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定义以及文学翻译在晚清时期兴起情况的考察,并借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论证文学翻译场在晚清已形成较为自治的场域.同时,也对文学翻译场的等级结构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伤痕文学,本身蕴涵着独特的青春文化特征。伤痕文学的青春文化特征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伤痕文学中表现出来的青春理想的辉光仍然具有示范效应,当代文学中时时出现以此为源头的理想主义姿态的冲动。其批判精神取得了进攻的效果,这种借势的策略被后来者滥用。强大的功利性政治话语和思维惯性使得伤痕文学呈现出苍老的文化心态和忧郁的审美风范,这同时也影响着当代文学青春文化的发展,之后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冷漠荒凉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始文人以"道"与"自然"为艺术之本体与本源。玄学的生活化,使得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交融成为可能。纵酒的行径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语。阮籍论艺术思维融汇了道家与玄学的思想因素,但此时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仍处于混而未分、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的状态。从两晋未以迄东晋,产生了山水画、山水诗和玄言诗。"以玄对山水"是东晋玄言文学兴盛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学话语。玄言诗人与陶渊明代表东晋诗坛,实现了玄学话语向文学话语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已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丈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由丈学的形式因素转化为它的内容与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8.
“伤痕文学”和“解冻文学”都是转折时期特有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出现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挑战和否定,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伤痕文学”的兴起,标志着革命现实主义从恢复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冻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旧公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在内容上塑造了三种类型的学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是当时教育理念的折射。《班主任》不但是出现最早的伤痕小说,影响了后来伤痕文学的发展,它不仅挖掘了伤害孩子的社会原因,也触及到了学校、家庭等原因,因此是当之无愧的伤痕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是一本融理性深度和感性叙述于一体的厚重之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挑战、质疑和创新,创造性地运用"场域"理论重塑新时期的文学世界,并确立了政治、文学、人民的三元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11.
霍俊国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49-51,17
文学场的功能效应是指文学场作用于自身和作家、读者与文化所引起的效果和反应。理想状态下,文学场的功能效应必须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考察文学场自身,另一方面考察文学场的作用对象。但实际上,文学场处于较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所以对它的功能的研究必须是动态的、多维的。  相似文献   

12.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神州陆沉,舆论场普遍对“现在”持一种强烈的批判,而启用的方法就是引入“过去”与“未来”,人们对“过去”资源的“新编”与对“未来”图景的想象,直接影响了晚清文学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空维度上不断“穿越”的写作。晚清的“穿越”文本,直接受当时舆论的规训,意是“故事新编”,古为今用,几乎都具有明显的现实考量。这种现实考量即是在舆论场中通过“超越”现实的文学书写,想象一个以自己现实理念方能归回的“纯洁”古典镜像以及能实现的美好未来图景,以此确立这种观念在舆论场中的优势地位。无论是复古的言说还是未来的叙事,原点都是现实,都是现实观念的变革,只不过,前者是向中国传统寻求变革资源,而后者则更多的是向现代西方寻求异域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文学场的功能效应是指文学场作用于自身和作家、读者与文化所引起的效果和反应。理想状态下 ,文学场的功能效应必须从两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考察文学场自身 ,另一方面考察文学场的作用对象。但实际上 ,文学场处于较复杂的关系网络中 ,所以对它的功能的研究必须是动态的、多维的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重庆抗战诗歌的繁荣与重庆众多文学期刊的创办、复刊有着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促成了期刊媒介场域的生成。而期刊媒介场域内部也发生着某种"权力"争斗,从而推动着重庆抗战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和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当前,社会上各种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非常多。但这也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也就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对话、互动和反馈的过程。在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如何有效利用新闻采访技术,使采访效果达到最佳,是新闻界面临的课题之一。该文即解析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的新闻采访技术。  相似文献   

17.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8.
从华美早期女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姐妹开始追溯,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女作家作品的文本策略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性剐、族裔身份重建过程中,文学场内、外动力机制对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常常是争议最大的;而在语文课程中,文学教育又是争议最大、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最多的问题.焦点主要在下面几个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中国文化思维特性;文学界与语文界的两条话语系统的时间差;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选文问题;作为"例子"的文学教育与作为"精神"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有多种义旨结构发生冲撞的大系统内,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包容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追求。按照场域理论的观点,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可分别归类于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场"是功能载体的存在,可为分析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提供基本范畴;"场"也是意义实体的存在,其根本表现是具有场规则。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的场规则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经过提炼后,分别被揭示为追求独立性、娱乐性、和谐性。艺术场、生活场、社会场的信任冲突和障碍均源自于三种不同场规则的内涵指向,由此又从更广阔的方面构成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不包容。最终的结论是要实现艺术价值、生活情趣、社会要求的包容,重点是要突破场域信任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