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无机含氧酸酸强度的定量化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出发,研究了结构与酸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计量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公式,计算了73种无机含氧酸的强度,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无机含氧酸相对酸性强度的判断方法,同时也阐明了无机含氧酸相对酸性强度值的计算方法和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3.
无机含氧酸是数量较多的一类重要化合物。不同的含氧酸其酸性强弱各不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规律。许多化学工作者曾提出一些定性解释[1][2][3][4],或定量计算[5][6][7][8]。本文将首先简述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有关论述,再从酸的Pk值与成酸元素的核电荷数(Z),电子层数(n)以及影响含氧酸强度的其它结构因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更简便和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无机含氧酸的结构是影响其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归纳、总结了常见无机含氧酸的结构特点和成键特征,并探讨了无机含氧酸结构对其酸性和氧化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是无机酸的重要属性。有不少学者从其结构、热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的研究,笔者在综合影响无机含氧酸氧化性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 P 区成酸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包括酸酐)氧化性的经验公式.即以无机含氧酸在酸性介质中被还原为单质时的值来判断无机含氧酸氧化性的强弱的标度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非金属元素无机含氧酸结构、酸性和它们的电离常数实验数据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估算非金属元素无机含氧酸(HO)_nRO_m的PK值公式:pK_n=2.5-5(m-n)-(z/r)~(1/2),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无机含氧酸pK值的新经验公式.此式反映了影响酸强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形式简单,便于应用.特别是它的各类偏差小,对于64个有实验值的含氧酸的pK值,其绝对平均偏差为0.377.而绝对偏差|△pK_i|>1.0的仅占4.7%.  相似文献   

8.
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新经验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新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9.
无机含氧酸强度及分类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对无机含氧酸电离常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无机含氧酸的强度及分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经验公式: PK_m=(2.885-α)exp(△δ)-5(N-Q)+(4+α)(m-L)或Q=[PK_m-(2.885-α)exp(△δ)-(4+α)(m-L)]/5+N此式计算结果较理想,与实验值偏差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热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无机含氧酸失氧过程的能量变化,比较中心原子与氧之间平均结合能的大小,来确定含氧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使土壤中潜在的无机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探讨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旨在为温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土壤磷利用率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笔者对温带典型林型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120 d,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 和100 mmol/L)草酸、柠檬酸和乙酸及其对照(CK,蒸馏水)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枫桦红松混交林、白桦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0~10 cm土层土壤无机磷(Al-P、Fe-P、O-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均对红松及落叶松人工林内Al-P、Fe-P起活化作用,对O-P、Ca-P起固化作用,3种酸的影响效果为草酸>柠檬酸>乙酸。柠檬酸、草酸使白桦天然次生林O-P含量减少,使其转化为其他形态无机磷。整体来说,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处理4种林型土壤后,无机磷向有效性高的Al-P、Fe-P形态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供磷能力。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影响显著(P<0.05),中低浓度有机酸对Al-P、Fe-P、O-P变化影响较大,高浓度有机酸对Ca-P变化影响明显。处理时间对无机磷变化量影响显著(P<0.05),处理时间延长整体使4种林型中Al-P、Fe-P受到的影响加强,O-P、Ca-P受到的影响减弱。各因素对4种林型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与无机磷形态、有机酸的种类、培养时间、酸浓度变化及林型等因素均相关。【结论】有机酸对土壤磷的活化是一个既缓慢又持续的综合动态过程,低分子质量有机酸可以通过影响土壤中无机磷的组分,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从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此次研究表明,草酸、柠檬酸、乙酸对4种温带典型林型土壤无机磷组分有一定影响,可以提高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机酸、表面活性剂、无机盐以及有机酸作为增敏剂时火焰原子吸收法测铅元素吸光度的增敏效应进行试验,得出0.8(瞄硝酸铜在同等条件下对铅的增敏效果最好的结论,并借此探讨各增敏剂的增敏机理.  相似文献   

14.
胶韧革菌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胶韧革菌(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 et Imal)发酵产物的化学万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发酵产物中含有多糖、蛋白质、18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见的固体酸代替强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甲酯,并通过对固体酸催化活性、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酯化产率影响的探讨,找到一条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甲酯的较佳工艺。  相似文献   

16.
金钗石斛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法测定了贵州省赤水市龙泉原生态石斛产业实业有限公司所种植金钗石斛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水分含量为84.45%、粗纤维含量为9.10%、蛋白质含量为0.94%、还原糖含量为1.13%、粗脂肪含量为0.12%,此外共测出12种氨基酸和8种无机元素。可以看出贵州省赤水市龙泉原生态石斛产业实业有限公司所种植金钗石斛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并含有丰富的Ca、Mg、P等无机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7.
Both gradual and sharp decrease in organic and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values were detected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the Meishan section, Changxing,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gradual de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started at the bottom of Bed 23, coinciding with the strong oscillatio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s, indicates increasing fluxes from carbonate to organic carbon reservoir during this interval. A 2.3‰ sharp drop of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occurred at the uppermost part of Bed 24e. A 3.7‰ sharp drop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occurred in Bed 26. The dramatic drop of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 of 8‰ reported previously is not confirmed from the unweathered carbonate samples in Bed 27. The large-scale fluctu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values in the Yinkeng Formation reflects different extent of mixing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s. The gradual depletion and subsequent sharp drop of carbon isotopes near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might indicate complex causes of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8.
粘土防膨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采油中使用的两类粘土防膨剂,包括酸和盐、无机聚阳离子聚合物、阳离子活性剂、有机聚阳离子聚合物、有机硅烷、有机硅烷酯等。在这些粘土防膨剂中,含氮的有机聚阳离子聚合物,特别是在每个链节中含有两个或多个四价铵的聚合物,对抑制粘土膨胀特别有效,这种防膨剂还具有长效、耐酸、耐盐的特点。有机和无机粘土防膨剂复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