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傣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干栏”是其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傣族很早就从岭南向南迁徙,两个民族分化后分别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此,其“干栏”式建筑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释“姼”     
“姼”早就出现在甲骨卜.绊中,但古今学界对其仍有不同的解释,甚至有错误的解读。从汉语方言以及壮侗语相应同源词来看,“姼”的本义应是《方言》记载的“母姼、父考”,而且上古时期更多用于称谓“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史籍称岭南古代民族为“俚”或“俚僚”,单称“僚”人者不多,到唐代时,除前朝延续而下的冯、宁、李、陈、庞等大姓“俚帅”之外,对居于岭南  相似文献   

4.
“摩托”与“马达”作为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音译形式,在长期的使用中经过了由混同到分化的过程,它们具体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现有的工具书对二者的释义极不准确,主要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而不能反映二词的真实意义和用法。与二词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个音译词“引擎”,三者之间也是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5.
陈健美 《科技信息》2012,(32):188-188
文化审议会的国语分科会提出了“敬语的指针”。到现在为止,一般认为敬语分为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三种。不过,此次的方针,谦让语和郑重语各自被细分,被分为尊敬语、谦让语Ⅰ、谦让语Ⅱ、礼貌语、美化语五种。其中,谦让语Ⅰ是抬高动作的对象的说法。谦让语Ⅱ是通过贬低自己的动作来抬高对方的说法,也可以用来抬高谈话对象。本文通过“参らます”和“伺ぃます”这两个分别属于谦让语Ⅰ、谦让语Ⅱ的两个词来说明谦让语Ⅰ、谦让语Ⅱ在实际使用中的区别和各自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通过壮侗语各语支中性别词的用法比较,归纳出壮侗语性别词的共同词源及用法上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陕西方言中表示“好”义的三个词:“嫽”“蒇”“完也”,在地域使用范围上略有不同,但是却共同体现了陕西人特有的直率豪爽的性格和崇古尚文、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以看出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体现出关中人直率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对“外来词”的再审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有诸种观点,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局限性,本文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把“外来词”分为两类:“译词”和“借词”,“译词”以音译为核心,兼收某些带有意译成分的形成;“借词”则专指源于日语的汉字词。  相似文献   

9.
岭南词从清初开始崛起,此期以“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最为出色。大均词多抒写故国之思与哀怨之情,词风雄浑,词境开阔,想像飞腾,成就甚高;梁佩兰词清刚幽峭,陈恭尹词寄托深远,亦属出类拔萃者。“岭南三家”使得岭南词坛风气大开,在岭南词史上有特殊意义。屈大均、梁佩兰又和岭外词人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界素有“岭南词派”的观点,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和尚”应是梵文音译和汉语“秃”字析形名称相统一的对从事佛教人士的一种称呼,词形经历了从“禾上”到“和上”、“和尚”的变化,反映了汉民族接受外来宗教的心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传说自唐景龙年间(707—709)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布洛陀神话中“僚三姐造歌”算起,就更加久远了。刘三姐现象的魅力至今不衰,在于她身上负载着壮侗仫佬毛南等民族祖先僚人久远的历史的文化基因,在于她身上人神中介的神秘,还在于她本身就是稻作文化的代码和符号。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这是民族生命之根,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保护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13.
“幽默”是由英语humour一词直接音译过来的外来词,它具有表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意义.音译词的特点有三:(1)、其中每个字只是直录了原词中的某个音,即只是一个表音符号,而无任何意义.(2)、只有当前后字相连才表示原词的意义.(3)、它的内部结构不具有扩展性,在理解和运用时都不可在其中间插入任何成分,即具有运用上的整体性.据上述三个特点可知:“幽默”中的“幽”和“默”分别是humour中“u”和“mour”的音译.不过,由于汉英语言体系的不同,在音译时,往往按照汉语语音的特点对原来的语言形式适当做了些修改.如:humour在英语是没有声调的,到汉语中的“y(?)u m(?)”就变成了有声调的音节,在书面中利用“幽”“默”两个汉字记录下这两个音节.在这个记录过程中,只是直录了语音,毫无意义可言.只有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原词的意义.“幽”、“默”具有运用上的整体性,所以决不可将其拆开或插入别的成分来使用.即不会出现这样的格式——幽XX默,只能有“你是一个幽默的人”、“你很幽默”、“幽默的表演”等用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了“蔗”、“糖”的源流,认为“糖”的叫法不是从印度传入,而是我国壮侗语族的语言,说明壮侗语族先民是最早种植甘蔗和制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字词语义古今传承的角度理清了“淘1”与“掏”的语义,修正并完善了“淘1”的义项③;辨析了“淘1”与“掏”的异同;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注释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方案;最后替现代语文辞书重新构拟了这两个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16.
古代突厥语碑铭文献及写本文献中的Teηiken一词,意为“有知识的人”、“学者”、“僧侣”、“僧人”、“苦行僧”、“修道者”、“修士”、“修行者”或“居士”。Tojin为汉语“道人”一词的音译,指佛教的“僧人”、“和尚”。这两个词语可作为辨别突厥语佛教文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中外学者对“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历来说法不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对“萨满”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可以认为“萨满”一词不是外来语,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其义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以否定接头词“不”或“无”开头的词语。掌握这些词是日语学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据笔者调查爱现,日语学习者对于否定接头词“不”和“无”的意义没有清楚的概念,尤其对于它们的读音掌握的不是很好。文章从否定接头词“不”和“无”的意义辨别和读音规则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望能给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9.
“麦科特”这名字是与两个“M”——“Market”和“Macat”——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当我们知道麦科特集团的中文名“麦科特”是由一个英文单词“Market”音译而来,我们就知道麦科特人的思维是从一个国际视角开始的;当我们知道麦科特集团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Macat”,我们就知道麦科特人的思绪是奔着国际市场而去的!两个“M”造就的是美丽的开始与美丽  相似文献   

20.
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炮舰冲破我国的大门以后,英语词也相继进入中国。一些中国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必须有一个名称来称呼它。以tomato一词为例,我们称为“番茄;毛辣椒;洋茄子;西红柿”。说这个东西象茄子、辣椒、柿子,但又不是茄子、辣椒、柿子。所以加上“番、毛、洋、西”等字,都是表示外国来的。又如cement最初在广东称为“红毛泥”,这“红毛”二字含有贬义,也是指外国来的。又如bicycle叫做“洋马儿”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可是有很多事物一时说不出个名堂来。于是不管是具体有形的东西或抽象意义的事物都只能根据外语的读音音译为汉语来使用。这种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词汇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