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榆树井煤矿风井井底车场布置2个测点,采用应力解除法进行现场地应力实测.实测数据表明: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为垂直应力的1.70~1.76倍,即井底车场的地应力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水平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较大;实测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1.90 ~ 1.93倍,即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并根据矿区实测地应力资料,分析了矿井地应力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实践表明,钻孔套芯应力解除地应力测量法是测量矿井地应力的最快捷、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巷道布置及支护设计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超声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及其测试方法,在平顶山矿务局八矿进行地应力声波检测,得到被测点岩体的声波椭球。结合岩石试件的三轴应力——声波试验结果,求出测站岩体的应力状态,为矿井地应力场分析建立计算模型和确定计算边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姚威  任青山  高万兴  于博 《科技信息》2012,(20):392-393
通过区域构造力学成因分析与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平顶山十矿的地应力状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顶山十矿受印支期的古应力影响较大,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最大主应力与埋深的关系为σ1=0.04H+8,为高地应力矿井,研究结果对矿井支护、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刘桥一矿深部水平的地应力分布情况,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和改进型空心包体应变计测量技术,对刘桥一矿6采区地应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在测试结果的基础上,运用FLAC3D计算软件对该区域的应力场进行了反演计算,最后综合二者结果得出了该区域的地应力分布规律。为该采区的巷道布置和巷道支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对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更加突出,在煤矿矿区进行地应力测量,并分析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旗山煤矿-1000 m和-850 m深度利用应力解除法进行了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表明:旗山矿区深部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构造应力占绝对优势,属于典型的构造应力场类型;地应力量级属于超高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121°~140°,平均为130°。最后结合构造运动进一步探讨了矿区深部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天府三汇一矿地应力场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天府三汇一矿位于华蓥山帚状褶皱带的收敛端,属地应力相对集中地带,矿区的煤与瓦斯突出不但发生的次数多,突出强度也大,且正在开采的煤层均属突出煤层,对该区域原始应力场的三维分布规律研究可为矿井生产设计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在收集三汇一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该矿初始地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三汇一矿地应力场的三维分布特征,并对K煤层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黄超 《科技信息》2012,(25):390-390,448
为解决袁店二井煤矿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采用应力解除法在矿区3个测点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分析了袁店二井地应力分布规律,为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参考,并对该矿井巷道优化布置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富山煤业浅部应力状态及分布特征,采用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进行地应力测量。此次地应力测量为矿区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开挖设计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应力实测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套芯法地应力测量中产生钻孔轴向主应力偏高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克服此类现象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峨口铁矿的地应力测量同时采用的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和在现场测量量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根据实测地应力数据,使用静态系统灰色曲线模型获得峨口矿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两种方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刻槽法在平顶山煤矿采取煤样,对所取煤样利用全自动煤岩系统进行煤显微组分含量测定以及采用手持XRF元素分析仪进行煤中元素含量测试。综合两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平顶山煤矿煤中镜质组含量约72.97%、半镜质组含量约4.58%、壳质组含量约3.56%、惰质组含量约13.62%。可推断平顶山煤的物质组成特征有利于生成气态烃。煤中所含元素中Fe、S两种元素较为突出,Fe元素平均含量约为1977ppm,S元素平均含量约为4828ppm,两者在煤中可能以具体的矿物形式存在(如黄铁矿等),有助于提高煤生烃过程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工作面回采期间粉尘的分布规律,在山西某煤矿X1324工作面回采期间测定了呼吸性粉尘、全尘和其他粒径粉尘的浓度。得出如下分布规律:进风巷各类粉尘浓度在30 mg/m3左右;粉尘浓度在采煤机组下风侧5 m处达到最大值,其中呼吸性粉尘浓度最大值453.7 mg/m3,粉尘全尘浓度最大值550.09 mg/m3,其余粒径粉尘浓度最大值在550~600 mg/m3之间;回风巷处各类粉尘浓度明显降低,但比进风巷粉尘浓度高,辅回风巷粉尘浓度先增加后减小,在距离工作面330m处浓度达到极值,在此之后逐渐降低。主回风巷中分成浓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3.
赵家梁煤矿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行开采在赵家梁矿应用是否可行,通过物理材料相似模拟实验及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得到5-2煤层采后覆岩运动规律及"三带"特征,冒落带高度18m,为采高6倍,裂隙带高度49m,为采高16.3倍,4-2上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裂隙最大10cm,8cm,7cm.裂隙在下沉带盆底闭合得出可实现上行开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北二主要通风机负压已达2 867.5 Pa,三水平下延采区投产后暂时还将由北二风机担负,北二系统需要风量,通风阻力还将增加.北二风机能否满足其用风需求,系统是否稳定,这需要进行通风网络解算.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通风技术测定,针对不同时期通风系统提出了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利用通风网络解算软件对各个方案分别进行了解算分析,并对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确定了最优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所提出的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切合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可以在保证矿井今后系统用风要求及稳定性的前提下,降低系统通风阻力,有效解决风速超限问题.这对保证矿井生产能力及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煤矿上行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开采煤炭资源,具有3层可采煤层的煤矿拟采用上行开采方法,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得出5-2煤开采后覆岩运动规律,结合"三带"判别法、比值法、围岩平衡法等理论分析得到冒落带高度是6倍采高18 m,裂隙带高度是18倍采高54 m,4-2煤顶底板岩层最大裂隙10 cm,裂隙在下沉带盆底闭合,得出该矿4-2煤上行开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区队是煤矿企业的基层组织单位,是企业方针、政策、目标的落实者和执行者。区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健康发展,影响着企业的综合效益和形象。所以,搞好区队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对补连塔煤矿井下水复用的三个可行方案进行了简述,给出了采空区溶滤、井下水仓及地面水仓三种方案的工程总投资、地面管路钻孔费、年新增费用和工程施工条件等具体评价指标值,用多目标决策中加权相对偏差距离和定量指标综合决策两种方法进行了方案择优,并对选择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所选出的井下水仓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施后实际矿井给水能力可达3 000 m3/d,矿井采用这一优化的供水工程方案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矿井浅部煤柱露天开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梅河煤矿四井计划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对急倾斜特厚煤层(12煤)的浅部露头煤柱进行回收.针对露天、井工同时开采是否会相互影响,并造成水灾隐患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覆岩破坏观测与探测工作.通过研究认识到,露天开采区域处于井工开采的采动影响范围之外,井工采区开采不影响露天采区.另一方面,松散砂砾含水层已经基本疏干,留设露头煤柱已经没有必要;EH-4物探结果表明旧采空区经过20余a的压实,已经属隔水层,可以作为保护层;露天开采对井工开采不形成水灾隐患;实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218.16 m,最小防水安全煤柱高度258.16 m,实际井工开采工作面与露天开采区之间的煤岩柱高度为340 m.综合评价认为,露天开采不会对井工开采造成水害影响,认为露天开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矿井在生产后期为缓解水平接续紧张需重新规划的问题,通过结合某煤矿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上、下山相结合的开采方式在该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原有开采水平的井巷和设施,节省了开拓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延长了水平服务年限,缓解了矿井接续紧张的局面,并为高瓦斯多煤层矿井采用上、下山相结合开采方式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煤体结构是影响煤层气渗透性的重要因素,查明煤体结构分布规律对于煤层气开发意义重大。通过综合分析煤层观测、勘探和开采资料,将煤体结构分为块煤、碎块煤和粉沫煤3种类型。初步查明了淮南煤田的煤体结构分布特征,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煤体结构以碎块煤和粉沫煤为主,块煤分布较少,煤体结构分布主要受到褶皱和断层等煤田构造因素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