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吐蕃考古与吐蕃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野论述了吐蕃考古与吐蕃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吐蕃考古既是吐蕃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传统意义上以文献研究为主体的吐蕃史研究在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有所区别,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借鉴。文章还回顾了吐蕃考古的学术史,对近年来吐蕃考古的新材料所带来的新问题及其研究前景也作了学术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从考古发现资料与历史献资料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吐蕃时期动物殉葬习俗,及所反映出的吐蕃王朝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祝铭 《西藏大学学报》2022,(1):83-90+102
拉萨大昭寺中心佛殿二层松赞干布殿内供奉一件大型鎏金银壶,该银壶一经发现就备受学界关注,先后有十数位学者针对这件器物撰文研究,内容涉及银壶的风格、产地、年代等方面。由于该器物原件一直未公开展出,一些研究是基于照片或复制品展开的。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这件器物,文章对银壶的形制、纹样及细节部分进行介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这件器物进行讨论,认为银壶与吐蕃时期典型金银器的制作传统有明显差别,其在造型、工艺、纹饰题材等方面均显示出与古代伊朗艺术的密切联系,在银壶的装饰纹样中还包含若干来自敦煌的因素,其理想的制作地点可能是敦煌地区,制作的时间大致处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中期之间。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研究和成就等几方面探析了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藏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神幻之影——拉萨大昭寺吐蕃木雕的艺术风格与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分析了拉萨大昭寺内现存的吐蕃时期木雕,认为这些木雕以往学者们较多注意到其受到印度、尼泊尔等地古代文化影响,而较少留意其中受到中原唐代建筑影响的因素。而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对大昭寺所作的实地勘测工作当中已经注意到,大昭寺的总体木构建筑明显的也受到内地风格的影响,融合有南亚与中原唐文化不同文化因素,成为吐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相似文献   

6.
藏族和纳西族在历史上有悠久而密切的关系,纳西族《创世纪》中说藏族、纳西族、白族是三兄弟,藏族是老大,纳西族是老二,白族是老三。藏、纳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长期的密切交往,也有因封建中央王朝的介入或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事纠葛。两个民族在喜马拉雅边缘地区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写下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意义非凡的一页。如今藏学和纳西学成为举世关注的显学,由于历史上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苯教和东巴教的研究成为相互缺一不可的交叉学科,唐巴地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发展、茶马古道上的经济贸易史也…  相似文献   

7.
唐朝时期,吐蕃的社会文化正在悄然地发生变迁。民众的迁徙是其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吐蕃不仅在和平时期积极学习外来文化,而且在战争时期也与汉族接触融合,不断吸纳汉文化。这些促进了吐蕃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藏文明的象征。在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布达拉宫的建筑规膜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试图从吐蕃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中提取有关布达拉宫的零星记栽,分析自吐蕃时期布达拉宫建筑规模的变化,为还原布达拉宫的原貌提供一些历史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区,自古就是高原雪域的封闭地区,土氏族先民生产,生活环境相当艰苦,历先秦,秦汉,今四川,青海的羌族及少数华夏族人已迁入西藏,打破了封闭状态。三国、两晋时期亦然。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风吹进高原雪域,西藏地区出现了羌族王国,与中原王朝始有交往,成为中亚边缘的多民族化交汇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天峨坪金矿区多被土壤覆盖,区内局部出露轻变质粉砂岩及碳酸盐岩。为了圈定深部金矿体及了解金银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系统分析了区内土壤、原生晕及半风化原生晕金银元素含量。天峨坪金矿异常区金银次生晕异常分离,银次生晕异常中心分布于矿区中北部地势较高地区,而金次生晕异常中心却分布于矿区中南部较低洼地区,Au/Ag比从原生晕、半风化原生晕至全风化土壤逐渐降低。根据金银在不同风化程度岩石中的比值变化,结合金银在碳酸盐岩出露区地表流体中金比银更易形成金硫络合物迁移,提出在碳酸盐岩出露区地表中至弱碱性流体中金比银更易发生迁移,银次生晕异常中心指示深部金矿体。后经工程验证发现Ag的次生晕异常中心对应深部金矿体,而金异常中心偏离深部矿体。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出露区金银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有差异,热带亚热带植被覆盖区次生晕找金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金的次生晕异常,也要注意银的次生晕异常。  相似文献   

13.
陈志鹏 《科技信息》2008,(8):148-149
明代货币制度经历了从明初“禁银”到后期“皆用银”的发展过程。然而,在“禁银”的铜钱和纸钞时期,从政府到民间,白银并没有退出了商品交换的舞台,始终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充当着一般等价物。因此,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政府法令“禁银”,而现实中仍然“用银”的时期是“虚拟银本位时期”。  相似文献   

14.
在热分析的基础上对吉林某浮选银精矿的预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焙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奶对金精矿中硫,碳脱除率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有添加剂存在时焙烧工艺条件对银精矿焙砂的金银提取性能的影响,并了添剂在硫酸化焙烧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有添加剂存在时的焙少经稀硫酸预浸,其预浸渣于用硫脲法或氰化法浸金时,其金的浸率将大于95%,争遥总浸出率也分别达95%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齐鲁史家辈出.其史学著述的内容包括了记述前代史、记录当代史,体裁则有纪传体、编年体以及杂史、偏记小说等,而人物传记、家族史、谱牒和历史地理的编纂更是盛极一时.<文心雕龙·史传>的面世,更预示了史学工作即将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历史时期.不过,此期的齐鲁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受“丝绸之路”影响.以东汉为界,金银器工艺开始脱离青铜器制作的窠臼.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到唐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金银器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仍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特点.从唐代金银器的工艺、器形和纹饰3个方面,论述了它对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承接.  相似文献   

17.
徐志勇 《太原科技》2012,(6):93-94,97
灵丘县刁泉矿区位于山西断隆、燕山台褶带和内蒙地轴三个Ⅱ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Ⅱ级单元属于燕山台褶带西端。通过对灵丘县刁泉铜银金多金属矿床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该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为同类矿山开采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布衣诗人大量涌现,在数量与成就上,几乎与仕籍文人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立言不朽的价值观及诗文可以用作谋生工具等诸多因素关系密切。而“诗在布衣”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士大夫长期主盟文坛的局面,也改变了诗文优劣的评判权力和文人地位高下的认同方式,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王室宗族的女性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当时的晋国也不例外。在晋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主要有季隗、怀嬴、骊姬、姜氏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使我们欣赏到一群历史贵族女性鲜明而典型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20.
赊店帐既是商业领域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高利贷的一种借贷方式,是一种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的形式,在民国时期的广西农村颇为常见。它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商品经济,满足了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但由于利率的高昂和交易手段的不公正,导致农民受商业资本的控制,遭受残酷的盘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