讼的边界,由于对"公共利益"的观点不一,所以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还是处于含混不清的状态。但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比较明确,同时我国也增加了行政公益诉讼,这些使得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以及私益诉讼的边界较为容易区分。同时,由于司法实践的丰富,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划分为标准进行类型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第17条确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先审理模式,确定了政府与环保组织就同一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同时提起诉讼时,政府环境诉权强制先行的规则。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角色与司法角色之间发生冲突,不仅会妨碍环保组织的环境诉权行使,还会造成司法资源浪费,甚至滋生腐败。为此,需要从共同诉讼框架下厘定两诉关系,同时引入第三人与建议报告制度,优化政府诉权与环保组织诉权衔接,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诉讼调解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几年,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诉讼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开展了以加强诉讼调解工作,规范诉讼调解程序为目的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完善诉讼调解制度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树立以"司法为民"为指导的调解理念;修改民事诉讼法,补充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关注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潘柳清 《科技信息》2008,20(1):27-28
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所以在民众心里普遍存在着厌诉情绪.而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和法制精神的贯彻,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人逐渐增多,同时诉讼也被有些人拿来作为犯罪的手段.然而这种诉讼欺诈行为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这种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因而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规制.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诉讼欺诈行为较为符合诈骗罪特征,目前可按诈骗罪论处.但由于诉讼欺诈行为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都存在差异,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宜增设单独的"诉讼诈骗罪",以便更有效地遏止诉讼欺诈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以来,虚假民事诉讼不断增多,不但对利害关系人的切身权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并且对我国的司法及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也带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根据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特点,尽快地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范策略,最大限度的健全现有的法律制度与审判机制,全面的利用刑事的、行政的与民事的处罚方式严厉的惩处虚假民事诉讼行为,对于构成犯罪的虚假民事诉讼应当切实的追究法律责任,维护我国司法及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极少被主动告知其诉讼权利,参与到诉讼过程中行使权利。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尽管赋予被害人一方诉讼当事人地位,但在大多数财产型犯罪案件中,诉讼程序销蚀掉了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被害人仅被当作一个客体、一个定罪工具。通过剖析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依据诉讼程序顺序对被害人在司法各阶段的权利救济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诉讼告知制度一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广泛适用,其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正全面地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诉讼告知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既能充分保障当事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地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克服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应从诉讼告知的条件、告知的程序和第三人的权利保障等方面思考我国诉讼告知制度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