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干预、二甲双胍及其两者联合治疗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根据所入组别对其进行运动干预、二甲双胍治疗及其联合治疗12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多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疗效的差异.结果:12周后各组患者的BMI,FBG及2hOGTT,HbA1c,INS,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HDL-C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二甲双胍组与运动干预组比较,治疗后FBG,2hOGTT,HbA1c,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运动干预组患者BMI,TC,TG,LDL-C的下降程度及HDL-C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运动干预联合二甲双胍组治疗后BMI,FBG,2hOGTT,HbA1c,INS,TC,TG、LDL-C下降程度及HDL-C的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及运动干预组(P<0.05).结论:单纯运动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的控制疗效相仿,强化运动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及血脂,而二甲双胍联合运动干预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胰岛功能及体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浸出液联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本文采用MTT法检测联合用药对INS-1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采用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联合用药对血糖和胰岛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具有抗INS-1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糖尿病大鼠治疗过程中,检测血糖和胰岛素含量可知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能有效控制血糖,效果比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明显.HE染色也显示联合用药能抑制胰岛细胞凋亡,且比二甲双胍或白花丹参单独使用的效果好.免疫组化染色中,与糖尿病对照组和二甲双胍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Bcl-2蛋白量增加,Bax蛋白量减少.二甲双胍与白花丹参联用具有抑制胰岛B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的作用,同时促进血糖摄取和利用,能起到很好的降血糖作用.白花丹参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药物能有效提高二甲双胍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3.
尽管二甲双胍为二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可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二甲双胍诱导细胞自噬尤为重要.二甲双胍通过不同途径诱发线粒体自噬和内质网自噬,清除机体内受损物质,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同时还具有延缓细胞衰老等作用.二甲双胍诱导细胞自噬及其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二甲双胍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结合链脲佐菌素小剂量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连素组和二甲双胍组。黄连素组、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素、二甲双胍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形态,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胸主动脉p-PI3Kp85、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黄连素能减轻糖尿病模型大鼠大血管内皮病变程度,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清CRP水平,提高大鼠胸主动脉p-PI3Kp85、p-Akt的表达量(P0.01)。结论黄连素对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二甲双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降糖药物,降糖药独树一帜,文探讨其优势及前瞻性。对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结果二甲双胍能减少IGT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T2DM的血糖,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者的一线用药。并因不良反应少,而使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早期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是必要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摘 要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Diabetes)的临床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临床上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结合系统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中药联合二甲双胍的相互作用及治疗糖尿的潜在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数据挖掘分析表明,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用药中,黄芪、茯苓、山药、丹参、葛根、白术常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共检索到常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96种,中药成分、二甲双胍及糖尿病三者交集靶点共204种,AKT1、MAPK3、MAPK1、RELA、TP53为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内分泌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中药成分:华良姜素、Garcinone-B、葛根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与核心靶点对接结合能低,对接模式稳定。中药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减少不良反应、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共同作用于胰岛素抵抗、内分泌抵抗等糖尿病发病机制,共同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中西医联合用药具有增效减毒的特点,可为中西医联合用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符合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例患者展开调查,根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共35例,实施常规抗肿瘤和降糖治疗,观察组共41例,本组内所有受试者在此基础上另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新诊断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吡格列酮15mg,日1次;B组给予二甲双胍0.5g,日3次;C组给予吡格列酮15mg,日1次,二甲双胍0.5g,日2次.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HOMA-IR和ISI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FPG、2hPG、HbA1c、HOMA-IR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组IS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新发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分析诺和灵30R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成本-效果。选取2012年8月-2016年2月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诺和灵30R治疗,观察组给予诺和灵30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两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9.69%(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34%与对照组3.91%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成本及成本效果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诺和灵30R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控制成本,减少医疗费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二甲双胍、磺脲药及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浆胰岛素、BMI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组Tch、TG、LDL-ch、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5;HDL-ch轻度升高的机理,P<0.05。不升高BMI及血浆胰岛素(Fins),改善血脂异常,降低纤维蛋白原。二甲双胍加胰岛素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可作为2型糖尿人血管危人群的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马吲哚、二甲双胍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成二甲双胍治疗组、马吲哚治疗组和二甲双胍、马吲哚联合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血TG、CHOL、HDLF、INS,比较各组对腹型肥胖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①马吲哚、二甲双胍及联合治疗三组间治疗后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较单独有药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后各组的TG、CHOL及FINS均有下降,HDL有缓慢上升(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其它两组相比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马吲哚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腹型肥胖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DPP-4抑制剂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20例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随访12周,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 PG)、Hb A1c、BMI及低血糖发生情况.12周治疗后观察组2h PG和Hb 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Hb A1c达标率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P0.05),两组治疗后BMI及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糖尿病(DM)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脂素(Asprosi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42例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联合格瑞列奈治疗组(联合组)和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71例.治疗12周后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和血清Asprosin、LDL-C、MCP-1水平.结果 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5.77%)显著高于对照组(84.51%)(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Asprosin、LDL-C、MCP-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呕吐、低血糖)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能明显改善DM患者血糖指标,下调血清Asprosin、LDL-C、MCP-1水平,其疗效明确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达英-3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达英-35(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给予达英-35,治疗4个周期,观察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在BMI、WHR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达英-35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组比达英-35组FSH、T、LH激素水平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达英-35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比单独使用达英-35效果更明显,临床应用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杨祖蓉 《科技资讯》2013,(16):220-220,222
选取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给予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为期3个月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空腹C肽、体重指数、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改变情况,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使患者的FPG、2 hPG、HbA1c、血脂、体重指数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空腹C肽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有显著差异性(P〈0.01),且无低血糖发生。结论:磷酸西格列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好,低血糖发生少,良好的血糖控制,是一种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较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的徐国恒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内分泌科郭晓慧教授,阐明了二甲双胍抑制脂肪分解的效应是该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也表明脂肪组织是二甲双胍作用的新靶点,有助于加深对二甲双胍类降糖药物药理机制的理解。据悉,研究论文已发表在8月份出版的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分子内分泌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晚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早、晚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口服降糖药,分别测定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血脂、体重、血压.结果:加用口服药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餐后2小时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血压、血脂影响不大.结论:对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东霞  彭凤娣 《甘肃科技》2016,(10):124-126
观察消渴丸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在基层医院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选取白银市王岘乡卫生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消渴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糖水平。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9%,治疗组血糖监测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渴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凸显出中西医药物协同与互补的重要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和生物学统计模型等多种生物物理手段研究二甲双胍对大肠杆菌的生长、运动和趋化行为改变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且大肠杆菌的形态受到生长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结合乳胶小球标记鞭毛法和微流控技术探究二甲双胍对大肠杆菌鞭毛马达转速的影响,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对鞭毛马达的转速具有抑制效果,且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影响大肠杆菌对天冬氨酸趋化反应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不同质量浓度5-FU及两者联用干预后LoVo细胞的存活率;联合指数(CI)法评估二甲双胍、5-FU的协同效应;集落克隆形成法检测药物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Mcl-1、Bak、Bcl-2、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和(或) 5-FU对LoVo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P0.05);浓度为1.25 mmol/L的二甲双胍与5-FU联用干预24、48、72 h的LoVo细胞与单独应用5-FU干预的LoVo细胞相比,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二甲双胍、5-FU联用24、48、72 h的CI值均小于0.7;浓度为1.25 mmol/L的二甲双胍可增强质量浓度为12.5μg/mL的5-FU抑制LoVo细胞集落克隆形成的作用(P0.05);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双染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率为(24.38±0.76)%,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11.79±0.39)%和5-FU组(16.23±0.46)%(P0.05);联合用药组Mcl-1、Bcl-2的蛋白表达的下调程度和Bak、Bax的蛋白表达上调程度较二甲双胍组和5-FU组更明显(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增强5-FU诱导人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cl-1、Bcl-2和上调Bak、Bax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