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湖南益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项目进入数字化制作阶段,使用的技术包括3D实体建模、交互漫游、网页制作、虚拟展示等,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物质文化遗产明清古巷、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的复原与保护,并详细列出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媒体报道,9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也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用智慧浇筑的生活,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传承好老祖宗的技艺",一些非遗传承人一"钻"就是几十年、一守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代人.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银器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随着民族社会文化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技艺类型和核心技艺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对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蒙古族银器制作技艺进行釆集,并对代表性工匠进行访谈,探讨了蒙古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95-100
"明"是印度知识传统中的核心象征,它往往被研究者理解为"科学";通过这种欠缺检讨性做法,现代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言说中的印度知识传统获得了各种与现代科学类似的范畴。但是,将西方知识传统的范畴应用到印度知识传统,无益于人们了解印度本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对古典哲学中"科学"与印度语境中"明"的回溯,可以看到:"明"不是科学,而是纯粹的技艺,印度知识传统中并没有古典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科学。  相似文献   

5.
在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压力下,少数民族传统农具在现代社会中究竟能否生存下来,成为了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云南省德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具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传统农具因其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从而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了下来。具体而言,传统农具分别承载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先的追思之情、对共同记忆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敬畏之情,这三种情感与农具融为一体,成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正是由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使得传统稻作农具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了下来。这一研究结论表明,附着在传统农具背后的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不会随着现代化而消逝,反而成为民俗和农业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药用植物资源,保证药材基原及质量,合理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中巴传统药用植物资源.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巴基斯坦与中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探讨中巴两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异同点,寻找潜在的合作点,以及提出解决目前中巴传统药用植物资源濒危问题的对策;促...  相似文献   

7.
"技艺"是古希腊哲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其涵义对于研究者来说不甚明朗。本文选取古希腊"灵魂学"、"自然生成-存在论"及"神学"的视角阐释"技艺"概念之涵义,从哲学理论构思层面解说"技艺"概念之于理论体系的地位与被设置的意义,从而取得其涵义的整体性解说。古希腊哲学对"技艺"概念的构思,解决了多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联问题,即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关联、人类"制作"与自然"生成"的关联、人类"目的"与"善意义"的关联。同时,古希腊哲学也从"灵魂"、"自然"、"善"的角度分别阐释了"技艺"之于"人"的意义,通过"技艺"展示哲学家对"人"生存的"自由"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最早提出四大发明概念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又将珠算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算盘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 从1998年至今,我一直从事珠算教学工作,担负着传承珠算文化的重任.2012年,我还成为了“程大位珠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程大位珠算法”这门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9.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20世纪,刘仙洲、王振铎等专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考释、专题研究和复原工作。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学者的著作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1991年以来,本文作者有选择地调查了若干种机械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将实物的调查与走访工匠相结合起来,在认识技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抢救了一些技术资料,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作者认为,可以像国外同行那样,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技术传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霍金说过“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纪”。复杂性科学方兴未艾,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的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具不具备复杂性?传统文化复杂性的研究方法、传统文化复杂性的演化机制以及传统文化复杂性的结构路径是什么?本文用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来审视传统文化,力图寻找探索研究传统文化的新视野、新角度。  相似文献   

11.
祝彩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107-108,112
文章以道教的"阴阳"范畴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道家"阴阳互动"的真正内涵.道家的"阴阳互动"是各守其位、互施互变、相谐相和;是有限而无限,无限归返有限;是有限涵摄无限,无限生化有限;是由"中节"到达"中和",通过"守中"以致"太和";阴阳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象征着天、地、人永恒的圆融完满.通过与西方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统一"范畴的比较研究,挖掘我国道家"和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便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讨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科学中一些概念性术语的译解。它们是:属于遗产类型的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文化和自然遗产),mixed heritage(复合遗产),static heritage(静态遗产),living heritage(活态遗产),serial heritage(系列遗产),heritage route(遗产线路),linear heritage(线形遗产),culturall and scape(文化景观)及其派生术语,heritage site与heritage place(遗产地);属于遗产价值标准的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value(突出的普世价值);属于遗产保护原则的authen—ticity(原真性),integrity(原整性),setting(环景),environment(环境);属于遗产保护方法的recon-struction(重建)及其相关术语,preservation(保存),conservation(保护)及其属下的伞型术语。  相似文献   

14.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15.
文物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一些基础概念术语,如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论是报刊媒体,还是行业内部,甚至是官方文件在这些术语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概念术语的混用或替代现象.文章分析了这些术语的定义和起源,以及这些术语与中国固有基础术语的关系,提出了在国际化的形势下保持中文特有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风化、病害、劣化及失效四个概念的内涵和指称出发,对它们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无欲说是老子欲望论的主旨。其实质是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性法则提出对反自然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行为有所不欲的哲学主张。整理和开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在于能为现代人在自然观上、社会道德观上和个人生活观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对休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文化"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什么是文化?文化赖以什么得到传承?什么是文化资本?文化何以成为资本?什么是体闲?休闲如何延续文化?休闲如何构筑文化资本?本文从休闲研究的视阈探讨文化、文化资本与休闲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使休闲和文化走出概念的圈子--一是获得文化的真谛;二是升华我们的休闲生活;三是为经济注入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9.
从风化、病害、劣化及失效四个概念的内涵和指称出发, 对它们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学术勃兴以来,医史学者对中外医学关系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而在近年“新史学”口号下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研究中,它更成了需要重点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由于历史上中印文化的异乎寻常的亲密接触,中印医学的关系史几乎就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辉煌篇章中,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确实占有了灿烂夺目的一页。像印度文化的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中国一样,印度医学对中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