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理论中五行-五脏之间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取象比类的方法论。文章通过对取象比类进行系统阐释,结合现代概念隐喻翻译研究,对五行-五脏中术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思考,旨在为中医术语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为了构建其.“比中国传统哲学更理性主义一些,比西方传统哲学更神秘主义一些”…的“新理学”体系,不仅引进了逻辑学的“类”概念,而且在赋予“类”丰富的哲学内涵的过程中,基于传统逻辑的类理论,...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应该致力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科学技术的含量一直偏低。事实上,处在跨世纪边缘上的中国现代文人,也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学独尊的文化阴影。虽然,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扯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可是,热闹了不到三年,便是“其焰渐衰”。“国粹”仍然重于科学;武断依旧强过说理。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国民的科技素质从来就没有被很好地培养过。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已经被我国国民切身地体察到了。“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充斥了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4.
移植、融合、还是革命?——论中国传统科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过渡问题,当代学者持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可以归结为四种,“移植”说、“转换”说、“融合”说和“革命”说。“移植”说是最流行的看法。这种看法强调了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是移植西学的结果这一特征。刁培德提出的“转换”说强调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是“哥白尼转换”。①李约瑟(Joseph Needam,1900-)的“融合”说强调不同文明中的传统科学世界化是一个融合的过程。②席文(Nathan Sivin,1931-)则把在西学影响下,中国17世纪天文学复兴看作一场有限的革命。③这几种看法,就其各自概括中国科学近代化某个方面的特点说,都没有错。我比较倾向用“革命”概括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不管对“科学革命”这个词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革命”这个词既可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之灵魂和动力,在方以智科学实践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科学精神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共存和融合,它们是:“穷理极物”的求索热情、“物共一理”的理想观念、“集千古之智”的宽阔胸怀和“以实事证实理”的怀疑实证精神。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7.
1.我国科学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文字狱”、“以及“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精神的摧残,比西方宗教迫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人文主义的文化基础,在政治强权的重压下,始终没有能够构建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理性等社会良知的社会风尚。 2.学术界、科技界人士独立人格的缺失 现代中国的学术和科学,是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为主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过分严酷的外部环境致使科学、学术发展严重地依赖政治领导人和政治形势的开明与否,大多数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共发展经历了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0到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建部贤弘的数学认识论--论《大成算经》中的"三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象形”、“满干”和“数”,是日本江户时代数学家建部贤弘在《大成算经》中所讨论的三个范畴 ,也是该书的纲纪 ,谓之“三要”。这些范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数 ,语言晦涩 ,一直为日本数学史界所忽视。文章从中国数学文化传统出发 ,重新解读这些文字 ,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认为在汉字文化圈数学家中 ,建部贤弘在中国象数学文化背景下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数学科学的本质 ,讨论了数学研究对象及其存在性问题 ,并已接触到数学变量的讨论 ,同时对实数系给出了一种分类。其“三要”数理观是汉字文化圈数学认识论的突出反映 ,具有数学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0,(17):72-7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为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相似文献   

11.
“脏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现有viscera and bowels、solid organs and hollow organs、depots and palaces、yin organs and yang organs、yin viscera and yang viscera、zang organs and fu organs (或 zang fu organs)、zang viscera and fu viscera (或zang fu viscera) 等几对不同的译语。在基于“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分析、探讨了“脏腑”的现有翻译之后,认为depots and palaces保留了“藏府”的原始比喻内涵,反映着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体现了“藏府”的源流及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是目前“藏府”的最佳对应译语,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周髀算经>中光程极限167000里这一概念和数值在整个<周髀算经>宇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如川和陈文熙认为日出和日落时分,太阳离周城的距离就是光程极限,但在具体推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考虑<周髀算经>中春秋分与实际春秋分的时间差(<周髀算经>中的春秋分按照四分法计算得来),以及由于地球轨道近日点的变化(1.7度/世纪)所导致的春秋分时间的变动,则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从而使这一数据的来由得到比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癸卯元历与牛顿的月球运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乾隆七年(1742年)颁行的时宪历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为元,史称癸卯元历(1742-1911年)。其中引用了牛顿的月球运动理论。18世纪上半叶,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1687年,拉丁文第一版;传入中国的是1726年拉丁文第三版)、以及与牛顿早期的“月球运动理论”相关的解释性论著的相继传入,并经耶稣会士的译解工作,对时宪历的变革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期以来,《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地形状一直被认为是双重球冠形,并将这一点视为《周髀算经》“自相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对《周髀算经》全书的系统分析,从演绎体系、数理结构、语词辨析等多方面论证了“双重球冠说”之误。再进而给出了《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结构和形状-新给出的结构和形状在全书中非常自洽。  相似文献   

15.
“白疕”最早见于王肯堂《证治准绳》,但系指一种症状。作为独立的病名则最早见于祁坤《外科大成》,现被作为规范病名来使用。中医古籍中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进入中国后,使用了“牛皮癣”来指代银屑病,一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疕”最早见于青铜器“昆疕王钟”,甲骨文中实无“疕”字。《诸病源候论》中的“干癣”“狗癣”“白癣”与白疕相似性较高,“松皮癣”“风癣”“白壳疮”“银钱疯”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与白疕差别较大,不宜视作白疕的曾用名。  相似文献   

16.
曲安京所著《中国历法与数学》一书,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常数与算法的构造机理及其数学思想,对上元积年、渐近分数、内插法、历法中的公式化计算等历法中的重要数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与论据。该书把数学史与天文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也是富有启发性的,是一部成果颇丰的交叉学科性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7.
沈括与石油     
《梦溪笔谈》是现存沈括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文通过对此书中一段有关石油描述的诠释,探讨并揭示了沈托研究石油的时间,地点,动机以及地利用石油制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等差级数与插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髀算经》中求“衡径”和“晷长”的方法可以视为一次插值法的应用,《大衍历》中“先定日数,径求积度及分”的方法实与刘徽提出的等差级数求和公式一致。一般来说,一个(k—1)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等价于一个k阶等间距插值公式。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等差级数和插值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题材,宋元数学家在充分认识高阶等差级数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得到一般的等间距插值公式。  相似文献   

19.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宙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相似文献   

20.
《新仪象法要》所记载的北宋水运仪象台枢轮运动控制机构被认为与近代机械钟锚状擒纵机构相似。该文论证了枢轮上的受水壶可以相对枢轮运动是枢轮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并在原书中找到了相关的佐证。通过比较两种机构的作用原理和发展,该文认为枢轮运动控制机构不具有机械钟中擒纵调速器的性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同时还分析了流行的错误说法的产生过程。关于《新仪象法要》中星图的制法,该文对其横图进行了测算,发现所谓横图绘制“采用了”或“采用了类似于”墨卡托投影法的流行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