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济篇上世纪中期后日本经济曾经快速发展,经历者记忆犹新,后来者追慕不已。但90年代初"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等说法似乎成为评价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标准口径",尽管小泉纯一郎首相任期内(2001年4月~2006年9月)出现长达73个月的连续增长纪录,而目前安倍已在雄心勃勃地超越这个纪录。安倍晋三于2012年底二度拜相后推出所谓"安倍经济学",迄今已经实施近七年。它的效果如何,日本经济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与经济活动蒙受各路指摘,被贴上"新殖民主义者"、"资源掠夺者"等各种标签。上世纪90年代,非洲对西方失去了意识形态与战略高地的吸引力,一度被评价为失去希望的黑色大陆。虽然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对非洲的支持,然而在缺乏话语权、由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空间被诬称为"贪婪而奇怪的庞然大物"。可惜的是,这一领域一直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2014年9月,清华大学唐晓阳博士新著《中非经济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日本曾经历了“失去的90年代”,社会历尽磨难,经济痛苦挣扎。2002年日本终于迎来了“新经济时代”。十年炼狱固然打造出更优质的经济体制、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模式的改良与制度的创新;但日本同时也丧失了外交上的战略机遇,而长期萧条、沉闷压抑的社会环境也对日本的民  相似文献   

4.
徐梅 《世界知识》2014,(15):72-72
<正>2014年6月24日,安倍政府正式公布《日本复兴战略》报告,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涉及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开放、农业改革、降低企业法人税、创建"国家战略特区"等,折射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日本经济的战略走向。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将振兴本国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底,再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接连射出两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日  相似文献   

5.
<正>“失去的十年”,以往多被用来描绘上世纪9 0年代因泡沫破灭深陷长期萧条的日本经济,日前却被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用来描绘本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全球经济了。2023年4月4日,马尔帕斯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而且不是像以前那样局限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而是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个国家能让我们准确地了解经济低迷造成的影响,那这个国家就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日本政府和经济专家一直寻求能消除泡沫经济破裂恶果的方法,当时日本的经济低迷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很相似。现在,日本回顾他们的“失去的十年”,不仅把它当作一次经济危机,还把它当作寻找整个社会体系中各种严重错误的机会。许多日本人不再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可以改变全球局势的有活力的经济超级大国,因为在过去十年中国家的自信在危机中已经慢慢消失。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在60年代经历了年均增长率10%的高速增长期后,70年代初至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大体保持在4%的“中速增长”。然而,90年代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是战后日本经济表现最差的时期,被称为“十年萧条”。有的日本学者认为,90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失去了的十年”。“一进一退”的根本原因在这“失去了的十年”当中,又以1997、1998年度的经济形势最为严峻,连续两个年度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度的实际增长率是-0.4%,1998年度为-1.9%)。在这以前,日本经济只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出现过负增长,那年实际增长率(除去物价变动的影响)为负,但名义增长率仍为正。因此,就实际增长率而言,1997、1998年度是战后日本第二、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企业内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组织 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企业内设立"专利部"来作为承担有关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的公司不断增加,而在一味只顾追求日本专利申请件数增加的当时,即上世纪90年代,"专利部"的成员由研究部门或开发部门的成员兼任.  相似文献   

9.
外刊概要     
正1日本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日《东洋经济》2016年3月12日日本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被称为"团块世代",是上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到2050年,他们将全部成为高龄老人(75岁以上)。日本国立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25年日本的高龄老人将增加到2179万人,而"中坚力量"(20岁?64岁)将比2015年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制定和实施"政治大国"战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局势为日本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决定政治,日本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必然要求有与其相称的国际政治地位;本国的地理条件促使日本要跻身谋求"政治大国"之列;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政治思潮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成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日本的这一战略对中日军事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CENTRIALITY)成为亚太国家对东盟外交的"政治正确"。2007年后,这一词汇更是被陆续写入到东盟组织及国家的官方文件中。2017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明确承诺中国将"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2017年11月12日举行的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近邻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了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走向衰退,近十年来都没有完全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困扰。回顾这段历史,让人深刻的体会到经济泡沫的危害之深。笔者就是针对日本的泡沫经济的破灭展开研究,从日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镜,避免同样的悲剧在我国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4月15?16日,日美贸易谈判在美国华盛顿拉开序幕。回顾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日本与美国之间因经贸摩擦而不断展开谈判,美国对日屡屡施压,要求其开放国内市场,由此也使日本在应对日美经贸摩擦及对美谈判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现今,日美两国为何启动新的贸易谈判?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日美贸易谈判有何内容?谈判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三角关系。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美欧日三角关系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从经济到经济—政治60年代,美欧日经济关系逐步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失去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力量对比急速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70年代,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欧共体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贸易集团,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日本跃居西方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美国丧失了金融霸主地位;欧洲货币体系形成;日元国际化趋势加强。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正式形成。1975年  相似文献   

15.
正由新冠病毒诱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已对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若再与之前经济不景气、少子老龄化、核安全危机等风险因素叠加,恐将加速日本由"安心社会"走向"风险社会"的进程。"安心社会"今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入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海洋遥感技术日益成为国际科技界关注的热点。美国于1978年就发射了海洋卫星;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已发射了海洋卫星;俄罗斯有  相似文献   

17.
易定红 《世界知识》2010,(23):40-41
<正>退休制度改革的背后是包括政府、雇主和员工各方利益的纷争。老龄化的"银色浪潮"席卷全球。与这一浪潮相伴的退休制度改革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在西方国家蔓延开来。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纷纷拿退休年龄开刀,对退休制度进行大手术。2010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计划,即退休年龄从60岁延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14,(3):52-52
<正>2014年1月14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杂志在京举行"傅高义先生日本研究演讲座谈会暨《日本学刊》名誉编委授予仪式"。傅高义是美国社会学学者、著名中国问题和日本问题专家、精通中文和日语、哈佛大学名誉教授。他曾出任美国多个东亚研究机构要职,包括上世纪70年代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9.
刘昱 《创新科技》2012,(7):17-19
<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背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  相似文献   

20.
正"911"是美国紧急呼叫的电话号码,也是一个悲剧的发生日期,还是一个纠偏的时机。作为一个电话号码,它帮助了无数身处险境的人;作为一个悲剧发生日,2001年9月11日那天太多无辜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一个纠偏的时机,在此之后人们的安全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为了便于人们及时报告紧急事件而启用。小到个人身体健康,大到社会灾难发生,一旦拨打这个号码,你的电话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显示屏上,以便接听人员确定位置,实施救援。即使你挂断电话,对方也会打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