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泥-矿粉颗粒级配与流变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颗粒群分布的矿粉(即矿渣微粉,后同)、水泥按一定比例匹配,测其净浆流变性能指标及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应用Origin软件,以宏观性能指标为z轴,水泥与矿粉D50(颗粒体积分数为50%时对应的粒径值)差为x轴,水泥与矿粉混合样的粉体D50为y轴,进行三维区域图分析,并综合流变性及活性,给出了水泥-矿粉最佳匹配的定性范围。  相似文献   

2.
实验测试了旋窑和立窑熟料经共同粉磨、分别粉磨后混合制得水泥的物理性能和颗粒分布。结果表明:将旋窑和立窑熟料共同粉磨,可改善水泥熟料的易磨性和颗粒级配,比表面积和强度均有所提高。关联度分析显示,各粒级对水泥3d和28d抗压强度影响的大小顺序是:<5,5~10,10~30,30~60和>60μm。统计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强度发挥最好时,水泥中各级别的颗粒在总质量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μm颗粒占0.180~0.200,5~10μm颗粒占0.090,10~30μm颗粒占0.350~0.370,30~60μm颗粒占0.220,>60μm颗粒约占0.150。验证了用n·X值来表征水泥中各级别颗粒分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渣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出现了许多应用矿渣的新理论、新工艺.然而,大幅度提高水泥中矿渣掺量、相应降低水泥熟料含量,必然引起水泥性能的变化.必须通过试验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安全性.本文主要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矿渣微粉颗粒级配对新型矿渣水泥强度的影响,新型矿渣水泥的矿渣掺量最高达到了70%.研究表明,矿渣粉的区间粒度分布与新型矿渣水泥强度的关联度有如下规律:对水泥的3 d早期强度贡献最大的是0~10 μm内的矿渣微粉,而对28 d强度贡献最大的是10~20μm的矿渣微粉.因此,通过改进粉磨工艺及矿渣微粉的颗粒组成,可以提高新型矿渣水泥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矿渣、粉煤灰经细磨处理后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矿渣、粉煤灰经细磨处理后均能明显提高其水化活性,在纯熟料水泥中掺50%的细磨矿渣,其28天强度仍超过纯熟料水泥;纯熟料水泥中掺50%细磨粉煤灰,其强度比纯熟料水泥要低,但仍可达到GB1344-92标准425水泥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将3个工厂的磷渣,按粉磨时间序列处理成若干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配制成一系列磷渣硅酸盐水泥(磷渣掺量均为30%),进行胶砂强度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磷渣各粒径范围颗粒含量与水泥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磷渣中含磷量不同,磷渣的颗粒分布对水泥各龄期强度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即磷(P2O5)质量分数为3.5%,粒径〈10μm的磷渣颗粒对强度有削弱作用;磷(P2O5)质量分数为1.44%,粒径〈10μm的磷渣颗粒对强度有增强作用;磷(P2O5)质量分数为2.64%,粒径〈10μm的磷渣颗粒对3d强度有削弱作用,而对28d强度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亚娟 《科技资讯》2010,(34):60-60
高速公路在使用中,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裂缝,导致路面结构过早破坏,不得不进行修补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是可以调整级配来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通过对掺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出最佳级配类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钢渣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耐磨性、抗碳化性能以及抗干缩变形能力,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纯硅酸盐水泥。采用XRD、SEM、DTA、IMP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钢渣水泥的水化产物、孔结构,对其水化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细度菱苦土对菱苦土制品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其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菱苦土水化机理的角度,对细度不同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菱苦土颗粒细磨后,提高了5.1.8相的生成密度,使其彼此之间相互搭接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试体各龄期的强度,同时使制品的孔隙率降低,增加其耐水性能;有利于其与氯化镁水化反应完全,减少了多余氯化镁的含量,使制品吸水率降低,吸潮返卤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形级配理论的油井水泥体系设计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油井水泥混合料配比设计困难、缺乏合理颗粒级配模型的现状,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颗粒群分形连续级配模型.利用激光粒度测试仪分析了级配原材料的粒径分布状况,并将分形级配模型与Andreasen方程进行对比,得到实现最紧密堆积的分形维数范围.结合塔里木现场要求取分形维数为2.561,优化设计出浆体密度为1.40 g/cm3的三元体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并对体系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水泥石抗压强度(24 h)大于18.4 Mpa,养护压力对强度影响很小,水泥浆失水量和游离液含量较低,稠化和流变性能满足要求,体系稳定性好,验证了体系粒径分布的合理性和分形级配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灰色模型的水泥颗粒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正  周勇  孔德娟 《科技资讯》2010,(4):35-35,37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水泥各粒级范围颗粒含量对强度的影响程度,以探求不同粒径的颗粒对水泥强度的影响,建立最优化模型,以此控制最佳颗粒分布,从而指导水泥生产,达到理想的水泥粉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丈中对水泥稳定与级配砾石的比较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运用堆积颗粒的颗粒级配优化模型,计算了碳化硅制品工业生产中使用原料常用的3种粒径的最优配比,同时通过3种粒径碳化硅颗粒的粉体堆积密度和压实密度的实验,获得了最优堆积密度和压实密度,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的堆积密度和压实密度的最优配比,与最优理论模型基本相符合。实验研究发现当粗中细3种颗粒粒度的最优化配比百分数为:63∶9.7∶26.8时,粉体自由堆积密度与压实密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在规范规定的混合料级配范围内,能够满足混合料级配范围有成千上万种级配,尽管其强度均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其抗裂能力却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产生裂缝程度不一样。本文旨在通过实践能够摸索出科学、合理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以实现强度、裂缝双控的最终目的,保证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时检测水泥颗粒粒径、圆度等几何参数。针对粒度离线检测效率低、参数调整滞后的现状,基于深度学习搭建并优化了水泥颗粒图像分割网络模型。实验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水泥颗粒图像分割网络模型对水泥颗粒图像的分割精度达98%、分割准确度达94%,与离线检测的误差在8%以内。提高了分割精度和检测效率,满足水泥生产中过程控制智能化和信息化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积森  孙杰 《山东科学》1998,11(4):8-11
本文分析了聚合物矿物复合材料颗粒级配的分形特性,推导了聚合物矿物复合材料颗粒级配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德国国家标准中的推荐值进行了比较,表明了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是目前在我国被广泛采用的道路与堆场基层材料之一,该材料以级配碎石做骨料,采用一定数量的水泥胶凝材料和足够的灰浆体积填充骨料的空隙,按嵌挤原理摊铺压实,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本文介绍路面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施工工艺,并从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碾压、基层养生等方面阐述了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魏奇 《科技咨询导报》2009,(25):110-1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亦迅速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强度高,使用周期长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及公路。而道路基层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本文结合实际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作阐述。  相似文献   

18.
汤艳芬 《科技资讯》2006,(15):120-121
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受众多因素影响。本文采取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不同级配的碎石进行组成设计试验,对试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来确定级配、水泥剂量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强度的影响程度,并着重分析了随着级配变化,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国道303线二级公路锡林浩特-乌哈旗段为例,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海滨 《科技资讯》2007,(20):74-7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板体性、水稳性以及抗冻性、易于施工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若对其特点了解不足则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等病害,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本文就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在施工时的质量控制做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