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本世纪出现的一批物理学精英之中,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可说是一位极为独特的人物了!这是因为他曾经在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以至分子生物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与奠基性的工作;还因为他在列宁格勒、哥廷根、哥本哈根、剑桥和普林斯顿曾受教于弗里德曼、玻恩、玻尔、卢瑟福和爱因斯坦;更因为他写出了数十种至今仍具魅力的通  相似文献   

2.
宇宙尺度的再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的尺度既是天文学的一项研究课题,又是哲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概念。60年代以来,近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大大开拓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眼界。与此同时,新的发现又迫使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必须对宇宙的概念重新判断和认识。在这些新发现中,与宇宙学关系最密切的是类星体和3°K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问题无论从观测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可以称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中最热门而又难度最大的研究课题。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争论很大。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苗头”或“突破”却非常值得我们从哲学角度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胀宇宙论     
现代宇宙学是物理学前沿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最近几年来,对宇宙甚早时期演化机制的认识有突破性进展。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方面,标准热宇宙论在风靡数十年之后,已陷入了困难重重的境地。这理论不能说明宇宙常数的演化(即由其原始的特大值变为现在的零值),对于诸如宇宙平坦性和地平问题(flatness and horizon problems)等许多宇宙学疑难也完全束手无策;在这理论的框架内,还存在宇宙演化的奇  相似文献   

4.
关洪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2):97-103,85
本文回顾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对“物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多次批判运动。特别是依据“百花齐放”的方针,对层子模型前后声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基本粒子理论研究,并指责同行物理学家为“唯心主义”的一些言论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06,(18):74-76
为了与时俱进,研究人员可以把物理学定律看作计算机程序,把宇宙看作一台计算机。(黑洞计算机可能听起来荒诞不经,然而,宇宙学和基础物理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证明它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工具。如果物理学家能够在粒子加速器中创造黑洞,他们可能确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作为科学家,他是19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将,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他的诸多科学贡献都是开创性的和划时代的。按照现今的诺贝尔科学奖评选标准,他至少应该荣获五六次物理学奖(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理论、光量子理论,质能关系式、广义相对论,以及固体比热的量子理论、受激辐射理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宇宙学等)。  相似文献   

7.
黑洞物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由于它所涉及的问题对整个物理学和人类的认识都有深远的意义,因而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注意。一、黑洞理论今昔迄今为止,黑洞还是天体物理学的一种预见,是一个理论模型。本世纪以来,物理学不断更新换代,黑洞模型也随之不断发展。大致说来,它经历了经典模型和量子模型两个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广义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理论之一,其理论研究的观测检验的进展过程,指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研究与其预言的效应实验检测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发端于广义相对论的现代宇宙学其观测进展,在广义相对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根据热大爆炸宇宙论的膨胀原理,揭示出广义相对论的又一个效应.进而探讨了研究和验证这一效应,对加深认识引力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乔治·埃勒理·海耳是美国天体物理学之父,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系列关于太阳光谱和恒星性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为20世纪古典天文学向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转化和太阳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是一位科学事业卓越的组织者、一位造诣极高的仪器制造专家,特别是他所推动和主持建造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100和200英寸望远镜,实开超大型科学仪器制造的先河,标志了美国大科学时代来临.这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大科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理论能够被检验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以往关于理论确证的讨论主要以物理学等实验性科学作为范例来展开,这使得一些学者将理论确证等同于实验检验。由此导致像古生物学这样的以研究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性科学,因为其理论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而被视为是“二等科学”。历史性科学以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展,由于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在本体论性质上不同于物理学研究对象,历史事件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事件假说就是无法检验的。科学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与历史事件、长期机制的性质相适应的理论检验方法,虽不同于实验检验,但是一样可以达到理论确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的共识是:科学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也主导着技术,其哲学基础是科学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建构论的出现,技术逐渐取代科学,占据主导地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导权之争实际上是基于不会有答案的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基于辩证的新本体论的技科学,则会消解这种无果之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几个方面考察了日常生活中的读心能力实现的主要进路之一模拟说,交待了模拟说作为理论说的对立方出现的背景,复制策略、最小努力原则和离线机制三种模拟形式,几组支持模拟说的有力的实验证据,以及模拟说在遭到质疑时的各种辩护,说明了读心过程和读物过程存在巨大差异,模拟说对于读心研究而言的确存在诸多理论说所不可比拟的解释优势,但读心始终是一个不可将理论因素完全排除在外的过程,它容纳模拟与理论甚至更多进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技术资本主义:凯尔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岩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57-60,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已成必然趋势.本文主要论述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重点剖析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特征,以期促进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16.
论心智逻辑理论与心智模型理论融合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精确的和统一的研究人类推理心理学理论,而心智逻辑理论和心智模型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主流理论。心智逻辑理论认为人类运用推理图式进行推理;心智模型理论则认为人类通过构造心智模型实现推理。本文讨论了两个理论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提出未来两理论融合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学界多是事先假定达尔文遵循着某种单一的科学方法,相信《物种起源》有单一的论证结构;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放弃了寻找《物种起源》中某种单一论证结构的努力,相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采用了多种论证策略。根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成功标准,自然选择理论是由多个理论构成的,这就决定了《物种起源》中不可能存在单一的论证逻辑。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times, a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thesignificance of Quantum Theory for other disciplines. The articlescollected in this issue discuss some interesting cases,characterized by an interaction between Quantum Theory andother fields. Some basic notrons of the mathematical formalismof the theory are he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0.
Relativity Theory by Albert Einstein has been so far littleconsidered by cognitive scientists, notwithstanding its undisputed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moment. Unfortunately, we don't have adiary or notebook as cognitively useful as Faraday's. But physics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have done a great job that is relevant bothfor the study of the scientist's reason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science. I will try here to highlight the fertility of a `triangulation'us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n starting answering a clearly very complex question:why did Einstein discover Relativity Theory? Here we arenot much concerned with the unending question of precisely whatEinstein discovered, that still remains unanswered, for we have noconsensus over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theory's foundations(Norton 1993). We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starting to answer the`how question', and 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sub-question: what(presumably) were hi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hissearch? I will base my argument on fundamental publications ofEinstein, aiming at pointing out a theory-specific heuristic, settingboth a goal and a strategy: covariance/invariance.The result has significance in theory formation in science, especiallyin concept and model building. It also raises other questions that gobeyond the aim of this paper: why was he so confident in suchheuristic? Why didn't many other scientists use it? Where did he keep ? such a heuristic? Do we have any other examples ofsimilar heuristic search in other scientific problemsolv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