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2.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3.
续老子     
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持"科学"之人需要持"道"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4.
正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存物观世,以启来者。此乃古往今来教化之方、育人之道。东陆云大,薪火相传,踵事增华,学基愈盛,文教昌隆。"双一流"建设,辟开新局,造就人才,精研学术,贡献社会,盼之切切,期之殷殷,任重而道远。当此之时,识者咸以创建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为务,一本先贤"扬文化之波,播科学之种"办学要旨,展陈往迹,遍集贤俊,承传文脉,涵养精气,思有以光大"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之精神,践行"自尊、致知、正义、力行"之校训。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书田(1900—1988)早年为留美工学博士,归国后相继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北洋工学院院长、西北联大常委、西北工学院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等,有着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和工程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的救国抱负;"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工程教育当"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设计创置并厘定运用之"的战时教育方针;"深厚的科学基础"、"实际的工程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与刻苦的志气"、"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之"五端"树志模式等重要思想,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世界战时科学教育研究史上,还是在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史研究上,均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12日,"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举行。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贾鑫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优秀入选者代表参会。贾鑫教授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于2013至2014年度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进行"西部之光"访学,是此次被表彰的兵团唯一入选者。会议共表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4人、导师代表4人、中科院系统"西部之光"计划入选者10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共同启动,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20年来,"西部之光"计划入选者都取得了丰硕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从中引申出的"诚"的意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要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有指导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一粒"种子"遇垅上之佳壤,春日之甘霖,培之敦之,润之和之,终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就是这样一颗"四两拨千斤"的"种子"。多年以来,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重点扶持"小人物"、年轻人。并结合我省省情,对接国家战略,大力培育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大力支持解决浙江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在全国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科研实力的基础研究科研队伍,承接的国家基础研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12)
圣人之教现存最早的中医典藉《黄帝内经》是以"圣人之教"为张本的:"是故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圣人之教"以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究心于天人之间,以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信念来观察和理解宇宙与人类。《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天地人是按一个统一的"大道"来运动的,人类是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因此人生也只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即使是圣人也只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疾病则只是生命"浮沉"的偏离状态而已。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3.
"鱼"意象在庄子散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于内篇、外篇和杂篇之中,其中直接出现"鱼"的地方就有四十一处。本文就逍遥之鱼、快乐之鱼、涂中之鱼、辙中之鱼、相忘之鱼五个方面来探讨庄子通过"鱼"意象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进而剖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江右明遗民八大山人"黑枳"印,美国王方宇氏系为清康熙十年前后事;又其"蔿艾"印,则见于清康熙三十二又三十八年间。两印义诂,学界莫究。笔者首揭八大山人"黑枳"、"蔿艾"对印"两头蛇"隐喻及其"头尾相竞"、"自相啄啮"、"同身之祸"、"入火而死"、"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晦义,刻录了明宁藩弋阳王孙八大山人终生反省明、清"存亡之弘理"、满、汉"崇替之源"、朱明"宗庙之重"倾覆的思维轨迹。并发明其与清康熙四/十/三十八年间八大山人思想涯岸两头蛇、一双鸟、一双鸡、大小宗、两朝阳等宗室胎记复国情结遗民块垒之隐秘关联,打草惊蛇,彻底颠覆八大山人研究史话派的旧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15.
增强党的意识,是加强执政党建设之"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内在要求"。每个党的干部、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增强党的政治意识、先锋意识、纪律意识、宗旨意识、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考察战国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在数量、时间性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战国语料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彼""厥"等。"之"是最常用的,"其"的使用仅次于"之"字,"彼"不多见,"厥"大概在战国中期,已从共同语中消失。主要的第三人称代词由西周时期的"厥""之""其"变为"之""其"两个。在句法功能方面,这几个代词有较明确的分工:"之"主要作宾语,"其""厥"主要作定语,"彼"主要作主语。  相似文献   

17.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人品观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主要包括身份地位之贵贱、器量识见之广狭、道德品质之高下以及形象做派之雅俗等四个层面。晚近学者曾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误读。正确地理解经典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前七子"复古运动从其退出历史舞台起就受到"唐宋派"、"公安派"、王夫之、钱谦益、叶燮等诗学家的唾骂,他们认为"前七子"是一味"模拟剽窃",徒具"古人衣冠",是"古人之影子"。虽然这些质疑都抓住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失败之软肋,但是仅仅抓住其"知复不知变"的诗学观这一维度是远远不够的,其失败与"政治之摧残"、"阳明学之诱惑"这两个外部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其失败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朱成华 《科技信息》2011,(27):18-18
《盐铁论》原文"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中的"今之士"在《盐铁论校注》中作"今之世"。而《盐铁论》他本多作"今之士",今认为《盐铁论校注》作"今之世",是;而"今之士",非。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卫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完美女性。她们有着"立身"、"齐家"之才,自然天成之美和律己宽人之德,融"才"、"美"、"德"于一身。她们的存在既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使然,又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美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