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花园意象贯穿于约翰.斯坦贝克短篇小说集《长谷》中的《菊花》和《白鹌鹑》等短篇小说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未被给予足够的阐释。因此,从叙事场景的设置、人物的刻画、意境的营造以及主题的深化四个方面探讨该意象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的艺术功能,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作品内在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集《苏珊娜·穆迪日记》逆向采用荣格原型理论构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完美逻辑结构,回顾加拿大拓荒期间,加拿大先祖穆迪夫人摆脱身份错乱感、实现“再生”的经历,完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构建;剖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激活与穆迪夫人“再生”原型的显现过程,实现“再生”原型的建构;展现“再生”原型所象征的加拿大拓荒先祖选择回归旷野、构建加拿大独特文化的加拿大式坚守精神,促成“再生”原型背后加拿大民族集体无意识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回归。这一逻辑结构的逆向运用,使加拿大人民感受到了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大精神指引,有利于加拿大人民重新审视自我,拾获精神遗产,构建民族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3.
孟晔  尚静 《科技信息》2006,23(9):100
按照亚里士多得—托勒密宇宙构成学说,有形宇宙的主要特征是圆形。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多采用圆形意象。本文主要通过约翰·多恩的《早安》、《别离辞:节哀》、《告别辞:哭泣》《病中赞上帝》等诗,将圆形的意象:泪珠、铸币、地球、月球等交替重叠,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并进一步分析了沃恩在诗集《燧石的火花》中的“退路”一诗,指出人的精神在“纯洁—腐朽—纯洁”的循环经历中,隐含着圆形意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个意象变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完美到永恒。最后,归纳指出:善于利用圆形意象体系,表达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文艺复兴时期诗人成功“创造”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的鞋意象和花园意象,在意义凝聚这一层面,体现出蕴涵的丰富与深广,在传达方式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质。鞋意象与花园意象分别关联虐恋的表白、权力的诉求,而在虐恋和权力背后,又潜含着欲望和政治两种话语轴线。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群鬼》《海上夫人》3部戏剧讲述了3位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处境和际遇,体现出易卜生对于妇女在婚姻中走与不走的困惑与思考的历程,在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表现出剧作家对理想婚姻的热望。最终在他的戏剧中反映了妇女在婚姻中的出路在于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通过意象,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物质中;通过意象,我们也可以解读作者的意旨。对于回族作家张承志来说,意象是一种特有的话语方式。他的小说和散文均呈现出浓烈的诗性。与其说作为作家的张承志创造了作品意象,毋宁说意象创造了作为张承志的作家。本文把作家现实经历及文本透露出的主体经验作为“意”,把作品中选取、塑造的具体形象作为“象”,把二者的交合物群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群落,剖析出群落的形成因素、群落的特性和群落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笔下的《蝴蝶夫人》是西方误读东方的文学表征。美华剧作家黄哲伦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互文戏剧《蝴蝶君》,其中人物剧情的颠覆性书写和对“蝴蝶”意象的戏仿,使东方形象在西方指意场域下流动多变、阈限逢生。两剧对比折射出作者拆解东方性别寓言、打破固化意象和消弭话语规约的三维解构策略,表达了由表及里祛除东方主义对立、追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真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祇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0.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1.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培尔·金特》是19世纪挪威杰出剧作家易卜生的关于罪恶与救赎、爱与信念的长篇诗剧。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培尔的赎罪之路,遵循了圣经的"犯罪受难忏悔获救"的情节模式,呈现出人生命运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易卜生在这部戏剧中将笔触深入培尔的灵魂深处,展现他一生之中一步步对自我进行宗教救赎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现,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一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船山词以嗣响离骚、忠爱缠绵的词情崛起于风起云涌的明末词坛,况周颐以"含婀娜于刚健"评价船山词的艺术表现。文章以船山的咏物词为例,分析其接近《离骚》"芳草美人"传统的寓刚健之情于婀娜多姿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5.
约翰·缪尔被誉为美国自然保护的领袖,其力作《我们的国家公园》曾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我国作家张炜的散文集《我选择,我向往》蕴涵着浓郁的生态意识。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方式、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等方面分析缪尔、张炜上述作品中以"鸟"意象为载体的生态意蕴及各自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中,大致有三种结论趋势值得商讨:一是“悲观主义”论,二是“为文学而文学”论,三是“境界”与“意境”等同论.当代无数学者试图对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加以辨析,但最终回到“等同”论的园囿.这些论点或者关注其“哲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哲学范畴,或者关注“诗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审美范畴.而文献表明,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他的文学批评观,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人生境界”、“诗人境界”和“文学境界”.以“人生境界”为核心,以“诗人境界”为枢机,以“文学境界”为导航,疗救国民灵魂,这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旨意所在,也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美育救国”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版画"艺术发展历史过程,探讨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版画"在当今数码影像和数字媒体泛滥,新的视觉审美标准兴起的科技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19世纪,照相技术的出现曾在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传统绘画发生了重要的绘画风格变革。如今,同样的传统艺术语言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强大挑战下,版画艺术家们仍需要立足艺术创作本身,改变固有的"形式主义"创作思维方式,扩展版画艺术创作思路,将传统的版画技法和新技术都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同时在新时代中继承和发扬,为版画艺术的未来开拓新的可能和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二胡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二胡表演的情感营造和意境营造,以及二胡表演的艺术美包括空灵之美、传情之美以及神韵之美等,并选取二胡作品中的经典名曲《二泉映月》为个案,旨在具体呈现二胡这项表演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独白体"(日记)特殊格式,塑造了主人公"狂人"真、善、美的典型形象,将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和"迫害狂"中的"这一个"刻画得既生动又真切,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千千万万读者都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狂人"形象和《狂人日记》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乔治.桑早期的小说曾致力于妇女问题的探索,她的成名作《印第安娜》描述了一位纯洁善良的女性,她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爱情,所遭受压迫和阻碍的故事。用结构主义批评文论中的二元对立来解读小说,分析其人物情节中相对应的因素,进而揭示《印第安娜》这部作品的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