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猕猴桃果仁油脂肪酸的测定及其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对“米良1号”猕猴桃果仁油中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表明,猕猴桃果仁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14.4%, 亚油酸13.6%, 亚麻酸53.4%, 花生四烯酸3.8%, 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85.2%以上,且脂肪酸组成较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产自贵州、湖南和江西10种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成,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油率为26.79%±0.16%~54.98%±0.76%,其中,浙江红花(ZHH)油茶籽仁含油率最高,贵州松桃正大(岑软)油茶(GCR)最低;油茶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油酸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82%±0.26%~84.13%±0.14%,引进品种(HYZ)油茶的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为4.62%±0.29%~16.2%±0.23%,GCR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最高;10种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8.29%±0.04%~13.92%±0.26%;硬脂酸含量为1.38%±0.02%~2.80%±0.1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二者之和介于84.67%±0.19%~89.28%±0.04%。这些结果为油茶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青海境内楸子种子的油含量、理化常数、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所测植物籽油中主要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为93.45%,其中亚油酸含量为70.83%.  相似文献   

4.
汉中四种干果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索氏提取仪提取葵花籽、花生、核桃、华山松籽四种果实中的粗脂肪,然后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在四种干果中,核桃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74.3%。四种干果样品中共识别出11种脂肪酸,主要有四种: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较高,分别是20.1%,49.0%;39.3%,36.2%;17.3%,64.8%;22.0%,47.5%。花生中油酸、棕榈酸、山嵛酸和樵油酸相对含量是39.3%、11.0%、3.2%和1.3%,高于其它三种干果,特别是棕榈酸、山嵛酸和樵油酸。核桃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是64.8%和8.5%,明显高于其它三种干果。另外,核桃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在四种干果中最高,为90.8%。通过本实验可了解四种干果中脂肪酸的种类及相对含量,特别是其中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四种干果深入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卵盘鹤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卵盘鹤虱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3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8.66%,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为90.57%,其中α-亚麻酸36.18%,γ-亚麻酸5.86%,并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方法对卵盘鹤虱籽油中脂肪酸组分定性。  相似文献   

6.
班种草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法对班种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鉴定了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以及γ-亚麻酸等十三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88.27%,其中油酸为17.18%,亚油酸为23.34%,α-亚麻酸为21.55%,γ-亚麻酸为10.55%。  相似文献   

7.
李现城  赵文杰  王宏雁 《科技资讯》2011,(28):225-225,228
对木鳖子种仁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鳖子种仁油由7种脂肪酸组成,主要为由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四者的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0%以上,其中α-亚麻酸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山莨菪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鉴定了9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57%,不饱和脂肪酸为90.54%,其中亚油酸71.20%.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  相似文献   

9.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果仁、果皮、叶子中的脂肪酸。产物经甲酯化后采用GC分析鉴定其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果仁脂肪酸的粗提率最高,果皮次之,叶子最少。果仁中均含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分别为88.51%和88.73%,其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种植略大于野生。果皮中含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且为野生大于种植,而叶子中均未检出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实验中选用氢氧化钾-甲醇溶液作为甲酯化试剂对样品进行处理,再用正己烷提取,通过气相色谱仪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离和鉴定。总共分离出15种脂肪酸,结果表明: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主;只有胡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为31.7%,其他四种植物油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高于75%;而菜籽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大豆油中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五种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青海境内4种豆科野生植物种子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鉴定出14种脂肪酸,主要由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组成,其中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于65%,α-亚麻酸含量高于25%。  相似文献   

12.
葵花籽油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取了生、熟葵花籽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生葵花籽含油量比熟葵花籽高,生、熟葵花籽均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0%.  相似文献   

13.
亚麻科两种野生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青海境内亚麻科2种野生植物油脂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14种脂肪酸,主要由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于65%,α-亚麻酸的含量高于50%。  相似文献   

14.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从富含油脂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7株产油脂菌株,筛选获得7株油脂含量高的菌株,其中菌株华2-1的油脂含量达到48.60%,菌株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深黄伞形霉(Umbelopsis isabellina),其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相似,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39.25%,19.67%,2.67%,18.81%和6.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07%,为微生物油脂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了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的脂肪,6个无性系GLR-CY3号、4号、27号、53号、56号、166号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其干重的39.13%、42.71%、44.69%、60.18%、48.07%和50.60%。再进行甲酯化处理,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6个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中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在油茶中的含量很高;6个无性系种子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总量中的含量分别为166号(90.16%)>4号(89.81%)>53号(89.12%)>27号(88.69%)>3号(88.47%)>56号(83.61%);茶油是非常优质的食用和药用资源;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比较同时也可为油茶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综合利用冬凌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并评价了冬凌草籽油的品质并测定了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采用索氏法提取冬凌草籽油,滴定法测定冬凌草籽油的碘值、皂化值、酸价,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冬凌草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冬凌草籽含油率26.45%;碘值=207.53;皂化值=214.18;酸价=2.64.冬凌草籽油由10种脂肪酸组成,主要成分及含量为亚麻酸55.2%、亚油酸26.4%、油酸10.2%、棕榈酸5.1%、硬脂酸2.4%.  相似文献   

18.
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性状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油茶茶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单株间变异主要可分为3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棕榈酸,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在产地间差异不显著,硬脂酸和油酸在产地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在产地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姬松茸J3子实体油与原菌株J1子实体油中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J3与原菌株J1脂肪酸GC指纹图谱极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姬松茸J3子实体油中亚油酸占74.0%、不饱和脂肪酸占74.7%;而生产上用原菌株J1子实体油中亚油酸占71.3%、不饱和脂肪酸占72.1%.表明姬松茸J3与原菌株J1的子实体油具有同样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藏药熏倒牛籽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GC技术,对藏药熏倒牛种子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FFAP弹性毛细管柱(50m×0.24mm i.d),程序升温法,柱温150~240℃,升温速度5℃/min,FID检测器温度280℃,高纯氮气42ml/min,尾吹50ml/min,氢气9.9×10pa,空气8.0×10pa.结果藏药熏倒牛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得以定性,主要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为88.44%,其中亚油酸含量为73.04%.结论通过对藏药熏倒牛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为藏药熏倒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