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1]、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2]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我国学者先后有梁树权[3]、李敏生等人;李敏生等于1982、1984年两次,曾先后分析了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西殷代墓葬出土的138件青铜器[4]。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分析过的我国古代青铜数应以千计。这些分析都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的了解。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1)是过去的分析研究局限于某一较小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很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的历史时期分析试样较多,有的则分析较少。(2)对青铜合金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少涉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大量实物分析资料的综合考察,来探讨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发明、发展的一般情况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并对我国某些考古文化的分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典型青铜器种类及器形发展变化的考察,探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焊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夏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800—前1600年时,为弥补薄壁空腔青铜器的铸造缺陷,出现了修补性铸焊;商代前期至中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300年时,青铜器体积变大、铜鼎由圆变方,这种改变催生了刻意划分部件的拼铸焊接;整个夏商时代,青铜器的形制逐渐复杂,使许多附件与器身之间都需要通过铸焊技术进行连接;此外,为追求更加锋利的刃部,商代中后期出现了以陨铁为刃青铜为身的铸焊连接兵器。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铸焊技术的产生、应用及发展特征。研究表明,铸焊技术是中国古代辉煌青铜文明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百炼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制钢工艺,它的主要特点是制炼过程中要反复加热锻打、千锤百炼。由于制作艰难,产品性能较好,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许。我国是古代炼钢术比较发展的国家。鉴于钢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关心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冶金史的学者中,许多人都对百炼钢进行过研究;其中有  相似文献   

4.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20世纪,刘仙洲、王振铎等专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考释、专题研究和复原工作。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学者的著作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1991年以来,本文作者有选择地调查了若干种机械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将实物的调查与走访工匠相结合起来,在认识技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抢救了一些技术资料,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作者认为,可以像国外同行那样,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技术传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古代冶金技术国际会议,在全国科协的支持下于1981年10月13日到16日在北京举行。会后部分外国专家在郑州举行冶金考古方面的学术报告会,并在北京、洛阳、西安、郑州、武汉、黄石、桂林等省市博物馆、古代冶金遗址进行参观和考察。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知名学者13人。提交论文、报告14篇,中国学者34人提交论文23篇。会议交流了各国古代冶金技术的研究成果,增进了各国学者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进一步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国学者高度评价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从来就没有在国家教育体系里担当过主角,即便是在中职(中专、职高、技校)生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尽管当时的高中教育并不发达)的20世纪90年代。因此,尽管职教发展中出现过许多“业内”重大问题,但皆称不上社会敏感问题。这种局面最近却有了变化: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文规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返罗布泊     
罗布泊,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古楼兰王国都城的所在地。我曾先后十多次到过这里,每来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此次重返罗布泊更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感受。顽强的生命罗布泊是我国最干旱的一隅,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不少地方甚至终年滴水不降,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似乎是生命的“禁区”。然而在古代,水乡泽国的罗布泊曾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乐园,植物也曾有过繁花似锦的岁月。据《汉书》记载,这里“多葭草、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是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先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产生。它大体经历了三个认识过程:(1)对人类在天-地-生(人)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对生态环境结构的认识;(3)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吴逨鼎月相历日发现的重大科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据今年初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西周青铜器组综合考虑 ,将有王年月相干支记载的鼎定为宣王时器。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 ,笔者没有异议。但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宣王纪年推得的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月相干支记录不合。宣王纪年是明确的 ,且有许多出土青铜器所载王年月相干支记录所证实 ,不能随便更改。而厉王三十七年奔彘以后的共和年间 ,若仍以厉王纪年 ,则月相干支正好相合。故文章以为鼎四十二、三年即厉王四十二、三年。鼎铭文中的“王若曰”是执政诸侯以厉王的名议在行政。鼎、盘铭文不足以确定二者先后。  相似文献   

11.
秦九韶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并不是一件顺利的事。1852年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在《北华捷报》上撰文,介绍孙子“物不知数”题的解法,但未能具体介绍求乘率的求一术;德国学者毕尔那茨基在译伟烈亚力的论文以及法国数学特凯在转译毕氏的德译文时都了该解法。德国数学家马蒂生在有毕氏译文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毕氏的错误,并证明了中国解法与高斯解法的一致性,还对模不两两互素的情形作了解释,从而为“中  相似文献   

12.
<正>被俗称为"无卧牛之地"的洛阳地区有很多很多的古墓,也就是说尽是墓葬多到连牛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清末当陇海铁路修到这边后,发现了许多唐三彩。当时人们并不懂,只是把一些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和金银首饰拿回家,甚至把一些唐三彩砸坏了。后来有些人把唐三彩拿到北京的琉璃厂卖,被王国维和罗振玉先生看到了,这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此后,随着国内外的古玩商人对唐三彩  相似文献   

13.
时代担当     
<正>科技,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明灯。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穷极一生的智慧与精力,只为让这盏灯燃得更亮,让人们走得更远。古代的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端。从青铜器的铸造、生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到雄伟的万里长城、至今仍在造福百姓的都江堰等大型工程的兴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指南针、造纸术、  相似文献   

14.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与金相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样品。此批青铜器合金配比中,容器的含锡量比兵器低;而工具、兵器的含铅量要低于容器。对强度、硬度要求较高的样品(如剑等),合金配制中几乎不加铅,而加入较高的锡;对需要进行锻打成形的样品则严格采用低铅用量,适度控制锡含量。同时,对含锡量中等的青铜削刀(Sn 12.83%),古代工匠将热处理、冷加工等加工工艺与合金配比结合起来,制成了性能更为优良的工具。另外,XRF分析指出,12件铸造成型的青铜容器均具有非常高的铅含量。分析表明,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技术较高,此时对合金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古青铜热处理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我国古代青铜镜是否存在热处理工艺,是一直有着不同看法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试验。其主要收获是:使用淬火、回火的方式获得了与古镜基本一致的组织,从而证实了我国古镜进行过热处理;同时更正了某些学者以为锡青铜高温回火组织类于其高温退火组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24日至25日,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60余人,会聚在北京香山,举行了“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牵头主办。来自中、韩、美等国的学者对高科技给当代人造成的伦理困境与道德冲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古代数学是有理论的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几十年来,由于李俨、钱宝琮、严敦杰等先生对中国古代数学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界,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没有成就以及中国的数学著作都是在外来影响与启发下完成的等错误看法,已不断得到纠正。一些公正的学者用大量的事实指出上述看法是站不住脚的。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1959)中认为,中国古代数学不仅有许多项目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遥遥领  相似文献   

18.
经过数百年的沉寂,象数学因政治因素推动,内在"经世"思想之开发、"先天图"等新要素的发现,在宋元二代重又流行开来。其中,刘牧、邵雍、朱熹、朱震、蔡元定、吴澄等学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数学而言,象数思潮的兴起使得人们对"数"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成为一门关乎天道人事的"大学问"。随之而来的是,数学教育在民间迅速普及,象数逻辑正式进入数学思维模式中。受社会力量的干预,国家历法要求精确性高,历数时常改变以及宋元数学内在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次思潮最终没有步入数字神秘主义泥淖,而是带来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国际技术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形成有杰出的贡献,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国际技术本体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价值论等领域的诸多研究者莫不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一定的关注,有如此影响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值得我国学者对它进行较以往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其中,当务之急应该是从细节上解读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