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山穿黄隧洞位于山东省东阿县位山村与东平县解山村之间的黄河下游的位山险工段,为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中的关键性工程。为了解隧洞地质条件.探索施工技术,1986年4月开始在输水隧洞上部开挖一条勘探试验洞,1988年1月底主体全部完工。  相似文献   

2.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入海口,境内黄河段达600多公里,流经9个地级市,25个县区,每年约有10亿吨以上泥沙流过,其中相当一部分沉积于黄河床上,使河床每年增高10公分,每10年就提高近一米.淄博市高青县北邻黄河,每年淄博市引黄工程和高青县引黄灌溉,约从黄河抽取1.4亿立方水,黄河水经沉淀后产生大量泥沙.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5):9-9
<正>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向黄河以北供水,还可相机向黄河补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介绍,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当前国内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7,(1):68-69
作为一条闻名世界的大河,黄河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改道,地质学家发现,在现今的江苏北部、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同样也留有黄河冲击过的痕迹,大量的历史考古资料也证实,这里在数千年前也同样是黄河的古河道,黄河通过这里注入黄海。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使黄河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人为改变,还是自然力量?最近,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大胆猜想,他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能与史前的黄河下游改道直接相关。贝壳堤竟隐藏着黄河改道的历史北京科技报:黄河在史前最大的一次改道发生在什么时候?这个时间是如何确定的?王若柏:黄…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是黄河上游与中游之间的分界点。平阔的两岸茂柳如烟,蛙鸣鸟喧,河岸边潮湿的空气里飘有淡淡的鱼腥,黄河从西边的河套平原、土默川流淌过来,又流淌过去,下游不远处,就是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喇嘛湾镇。河水过喇嘛湾时河道突然变窄,这条北方大河顿时变得暴躁不安,河水冲击河岸,河水搓揉河水,浪激涛涌,夺路前行,大河掉头南下,拐过一个大湾,一头撞入幽深险峻的峡谷之中。岸边山岭上开始出现长城的身影,而河流的左岸是山西地界。此时的黄河己被牢牢地束缚  相似文献   

6.
在黄河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流域三维地形地貌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系统基础空间管理和利用效率、保障基础空间信息一致性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了黄河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成、流域三维地形地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方案,重点讨论了工程维护管理系统三维信息技术架构,介绍了基于SOA技术的流域三维信息WebGIS图层共享和工程三维信息激光成像图件共享的开发实现。  相似文献   

7.
"规划"的失误及其对三门峡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做了题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简称"规划")的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不仅对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针进行了规划和阐述,而且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门峡工程)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然而这个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过程发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规划"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22,(8):52-53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规划的最末梯级,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工程以发电为主,同时改善航运条件,兼顾防洪、灌溉,并具有拦沙和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作用,是金沙江干流仅有的具有超大型农田灌溉、过坝通航等多功能的综合枢纽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西南地区水运通江达海、带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国务院2001年批准实施的“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区域近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不同等级沟道拦沙工程的布设原则、小流域沟道拦沙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的分阶段布坝密度、中小坝的配置比例、单坝控制面积等主要技术指标,并建立了土料容重与最优含水率的关系,形成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建设技术体系。为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类似相关研究相比,本项目研究成果对晋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沟道拦沙工程的健康发展,更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作为"天河工程"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接受专访,就"气象学家等质疑'天河工程'"报道引发各界关注,回应业界质疑和担忧的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天河工程",重要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黄河缺水的问题。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黄河来水如果持续减少,而且发生的概率还很高,今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多学科理论方法,对黄河口特殊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主要问题、约束条件、互动关系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协调和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需求,提出了基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河口综合治理方向、总体布局与治理目标和措施,为河口地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水泥搅拌桩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广州亚运城市政工程项目,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面地貌,场区内水网及水塘分布密集,主要为淤泥地质,为保证道路工程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在水泥搅拌桩处理的技术要求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7,(7):63-63
该技术由全夯式扩底灌注桩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两部分所组成。它是由全夯式扩底灌注桩机的电动锤夯击内营将桩底砼强行夯击或扩大头、再经低锤密击桩身砼.从而形成桩身截面比外管大、且桩周表面凹凸的呈“棒棒糖”或“狼牙棒”形的基桩。“全夯式扩底桩”因其质量可靠,造价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已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建筑业基础工程理想的桩型之一。该技术曾荣获200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缅因州生物学家纳特·格雷说:"看看你脚下,全都是鱼。是人类对财富这个问题的观念变化。"成千上万条银色脊背灰西鲱在湍急的锡巴斯蒂库克河里时隐时现。就在6年前,这里还没有灰西鲱。而今这里灰西鲱的数量可能已经达到300万条。在下游的两座大坝被拆除后,这些鱼来到这里,通过一个造价100万美元的水力鱼梯,排队跃过这座高27英尺的水电大坝。拆坝缘于观念改变位于温斯洛和奥古斯塔的两座下游大坝的拆除,使河流从本  相似文献   

15.
阿成 《科学大观园》2009,(24):27-28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相似文献   

16.
长期的治黄实践证明,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拦、排、放、调、挖"。其中"调",即"调水调沙",就是通过干流骨干工程调节水沙过程,改变黄河"水少沙多,水沙时空分布不均衡,易于造成河道淤积”的自然状态,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以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水量,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输送入海,达到最佳输沙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工程论辩既是促进工程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窥工程活动存在问题的有效媒介。因此考察工程论辩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保障工程论辩的科学有效开展实属必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水坝工程论辩此起彼伏,挺坝派与反对派针锋相对,在各种场合、利用多种渠道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力求概括当前我国水坝工程论辩的一般进展,并对论辩中存在的方法论之争和价值论之争这两个典型特征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中暴露出的我国工程论辩中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善我国工程论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1,(1):36-37
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6周年.6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在保障工程沿线居民用水,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中的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向北方调水,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骨干水网,科学调剂水资源,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  相似文献   

19.
周玉泉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29-30,40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山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杨树人工林,包括小叶杨"小老树"、杨树丰产林和农田林网的更新改造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杨树人工林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可广泛用于广大杨树适生栽培区人工林的更新改造,对于加快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在宁夏境内全长397公里,为南北流向,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特殊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特性决定了黄河宁夏段凌汛期具有“封河期先下后上,开河期先上后下”的特征,每年都造成程度不同的凌汛灾害。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与中国水科院联合开发建设了“宁夏三维电子江河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