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DRM系统信道编码原理及软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介绍了DRM系统发送端信号处理流程。其次,从能量扩散、比特分配、可删除卷积编码、比特交织、QAM映射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DRM系统信道编码。最后,介绍了DRM信道编码基于PC的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DVB-S系统有效干扰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DVB-S信道编码过程研究对其有效干扰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外层RS(里德一所罗门)编码的误码率仿真,得到离散比特错误图样中错误比特数目及分布对解码误码率的影响.然后分析交织前后比特位置变化,推导出解析关系,并利用上步仿真结果,以交织帧中最短错误长度破坏最多码元为准则,确定交织帧中干扰起始点,再进行仿真操作,缩小干扰点的范围,得到DVB.S信道编码中交织层有效干扰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频率选择性信道Turbo均衡系统自适应信道编码问题.首先在单输入单输出的Turbo均衡系统中分析均衡器与译码器之间转移的软信息,进而得到软信息与原始数据信息的统计相关随接收迭代次数的增加而趋向收敛的结论.利用相关特性收敛给出了均衡器与译码器的行为描述,并建立自适应选择发射信道编码码率的准则,提出自适应编码算法使系统误比特性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自适应信道编码算法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吞吐量性能,整个系统吞吐量增加并趋于优化,其性能优于任何固定码率配置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TD-SCDMA HSDPA系统3GP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发送端信道编码比特与接收端解速率匹配后软比特之间的平均互信息的链路模型.本模型以互信息为接口参数,采用QPSK比特信噪比合并、16QAM信噪比等效等建模方法.考虑了TD-SCDMA HSDPA系统速率匹配、HARQ合并、16QAM星座重排等因素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链路模型在瑞利衰落信道,QPSK和16QAM调制方式下的块误码率(BLER)误差均在0.2~0.3 dB以下.且模型具有仿真数据量少、时间复杂度低和扩展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带内同频(IBOC)系统传输容量达到了带宽的极限,在瑞利衰落信道上,由于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能够改善误码率性能且又不受带宽限制,同时基于迭代译码的BICM-ID可以得到更高的编码增益.提出一种基于Turbo BICM-ID的改进信道编码方案可代替传统的IBOC-AM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低于10-3时,改进后的信道编码方案可以获得超过1dB的编码增益,所以这种方案的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简单介绍DRM系统中的数据业务及其表现形式,详细描述了在DRM系统中,应用MOT目录模式传输机制,进行复杂数据业务传输的具体实现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Polar码在编码调制(CM)系统中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Polar码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系统.分析了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中不同调制方式对系统误比特率(BER)性能的影响,并将所提系统的BER性能与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BICM系统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QPSK调制下,基于Polar码的BICM系统与基于Polar码的无编码调制系统的BER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而在16QAM调制下,当码长较大时,基于Polar码的BICM系统较基于Polar码的无编码调制系统最大节省0.8 d B的比特信噪比.当信道编码码长为1 024、码率为0.5时,在中高比特信噪比区域上,基于Polar码的BICM系统可比基于LDPC码的BICM系统获得至少2 d B的比特信噪比增益.  相似文献   

8.
白晓娟 《甘肃科技》2007,23(3):133-134
文章首先介绍了数字声音广播产生的必要性;然后给出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系统不同状况下的带宽及频带,并参照ETSI 2004年6月发布的DRM系统技术规范[1],对DRM系统从信源开始到调制的各部分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9.
DRM可以在带声卡的PC机上实现实时软件接收。本文在介绍基于PC机的DRM软件接收机系统之后,分析了DRM接收软件现状,重点论述了Dream和Diorama两款DRM开接收软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30 MHz以下AM广播的发展现状,分析说明了DRM系统取代传统AM广播的必然性,并对DRM发射系统各模块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论述了COFDM模块的基本原理及其功能,最后提出了一个基于DSP技术的DRM系统OFDM模块的实现方案,并且给出了该方案的硬件结构和主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11.
线性预测编码(Linear Predictive Coding)是实现语音编码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语音信号和LPC的研究,介绍了语音信号的线性预测分析原理,详细分析用来求解线性预测方程的自相关法和计算方法,并用Matlab对实际语音信号进行线性预测编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LPC法合成的语音信号误差小、计算简单、合成速度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通过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五大类产品3013种零件的编码试套及其特征统计,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厂实施组成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实施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都赟赟  程文彬 《科技资讯》2008,(10):100-101
无线网络端到端可靠信息传输技术是将信息分发管理、网络编码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应用,以提高无线网络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8kb/sCS-ACELP语音编码算法中线谱对参数的基本原理,对线谱对参数作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由LPC系数到线谱对参数的转变过程。对算法中线谱对量化方法做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新的量化方法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频率非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中,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中继系统的中断性能问题。基于放大重传(Amplify-and-Forward,AF)和联合解码重传(Joint Decode-and-Forward,JDF)机制,在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下,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一般情况下的节点和系统中断概率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小信噪比情况下,JDF的中断性能优于AF系统;在大信噪比情况下,AF的中继性能将超过JDF系统的中断性能;随着信噪比以及信道不对称度的增加,AF和JDF系统的中断性能将趋于相同。此外,研究还发现,当速率大于0.5 bit/s.Hz时,JDF系统的中断性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运用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的特性——编码和抽象水平通常较低,使知识流动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难题:一是知识的可扩散性程度低,语义问题无法通过共享代码来解决;二是编码和抽象水平低导致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只能通过关系网络来实现。关系网络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共享的环境以及关系信任,从而弥补了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促进了知识的流动,推动了网络组织中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两种编码率为5/6的4维和周期变化的网格编码调制方法,即4D-TCM 和 PTV-TCM.这两种方法相对于编码率为2/3的网格编码调制(Trellis-Coded Modulation)来说,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编码功率增益的下降较小.本文将提供这两种网格编码调制方法在4状态时的最佳网格结构.这两种网格的结构较简单,因此用于解调译码的维特比译码电路较易实现.4D-TCM 和 PTV-TCM 相对于未编码的8相相移键控(8-PSK)的编码功率增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近似公式估算,它们分别可以获得5.3dB 和4.7dB 的编码功率增益.利用 Monte-Carlo 计算机模拟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说明,它们的编码功率增益与估计值很接近.在高信噪比区域,它们的值几乎相等.就 PTV-TCM 来说,由于在网格结构中存在两个编码率,与4D-TCM 相比,编码功率增益要减小0.6dB 左右.然而用于这种方式的维特比译码器将具有最简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动态图像亮度变化范围较大,当前编码方法采用DCT技术描述高动态图像信号的变换,无法准确描述图像细节、频率突变的高动态图像信号,导致编码后图像的极亮和极暗区域可视性低、细节不丰富。提出一种新的用于高动态图像的自适应编码方法,分析了高动态图像编码过程,通过小波变换实现高动态图像信号描述形式的自适应变换,对高动态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获取不同尺度的高动态图像信息,得到子带图像;对各子带图像的小波系数进行量化,以达到提高图像码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用Log Luv(TIFF)编码方法,对高动态图像信息数据间的统计相关性进行滤除,完成高动态图像的自适应编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对高动态图像进行编码后,得到的图像质量较高;且在编码效率较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图像质量,编码性能明显优于预测编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要在模拟和移动通讯中传输数字图象,首先必须对图象实行高比率的压缩,本文对讨论小波变换的特征机理,建立了以小波变换为基础图象压缩软件模拟系统,并同标准JPEG的图象压缩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在高压缩比时,基于小波变换压缩的重建图象PSDN和重建图象质量都明显地成于传统的DCT压缩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AutoCAD图形环境中,利用编码法建立纵向构件计算模型,对船体舯剖面任意构件进行局部强度计算;同时,建立起总纵强度与局部强度之间的数据结构关系,用以计算船体总纵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