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主义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巨大安全威胁,而各种复杂因素致使中东成为极端主义的扩散中心。虽然在国际力量的打击下,"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等中东极端组织受到重创,但中东其他极端组织仍然活跃,他们利用相对政治"真空"空间继续孳生且愈加猖獗,呈现出暴恐模式群起效尤,作案手段愈加残忍,"本土化"特征凸显,出现网络恐怖主义,组织结构逐渐分散,极端组织层出不穷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中东的反恐前景不容乐观,"伊斯兰国"人亡政未息,地下影响不断扩大,私人媒体以及女性、儿童在未来的恐袭中地位增强,使我国面临的周边恐患增大,增加了"一带一路"倡议在相关国家实施的安全风险,需要我国做好各方面的防控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文化视阈下呈现女性悲剧,林语堂在自然视阈下呈现女性喜剧,其女性叙事大相径庭,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话语版本。然而,鲁迅和林语堂以关怀女性为核心的意义生成方式和话语言说方式,往往因为"二元对立"法则变异为某种文化权利符号的政治解读功能。其实,"文化形成"和"自然造物"是中国现代女性乃至当代女性必须面对的文化叩问。应改变论高下比优劣的批评模式,以"文化"观照"自然",跨越"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话语围栏,从不同话语表述入手,探寻鲁迅和林语堂"二元"走向的思想意脉,在女性研究的框架内解构女性思想启蒙和身体解放不期而遇的文学意向,探寻"二元"和解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3.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全球技术创新以及社会需求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范式变革。我国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要求,当前重点是"四新"学科建设。从发展历程看,"四新"学科的建设起始于"新文科",壮大于"新工科"。对CNKI三个核心库文章经过手工整理后的660篇文章,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探讨了"四新"学科范式变革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四新"学科的范式正处于快速变革期,学科结构的特征是"新工科"独大,组织结构的特征是有打造特色的分工协作体系,热点结构的特征是以变革为主。未来将会出现"新财经"等更多的"新学科"。"四新"学科对"新财经"在理念和行动、阶段和特征等方面都有启示,这种启示是一种后发优势,有助于"新财经"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对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方方作品的始终,在中篇小说《出门寻死》中,方方以轻松戏谑的态度描绘了一场看似滑稽的寻死闹剧,女主人公从"寻死"到"寻生"的转变,实际上是她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本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风行于荧屏内外的清朝题材历史电视剧勾画了系列女性图谱,并以父权意志的化身、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恶女"、"贞女"等多种类型存在于"清史剧"这方"男性话语中心"的大舞台,共同演绎着女性的悲剧,谱写悲剧女性的挽歌。虽试图消解男权,解构男性话语中心秩序,但女人的天空终究是低矮的,难以摆脱女性被主宰、被书写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后天建构的一套制度安排,是代代相传的社会期待的建构。女性性别的建构背后藏匿着对于女性的权力限制,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凝视使女性性别的建构得以完成并持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对男性凝视的抗争中出现了"男色消费"与女性凝视现象。但女性凝视是一种戏谑化的对抗,如何在抵抗、拆解父权制建构的具有限制性的性别秩序之后,提供一个有别于父权逻辑的新编码与架构,以发挥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验及真正的女性力量,依旧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女性文学逐步发展起来了。以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小说,采用迥异于男性写作的新女性话语,对传统的男性写作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其实"个人化写作"的小说,说到底就是用女性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女性自己价值需求的文学。从现代价值观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个人化写作"小说,在写人的本性、欲望的时候,不能丧失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这一论题的理论阐释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描写,来展示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在关于"丑陋的母亲"这个问题上的近乎一致的观点,从而揭示女性在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创之后对生活所采取的极端卑劣的手段,显示女性内心的脆弱和无助,表达了女性的控诉。  相似文献   

12.
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性的自然存在是动物性存在,女性的社会存在是奴隶的奴隶,女性的精神存在,则几乎被窒息,她们的人生归宿是无"家"之根,这里是女性的悲惨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在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责任自觉与成果共享性引导男性甘愿接受女性的管理,形成融洽的"妻管严"夫妇关系。女性的责任自觉与成果共享性对低收入男性效用最大,对社会名流产生社会效应,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作用甚微。在女性的责任自觉与成果共享性基础之上的"妻管严"的夫妇关系反映女性对家庭建设的担当和对男性的关爱,反映丈夫对妻子的尊重和对妻子管理家庭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简单阐述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理论思想,来引导出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一个伟大哲学家--笛卡儿。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很多思想理论对于后来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几乎所有的这些思想理论都来源于他确立的第一原则--即"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哲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想就"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阐发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新疆锡伯族人民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从性别视阈观照,新疆锡伯族文学是一个处于文化边缘的民族对母族文化的固守与重构。新疆锡伯族文学作品潜在的生育母题映照出远走他乡的民族难以释怀的"失根"焦虑;锡伯族作家们回到历史去追寻和建立新疆锡伯族的父亲谱系却无法挽回父系传统的败落;在悲怆的历史中走向前台的锡伯族女性形象昭示了锡伯族文化变化的端倪。锡伯族文化传统已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呈现出文化重构中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5,(5):104-106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的某种职业相关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人职匹配",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身体经验。"前"、"后"方位的判定,往往取具有类似人体的"前"、"后"特征的物体作为参照,有时与"图形—背景"相关联。"前"、"后"引申到时间域时,基于不同的隐喻基础,在两种时间系统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时间指向,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前"、"后"运用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但凡论及何其芳,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话语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结构,着力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这其中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价值被突出强调,而在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在某种程度上被漠视。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一书,借助人文互证的"双重证据法",试图弥合这一分裂,并呈现出何其芳奔赴延安及其后为人为文道路背后的多重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