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天界神傩源自中原驱逐邪崇的理念,是中华远古傩文化在闽台信俗文化圈衍生的表演形态,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华傩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处事逻辑。它在借鉴传统“大神尪”傩舞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基于两岸民众信仰、情感与审美情趣,从神祇定位、身型扮相与行傩阵法等方面丰富“大神尪”傩仪的符号内容,使其融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塑造出正义凛然、俊美挺拔、不怒自威、武艺超群的将帅神尪形象,并从娱神娱人转化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蕴含着镌刻历史、传承艺脉进而根植人心的民俗意涵。两岸傩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天界神傩是两岸信俗理念互渗与仪式互鉴的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萍乡是中国赣傩的重要遗存地,不但保存众多的傩庙、傩面具,傩舞表演,而且在民间有很大的信仰人群。通过对萍乡石洞口傩文化的调查发现,傩神信仰在萍乡民众的精神生活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具有整合乡村民众生活,增强乡民的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傩面具经过精神象征的器物、皇室祭祀礼器、民间歌舞的道具、戏剧装扮的面具、世俗表演的道具等演化脉络,从线性的历史维度大致勾稽出西南地区傩面具以时空为坐标、以本体结构特征和关系格局为内核的衍变的历程.本文试图从谱系视域下探索西南民族地区傩面具演化的成因,进一步揭示出叙事对象的变化和祭祀空间的变迁是导致傩面具从内涵、外延发生演变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5.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赣傩文化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则肇始于90年代。而毛礼镁、余大喜等学者是赣傩文化研究的先期者,他们从不同的视野对赣傩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赣傩的起源、傩面具、傩神考辨、傩义、傩功能及傩文化保护等视野。  相似文献   

7.
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最具代表性的傩庙、傩舞和傩面具为基础,在红色旅游的推动下,利用现有傩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对于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傩庙及傩面具的数字化转化,主要通过素材采集、素材整理、三维建模、贴图制作等几个方面来完成,为后续增强现实的实现做好准备,通过虚拟转化后,利用与实物对比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省区。自汉代以来,傩祭不绝,傩舞不断。赣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广泛,是研究人类发展的"活化石"。本文基于丰富的赣傩文化资源,在保护与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过程中阐述如何设计与实现资源库的建设,为赣傩文化资源库建设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傩文化因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并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文章对赣傩文化资源的分布现状展开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前赣傩文化研究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萍乡市是中国傩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在传承和保护傩文化方面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萍乡特色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为进一步提升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水平,该市还需进一步培植傩文化的民间信仰,强化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和增强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和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婺源傩面具文化所承载和蕴含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代表了人们趋福避祸的心态。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凸显了地域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通过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婺源傩面具正以其奇异、夸张、拙朴的造型,和谐、绚丽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尤其在一些傩事活动与旅游工艺品中,再现了傩面具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傩面具发轫于上古时期,源于远古祭祀活动,跨域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事象,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其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体系庞杂。特别是在西南民族地区,受到各民族信仰习俗的浸润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傩面具在西南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傩面具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互动关系,从谱系视角对傩面具的历时演化关系和共时形态关系进行审视和考量,以此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与共生共融关系。  相似文献   

15.
《触摸祖先的灵魂》是中国傩文化保护研究中的可贵成果。该书"展示"的虽仅限萍乡市上栗县一个小区域的傩文化遗存,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启发读者从中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举世共存的普世价值层面上认识傩文化:它起源于远古,纵贯至今,在傩祭的神秘运作中,融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文学、建筑及祭祀礼仪、巫术、中医药科技等多种文化因素于一体,是以"驱邪禳灾,祈吉纳福"为价值核心的民间综合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赣傩文化的审美象征特性及其图形形态的视觉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其呈现的人物神情及其冠饰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傩面具图形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神秘的宗教含义。造型风格古朴,具有神秘悠远的艺术韵味。本文就从赣傩文化的审美特性研究延伸到傩文化图形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傩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由傩祭发展的傩舞、傩戏,融进了佛、道文化和民间游艺成份,并由宫延走向民间,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年节、祭祀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日本古典艺能之代表-能乐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傩文化”实质是一种农耕社会固有的“鬼神文化”。时至今日,贵州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在各民族民间习俗及各类禁忌中,傩文化影响极深,而最能直观地体现傩文化独特面貌的即是种类繁多、栩栩如生的各类面具。面具作为化妆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殷商时代,就有头戴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的记载;宋代陆放翁记载了一副达八百枚之多的面具。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诸方面因素,与其他地区比较保存的傩文化及各类面具更为完整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正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为江西傩舞之一种。它起源于早期民俗祭祀活动,是一种戴着面具按民间祭祀活动而舞的仪式。最初的内涵就是古代民众驱鬼逐疫、祈福避灾,古时每逢打樵、春节都要跳傩舞,以祈福消灾,自娱自乐。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提炼、并吸收其他表演艺术精华,逐步形成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加之  相似文献   

20.
一种古老的祭祝仪典能否长期沿袭和保存,往往还取决于人们对祭礼的信仰程度,从“巫”与“体”之间的比较中间可以证实,巫促使傩的诞生,而傩又促进傩戏与傩文化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