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反映并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拈连辞格也是认知能力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阐释这一辞格生成的认知机理和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从而为汉语拈连辞格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谢佳辉 《科技信息》2009,(31):267-267,27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在朱自清作品《匆匆》中关于时间的隐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红月 《科技信息》2011,(14):145-14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这个新视角对隐喻进行更加新颖、更加深刻的阐释,他们视隐喻为一种认知现象和认知方式,并认为隐喻无所不在,对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视角介绍隐喻理论,探讨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培养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4.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5.
刘娜 《科技信息》2008,(3):111-1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把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在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本文通过对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论述,介绍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几点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6.
《独坐敬亭山》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着重阐释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它主张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研究语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视角对诗仙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的认知文体分析实例证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文本具有解释力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隐喻问题出发,论证隐喻性语言的产生是隐喻这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人们普遍遵守的语用经济原则使然,而非填补语言表达空白的需要使然,也非源于人们思维的不发达;在对隐喻的理解机制的语用学研究中,关联理论的阐释优于以合作原则为基础的语用学阐释。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概念体系的组织方式,隐喻在语篇层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对隐喻语篇功能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法,阐述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的三大理据:认知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新修辞学。分析表明,隐喻是语篇生成的重要机削,隐喻的语篇功能具有浓厚的语言学和修辞学理据。对语篇分析和教学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思维方式;习俗隐喻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新隐喻的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身体名词"hear"t和"心"的隐喻性词义和词组进行分析,我们揭示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意义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异同,认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heart"和"心"的隐喻意义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具有相似的认知生成过程,从而证实了英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思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形象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以隐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时间的横向坐标运动和纵向坐标运动方面对英汉语言中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英汉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概念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分别分析了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进一步提出在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NC英语国家语料库,参照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对汉、英基本颜色词"蓝"与"blue"的隐喻进行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从而增强人们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英、法、汉语中的"UNDER/SOUS/下面"方位隐喻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住隐喻词语“UNDER/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8.
田旭 《科技信息》2008,(34):247-247
认知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人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英汉语言中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从介绍隐喻的基本理论,基本功能入手对传统的隐喻理论和现代的认知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现代隐喻理论相对于传统理论的进步性,着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了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