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建国初期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隐约中流露的小资在身份上的优越感及引起的一系列逐渐升级的批评,表现了当时权威意识形态对小资产阶级的严重关切和文艺批评政治功能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肖也牧是较早表现新时代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家,其代表作<我们夫妇之间>对时代有着巨大的折射.无论从微观上对文本故事的分析,还是从宏观上对"肖也牧现象"及对这篇小说进行的探究都有助于我们对文学规律的发现与求证.  相似文献   

3.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通过塑造与自身具有同构性质的知识分子形象来演绎和论证知识分子改造的时代主题,籍此凸显进而实现自身急切的工农兵身份转变的政治意图,是"17年"作家普遍的创作诉求。但在实际过程中,其创作仍然草蛇灰线般延续着五四启蒙思想,从而与追求本质真实的主流话语叙事规范发生龃龉。"17年"知识分子叙事整体性艺术张力就此产生,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阐释空间,在讲述话语的时代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分析《玩偶之家》在跨语际过程中的翻译的政治和接受的可能,试图回答“娜拉”成为文化偶像的原因。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蔽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鲁迅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通过"我"在故乡分别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话语交往活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中的这两类人进行话语启蒙活动的现实困境。前者反映着启蒙双方的身份认同问题,后者反映着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陌生与隔阂。  相似文献   

6.
从研读拜伦的抒情诗"when we two parted"的文本入手,剖析了这首诗歌中巧妙交织的三个叙述画面和复杂深沉的三种情感表达,然后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简要解析了此诗歌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的得失,最后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叙述等现代主义批评手法对诗歌中未讲出来的故事做了五种猜想,并附上一首叙述角度转换后的改编诗歌,以此能对拜伦的抒情诗做到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8.
《菜园》用温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美的幻灭的悲剧。造成菜园里玉家母子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追求,这是作者对时代的观照。沈从文作品中的现代性追求正是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相互纠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易学启蒙》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朱熹(1130-1200)的一部“象数”学代表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史料。通过深入地考究与分析,发掘、总结了其中关于组合数学,二进制等方面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史料,并对这些史料在数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叶·扎米亚京(1884-1937)是俄国白银时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创作初期,他受到过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但自从代表作《我们》(1921年)问世后,作品被禁,作家也遭到恶毒攻击。笔者站在当代读者的立场,从创作特色层面,尝试解读小说创作的三维概念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五四"的"神话性"体现在现代中国思想每当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时刻,总是要重新回到"五四","20世纪80年代"作为历史的转折期,自然也有重返"五四"的冲动.通过对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细读,可以看出作者用"启蒙"和"救亡"的互动关系及其冲突来重新定位"五四",其目的依然内在于"20世纪80年代"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以及这一诉求所包含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13.
《社戏》的诗意只存在于双重视角中的童年视角,其内涵并非完全的人性纯美,它是现实性而非理想性的,因此也是不纯粹的。它表达了鲁迅对平桥村农民真挚的爱,隐含其后的是深刻的理解与别样的怜悯,同时显示出鲁迅与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意识上的差异。这种不同让其批判之笔从农民身上的国民性转向了知识分子,因此《社戏》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与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末清初讥评汉魏六朝骈体的浪潮中,陈维崧首倡文体平等观,编纂《今文选》为清初骈体文正名,极具导扬之功。其选文则具有“以人存文”“以文存史”之重要意义。《四大家文选》有选有评,在承继唐宋古文精神的基础上,以归有光为要枢,继述文统,赋予“文以载道”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反拨弊风之重要意义。两选体现了陈维崧对清初散文发展的思考之力与引领之功,是其文学反思与创作实践的另一种表达,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与文学、文体学批评意义,为清初文章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城市之间》电视节目,分析其特点,通过揭示《城市之间》与我国大众体育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成功理念给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从而使更加丰富、精彩、游戏性更强、娱乐至上的大众体育活动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更为广泛的普及.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以蔡元培、胡适等一批著名知识分子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政府"身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范畴。同列签名序列之中的李大钊,则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他与前者之间似乎不应发生关联。李之签名,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其联盟思想应是导致他签名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设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18.
在短篇小说《畸人手记》中,张天翼用辛辣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两派势力夹击之下,变为“中间人”的过程。以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还探讨了新文学幼稚病、国民性等问题,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也作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讲,鲁迅是师承之"源",也是中国百年文学发展的背景,影响深远.用类比法,来考证李佩甫文学追求和创作方法的特征,溯源这特征的成因;并以《城的灯》为例,来审思这特征与他的创作经验相结合后,所造成的文本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王安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但也正因为她颇为自得的文革感思,导致她总是急于表达些什么,让一个很简单的情节故事担负起如此沉重的思想反思,有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也导致其失去了以往冷静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点石化金的艺术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