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士绅阶层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然而到了清末,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和西方近代思想的冲击。士绅阶层逐渐走向没落。但士绅阶层中一部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转型为新社会环境下的新的社会中坚力量。这使士绅文化得以继续延续下去。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士绅阶层的传统作用和其成功蜕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吉安府是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地区,由明至清,吉安府上层士绅呈现出由盛到衰的趋势,不过下层士绅的数量却日益增加,士绅阶层的社会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士绅的结构变迁与江右王门学派的思想密切相关,不仅导致了士绅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地方秩序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从晚清绅权的膨胀到现代知识精英阶层的兴起,再到新乡贤的回归,士绅阶层与地方治理的话题因事关基层社会的现代转型而经久不衰。回顾晚清温州兴学场域中的士绅角色会发现,随着晚清政府权威的日益式微,士绅阶层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却与日俱增,并达到一个历史顶峰。他们在教育改革场域中各显身手,共同致力于地方教育维新,但知识共同体内部也在不断分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竞合关系,并且开启了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精英的转型历程。通过诒善祠塾、求志社、温处学务处、文成会等案例,具体而微地呈现晚清温州士绅在教育革新场域中的新旧派分与竞合关系,无疑可以为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废除前后,士绅阶层的转变,来观察科举制的废除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所产生的作用。通过查证史料及相关书籍,本文得出以下三种观点:(1)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废除的方法值得商榷;(2)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绅士阶层发生了大的转变;(3)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士绅参与的"双轨形式"管理体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生产力低下,有限的财力无法支撑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即使在郡县制建立之后,国家政权很少落实到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这为民间力量的兴起提供了空间.自汉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基于社会的敬老传统,父老阶层在聚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伴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父老阶层在乡里社会的权力空间不断受到来自士绅群体的挤压,并逐渐被取代.考察清代甘肃科举家族在地方社会的事功,主要表现在参与地方教育、编纂地方志、维护地方安定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士绅作为一个地方精英阶层,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士绅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是士绅研究的佳作,文章以文化权力为核心概念和主线,围绕着士绅文化权力的兴衰来探讨士绅与江南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士绅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将以文化权力为主题,对此书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清代四川移民社会的整合过程,即为帝国秩序在地方社会的重建过程。岳池县顾县场在四川移民社会里具有典型性,它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家族传说都可以用来探讨"湖广填四川"以来的地域社会之演进。顾县场川主庙昭示着地域崇拜在移民社会里的作用,是联结乡神祭祀与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庙中保存的《奉文优免碑》,是地方政府对士绅的规训,表明士绅与地方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其主旨在于努力改变太平天国的征服者形象,强调社会秩序的恢复和与地方民众特别是士绅阶层的社会合作。这种新思维被他的部分部将效法,太平天国的地方建设出现了与前期迥然不同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陇中地区文风骎骎,人才蔚蔚。包括岷州在内的陇中地区士绅于同治、光绪朝科举中式后纷纷在桑梓兴办私塾教育,参与地方政治,为生存多方奔波,士绅阶层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生计问题日益恶化,但身处如此困境的岷州士绅仍坚守传统文化阵地,推动地方教育事业进步,努力肩负起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使命,并在新旧教育及思想的衔接上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鄂东地区在明后期具有一股强大吸引力,以耿定向、李贽为首倡导讲学,成为晚明学术研讨的一个新据点.鄂东讲学兴盛,除了受王、湛讲学影响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移民文化、便利交通以及地方官员、士绅阶层的积极支持参与等合力.鄂东讲学兴盛也对当今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来阐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使底层精英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中上阶层,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家庭背景差异以及现有的就业制度等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从功能理论视角来看,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其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冲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各阶层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固化了原先所处的阶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阶层固化的现象,但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韦伯的教育理论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倾向于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长期的。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他影响因素日益凸显,有可能遮蔽了高等教育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当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应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的把关,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教案不断,在地方社会中精英阶层与洋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虽为农民运动,但如果没有精英阶层的领导是运动不起来的。因此分析当时的精英也即绅士的结构与其在地方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对于认识这场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等特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碧霞元君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试图借助祀神活动传达官方祭祀理念,进行社会教化.地方官员和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地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注,表达了他们试图用官方正统文化去改造民间文化的强烈愿望.相较地方官员和士绅,普通民众崇祀神灵的目的则较为简单,带有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在满足其自身信仰需求同时,神灵信仰也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化地域认同的作用.地方家族也利用重修庙貌、祭祀神灵等手段,实现庙宇与宗族的结合,以此达到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目的.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官员、士绅和民众共同参与到信仰活动之中,使得信仰在地方社会不断得以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虞山诗社(1920—1937)是民国时期常熟最大的文人团体,其成员以有旧学功名的士绅阶层为主,遍布全国十八省市。保存国粹是虞社的宗旨亦是其主要特点,诗酒酬唱、雅集联谊是其主要活动方式,《虞社》是宣扬该社宗旨的阵地亦是构筑社员交流网络的物质载体。虞社具有较为明显的"诗性"特征,在吟咏联唱、切磋技艺之余更多的是关心地方社会事务,因没有政治与革命的主张这就决定了其与南社不一样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宾兴作为一种时代产物淡出历史舞台虽已逾百年,但其消亡并不意味自身的荡然无存.从产生地区来看,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均有所分布;从发展历程来看,它顺应时代的进步与需要,从最初的礼仪逐渐演变为一种资助地方士子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公益性组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广西而言,自清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广泛分布的宾兴在推动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地方士绅参与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士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渠道.然而,伴随着1905年废科举、新式学校在全国的推行,宾兴失去了昔日的生存土壤,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种命运的坎坷,不仅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近代以来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也为我们认识多面相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载体.文章在论述广西宾兴兴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其嬗变过程中体现出的国家与社会要素,进而分析其价值与当代意义,以此对当今社会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二十五日,①苏州阊胥盘区第八段同善救火会因试车撞死行人,首开苏州救火汽车杀人之例.事后舆论哗然,民众称其为"市虎"杀人.从各方面对此事的言论及相关部门对此事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法理在近代以来的刑事案件处理中很重要,但苏州民众在对待案件时,依然看重人情,在法律之外仍沿袭人情的因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自近代以来民众被法律疏远后,民间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而这种规则乃源于中国的慈善传统.正是这两者的较好权衡,才使得传统以来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也必须认识到,法律实施的效果必须在具体的地域社会历史中才能得到全息的展现,如此法律史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立足于地方,其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它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地方高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和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作用,使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士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享有的社会特权得到进一步的扩张。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官民中介"角色的强化、经济上少缴赋税和豁免徭役特权的增强,还体现在由"是非"之论带来的文化权力的扩张和地方上教化的主导力量上。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士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享有的社会特权得到进一步扩张.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官民中介"角色的强化、经济上少缴赋税和豁免徭役特权的增强,还体现在由"是非"之论带来的文化权力的扩张和地方上教化的主导力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