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2.
秦时代,中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上古巴国、蜀国历史文化,自然,中原文献是不可能出现巴蜀方言的.只有<山海经>2/3的内容直接、间接书写了巴蜀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因而,上古蜀语基本上保存在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蜀、巴、禹、葵、羲、娲、氏、寻、仞、沮、荆、枉、风等字,以及相通文字:私、纤、丝、任、苴等与甲骨文、<说文解字>等文献进行对照,来论证上古巴蜀方言与中原华夏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且又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板楯蛮原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其族名有三:或板楯蛮、或蜜、或白虎复夷。该民族因多种原因或迁徙北方、或南移湘西、或滞留三峡地区。在先秦至西汉时期,板楯蛮因屡建战功,朝廷对之轻徭薄赋;秦惠王时,因“白虎为害”事件,导致巴人内部的分裂;东汉至魏晋六朝,因朝廷加重赋税,又导致板楯蛮无数次“反叛”朝廷,最终使板楯蛮地区社会动荡,生产停滞,经济萧条,人民流徙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巴蜀文化的差异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自古以来相邻且相融,但二者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青铜文明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品位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华夏对非华夏的认知与定位,两者的互动角度,来解读早期汉文文献对湘西地区的记载。一直到宋代熙宁年间尝试将湘西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前,中原王朝对于湘西地区的有效管控,基本上都还只是士大夫们偶尔的理想或者后朝的建构。事实上,中原王朝也并不一定汲汲以求于当地的华夏化。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强势王权之间,配合山区复杂的地理与生态,给多样性社会与族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中有些进一步阶序化,发展为地方王权,湘西土酋也曾经做出如此努力。中原王朝也需要有这样的空间来作为与其他王权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了殷商时期古蜀青铜文明的辉煌。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造像,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文化特色,说明古蜀王国在社会结构、礼仪制度、崇尚观念等诸多方面,都与黄河流域殷商王朝不同,在满天星斗多源一统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写下了神奇的一页。古蜀与中原有着长期的交往,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不失主体的文化交流中吸纳融汇了许多外来文化因素。三星堆青铜文明对西南夷与滇文化,都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濮是很活跃的民族,是足迹遍布中原、长江中上游及西南大地区。研究濮人历史文化对深入研究巴蜀、荆楚历史文化将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楚风的代表是《楚辞》;巴文化表征的却是音乐歌舞(巴渝舞);而蜀文化的本质原是桑蚕文化。由此,从《诗经》“二南”的成因入手,从微观上分析比较了“二南”中的有关篇章,找到了它的共同点和个别性,在比较研究中寻求其三者的交流与融合。蜀王族并非一脉相传,但与楚的先祖却同为颛顼,巴与蜀都参加了伐商之战,后两国皆受封,巴王族由周王朝敕予姬姓并娶姬姓女。巴与楚的官方语言应是中夏系统,而蜀国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这种文化交流又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三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巴国成为蜀、楚文化交流的中介,所以,《诗经.周南.召南》就成为巴、蜀、楚文化融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示     
正《巴文化研究集刊》(年刊)创办于2014年,由国级一级出版社定期出版,每年一期,本刊由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主办,主要发表关于巴文化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其所涉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哲学、社会、考古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书评、学术综述等。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圈层,与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关系,其历史上巴国辖境曾及陕南、鄂、湘、渝、黔、川等地。为进一步展示巴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巴文化研究深度拓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集刊》面向海内外学者诚征优质学术稿件,欢迎广大学者惠赐。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内部地理环境差异、移民等因素分不开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2.
韦庄经历了唐灭蜀兴的时代剧变,其晚年寓蜀期间的创作心态独具特色。韦庄对巴蜀地域文化的认知解读,经历了由疑虑畏惧,到惊奇叹赏,最终融洽亲和的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路程。韦庄寓蜀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家事亲情诗、唱和酬答诗及蜀地风物诗。韦庄晚年寓蜀时期的文学创作率而挥笔、肆而成章,具有亲切、浅俗、含蓄、雅洁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4.
西欧国家起源时,经历了一种分层社会,通过在部落联合体内发生的合并过程形成统一的民族,民族内部的氏族瓦解,血缘关系破裂使社会内部出现了以职业分工和财产多寡区分而成的不同阶层,形成了一种按经济意义上区分不同阶级的分层社会。私有制在摆脱了氏族所有制限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使社会确立了一种新的私有财产支配法则。而中国国家起源是建立在酋邦社会的基础之上,酋邦是一种按谱系序列确定的血缘差等来划分社会成员构建阶等关系的社会,它由血统确定的阶等划分阶层,私有制对社会分层的形成并未起决定作用。不同于西欧经济性社会分层下由财富导向权力的社会,在中国政治性社会分层下由权力导向财富的社会中,血缘支配法则仍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楚国是先秦时期生活于江汉之间的一个封国,在商、周时期时均独立于华夏民族之外,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他们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迥别于以中原国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但由于种种需要与中原各个国家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交往中,深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知觉地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元素,这也使他们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清华简·系年》中的众多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对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秦灭巴蜀后,巴蜀地方社会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乃至社会意识诸方面发展具有两层明显的面相。一是巴蜀地区深度融入“中央-地方”格局,巴蜀社会接受秦文化辐射,对“中央”逐渐形成政治和文化认同,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首长出于掌握民众的需要,在日常行政中亦能尊重和接纳巴蜀本土文化传统,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秦蜀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17.
巴文化历史悠久,对中原传统文化在南方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桥介作用,因而其与南方诸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但当前巴文化研究却面临诸多困境,甚至有被遮蔽和边缘化的危险.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巴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原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传承巴地人文精神传承,并能够为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8.
王辉 《甘肃科技》2003,19(3):8-8,65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曾经孕育着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燃烧着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它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区 ,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文化沉淀丰富且独特 ;从地域文化看 ,我省东承中原文化重心之一的陕西、西接西域文化代表之新疆、北临西夏文化发源地宁夏、南毗巴蜀文化四川 ,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且地处黄金地段 ,是承载华夏文明走向西方的脊梁……甘肃这片古老的大地曾经涌动着激情与奋进、勤劳勇敢和淳朴的民风。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 ,应该成为我们后来人的一种骄傲 ,一种先天独具…  相似文献   

19.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已专文发表)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