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的审定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代表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向大会汇报关于 1 0 1— 1 0 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审定经过。国际化学界在早期对元素的英文名称是由发现者给予命名 ,后来的定名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简称IUPAC)讨论决定的 ,多以著名科学家人名命名。国际上对于 1 0 3号以前的元素英文名称并无争议 ,但从 1 0 4号、1 0 5号元素开始 ,究竟应以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出现较大分歧。 1 96 4年底 ,前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 1 0 4号元素 ,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 ,符号Ku(中文曾定名为“”) ,以纪念前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 …  相似文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于1998年1月中旬召开了无机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8月27日决定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命名的意见,审定了相应的中文命名。参加会议的有化学...  相似文献   

3.
关于101—109号元素中文定名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为什么要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制定中文名称国际上对元素英文名称的定名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讨论决定的。我国则相应地使用单个汉字作为名称。选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固有汉字,如:金、银、铜、铁、锡、硫……...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要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制定中文名称国际上对元素英文名称的定名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讨论决定的。我国则相应地使用单个汉字作为名称。选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固有汉字,如:金、银、铜、铁、锡、硫……;沿袭固有汉字的造字方法采用“左形右声”的左右结构的合体形声字,如:锂、钠、钾、铷、铯、钫……;另外一种属会意造字,如氢、氮、溴、碳……。其中合体形声字多为新造字或借用古字。在我国《化学命名原则》(1955)中包括了102个元素名称,《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包括了105个元素名称,这次重新制定的名称中只限于105、106、107、108、109号元素,共五个元素名称。为什么要重新制定这五个元素名称呢?103号以前的英文名称都是经IUPAC推荐的名称,国际上并无争议。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到1969—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符号Ru,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05号元素也于1970—1971年间先后在美国和苏联获得,美国人把这一元素称为hahnium,符号Ha,以纪念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苏联人把这一元素称为nielsbohrium,符号Ns,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英文名称,造成了混乱。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办法,想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如104号元素可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这套命名方法虽得到使用,但仍有人不断提出意见。我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元素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困难。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按以往的命名方法制定新元素名称,并提出了讨论稿。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代表我国出席了会议,会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听取了部分院士的意见。二、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的制定经过我们收到IUPAC对101—109号元素的重新定名的决定后,经全国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研究,认为根据IUPAC的决定应重新拟定101—109号元素的新的中文名称,并提出了如下几个原则性的意见,(1)101—109号元素名称仍采用以往使用的形声造字的方法;(2)避免与100号以前的名称同音,避免用多音字和怪异字,笔画要简单;(3)使用简化字;(4)所造之字符合汉语的文字规范。在全国征集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对104—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提出了40余个汉字供选择。1998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审定会,经对收集到的意见逐字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意见。其名称使用的汉字已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现简要说明如下:101—103号元素钔、锘、铹仍使用原有定名。104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已定为“”,是根据1969年美国科学家为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utherford)而定名的,其英文名称为“rutherfordium(符号Rf)”。这次IUPAC已肯定了这一名称,“”字在我国已使用多年,故仍采用。105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曾订名为“”(英文名为hahnium,符号Ha)。现根据IUPAC的建议改订为“”,其英文名称为“dubnium(符号Db)”。105号元素因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在获得该元素中也曾作过重要贡献,从而命名的。中文名称根据谐音定为“”,该字为左中右结构,但笔画较简单。以往的元素名称用字中也使用了左中右结构字,如:铷、锕等。106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seaborgium(符号Sg)”,是以美国科学家西博格(G.T.Seaborg)命名的,中文用“”字,是为避免与以往元素名称相同或同音,如:锡、硒均读xī。107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bohrium(符号Bh)”,是以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命名的。中文名称定为“”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中左中右结构的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108号元素英文名称是“hassium(符号Hs)”,该元素首先在德国重离子研究所获得,而该所位于德国黑森州从而命名的。中文定名为“”。经查《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该字注为25号元素“锰”的旧译,但在193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中25号元素已使用“锰”字。没有出现过“”字。109号元素英文名称为“meitnerium(符号Mt)”是以德国科学家迈特纳(L.Meitner)命名的。中文定名为“”,谐音较好。三、海峡两岸共同拟定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IUPAC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确定后,两岸化学专家多次交流了定名情况,现在对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已取得共识,可望共同使用这些新的元素名称。这就避免了元素中文名称命名时,各自分别创造出不同的汉字的问题。对两岸科技交流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0年2月对第112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2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112号元素使用的中文汉字“锊”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并纳入国家规范用字,现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  相似文献   

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0年2月对第112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2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112号元素使用的中文汉字“锊”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并纳入国家规范用字,现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  相似文献   

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03年8月16日对第110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于2003年12月组织无机化学名词组和放射化学名词组及有关专家讨论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问题并提出建议,后在有关期刊上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审定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其定名使用的汉字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现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原子序数英文名称符号中文名称读音同音字例110darmstadtiumDs钅达dá达110号元素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依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04年对第111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2006年1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界专家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并审定了111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其定名使用的汉字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2007年3月12日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111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依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04年对第111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2006年1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界专家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并审定了111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其定名使用的汉字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2007年3月12日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心理学是观察和探讨人类心理现象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自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体系的发展已相当完善。但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质,又使其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学派林立,理论更迭频繁。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认知革命,影响了几乎所有分支领域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大量的新名词。三十多年来,心理科学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概念不断出现,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心理学名词。随着国内外出版的心理学书刊日渐增多,学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大众传媒对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在心理学名词使用上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心理学名词的规范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心理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心理科学的研究、教育,心理学文献的编纂、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全球沟通,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概述早在1924年,我国心理学界就出版了《心理学名词汉译》。1954年,有关人员编辑出版了《英汉心理学名词》。198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心理学词汇》。在中国心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刊物《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上,一直强调要使用规范名词。七十多年来,上述工作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名词的统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在1996年初被纳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审定工作计划。经过商讨,中国心理学会于1996年3月成立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筹备组。其任务是:调查研究,为开展审定作必要的准备工作。1996年6月成立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全国名词委和中国心理学会双重领导。聘请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王甦、林仲贤为顾问,管连荣为主任、沈德灿和陈永明为副主任,另有19名心理学家(其中包括香港心理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的梁展鹏博士)组成委员会。1996年6月22日召开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在京委员会议以后,各位委员根据专业分布框架计划组织了全国各地的50多名心理学家,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张氏心理学词典》、《心理学词典》、《英汉心理学名词》等大陆和港、台近年出版的权威心理学工具书,初选出3200多条心理学名词。汇总后发现大约有27%的名词有“一义多词”情况,有的同一概念的名词有5种以上不同称法。199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心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对《心理学名词(初选稿)》,尤其是对150多个存在一词多义的名词,和28个涉及多个专业组的名词,逐条进行了讨论,经删简、修改,整理出《心理学名词(征求意见稿)》3049条,并按全国名词委的体例要求编排后,请委员再次核定,于1997年3月正式分送给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80多位心理学家广泛征求意见。1997年5月前后共收到120余份反馈意见。同年7月召开第二次心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讨论,按学科分支进行了综合平衡,最后确定了3067条《心理学名词(送审稿)》。1997年12月,荆其诚、王甦、林仲贤三位顾问受全国名词委的委托对报批名词进行复审,提出了终审修改意见。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又组织北京的委员开会,根据复审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再次作了修改,最后确定第一批审定公布《心理学名词(审定稿)》3004条。二、主要成果我们于1998年完成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现正待出版。本书是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首批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名词按心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应用两大类编排,前者有普通心理学、心理量表、测量与统计、心理学史、心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6个分支,共有2061个名词;后者有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法制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其他7个分支,共有943个名词。全书总词数3004条。部分名词有简明定义性注释。正文之后附有英汉和汉英两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这批名词是在科研、教学、临床或社会服务、新闻出版等部门使用频率较高的心理学规范名词。通过这次心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对心理学中常见的和使用混乱的名词进行了统一。比如,对于“meta-analysis”一词,原来有“元分析”“超级分析”“再分析”等多种不同译法,此次统一为“元分析”。又如,原来对于“ergonomics”一词,国内对应的中文译法有“尔刚学”“功效学”“人类工效学”,现在将其统一为“[人类]工效学”。中括号里的“人类”二字是为了对应中国标准化委员会下设的“人类工效学”委员会而保留,但在其他场合可以不用。再如,“cognition”作为现代心理学的核心词汇之一,在亚洲使用汉语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的心理学界一直译为“认知”,但国内也有专家建议译为“认识”。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名词审定原则,以及学术争鸣中“求同存异”的方针,为避免混淆,所有参加审定的心理学专家均认为应沿用“认知”用法。三、经验和体会管连荣同志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于心理学文献的检索工作,并于1992年出版了《心理学文献计算机检索手册》。在建立了一整套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后,我们即面向全国同行开展服务。在此过程中,发现心理学名词(特别是关键词和主题词)的英、汉名不统一是影响查全率、查准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心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无论是从普及角度还是从研究交流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已经越来越紧迫。从技术、理论、思想、时机等各个方面看,在1996年开展心理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此,特别要感谢全国名词委为我们提供及时的大力支持!我们自90年代初起即注重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各类相关的心理学辞书(包括百科全书和词典)近30种。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综合和专题分类数据库,特别是将各词在不同辞书中的中、英对译方法建库备查,并据此筛选出首批审定的心理学名词,保证了选词代表性和科学性。在心理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得到了心理学会领导下的全国各地心理学专家的大力支持。通过25名委员负责13个分支领域,共动员了全国5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心理学家自始至终参与了全过程的审定工作。在征求意见时得到全国各地近200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特别是梁展鹏博士从香港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我们的审定工作会议。可以说没有专家们的支持,我们很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工作。当然,在心理学名词审定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不同意见。但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商榷,几乎所有的争议都得到了解决,并顺利达成了一致意见。另外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与“cognition”一词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壁如先生近10年来在许多场合、以不同方式、经过各种渠道多次呼吁应将其翻译为“认识”,认为不应当翻译成“认知”。我们在收到赵先生的来函后,专门组织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根据此意见的来龙去脉将审定委员会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继续采用“认知”译法正式函复了赵先生。因此,我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文献研究中发现问题并系统地积累资料;全国名词委的大力支持;中国心理学会领导的专家队伍与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秘书处高效、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及时归纳、采用达成的一致意见;民主解决学术争议。这样,才能圆满成功地完成任务。四、存在的问题对于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理论争议,特别是“音译(如laser—莱塞)”和“意译(laser—激光)”取向之争,我们仍然本着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原则处理。由于绝大多数首批审定的心理学名词都是常用的,这个问题尚不突出。但将来进行第二批心理学名词审定时,这无疑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尤其是许多涉及人名的词条,更要小心处理,方能达到促进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待深入。心理学名词审定中有大量涉及外国心理学家姓名译法的规范工作要做。限于时间和经验,本次仅对首批审定心理学名词中涉及的部分外国姓氏音译,按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的译名加以规范。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各级领导以及心理学专家、学者给予热情支持,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得到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希望广大心理科学工作者在使用过程中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今后修订、增补,臻于完善。* 本文是2000年6月1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管连荣研究员是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韩布新副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对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它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这些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基础之上,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利用理论、技术、应用密切结合的综合优势,逐步形成的新兴科学技术领域。自从1962年加拿大科学家Roger Tomlinson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领导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anad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GIS)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和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日趋成熟,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都可集结在统一规格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为规划、管理、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和科学依据。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间的边缘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地理信息,并不是仅指与地理学有关的信息,而是指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空间信息。然而在中文里“空间”一词具有多义性,既有与“时间”对应的“空间”含义,又有“宇宙空间”的含义(英文中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用spatial,后者用space;而中文里不加区别都用“空间”一词。目前台湾为区别起见将后者译为“太空”)。为避免词汇多义性可能带来的误解和更准确地表达其含义,人们也称之为地理空间信息或地球空间信息。不管使用什么词,其含义通常都是指地球表层(一般是指从地幔莫霍面到电离层之间的立体空间)中具有地理意义的地物或现象的几何信息、属性信息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很早以前人们就已发现,记录这类空间信息与记录非空间信息完全不同,后者可用数字和文字描述得十分准确、清楚,而前者欲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清楚就十分困难,必须使用图形来直观地描述。例如欲描述几个不规则多边形的准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语言文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用一幅简单的图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Larkin等人在题为“为什么一个图形可抵一万个字”的论文中从认知的角度全面地阐述了其原因,使用地图来记录描述这类空间信息具有简单、清楚、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因此,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描述空间信息的基本手段。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特别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这种模拟式的信息记录手段面临着挑战。非数字式的方式使得用计算机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及用网络进行传输遇到困难。地图本身绘制、出版周期长,局部修改困难等特点使之也难于表现当今世界变化迅速的动态特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它既可以以数字形式存储、管理、分析以及传输空间信息,生成数字地图,又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二维地图形式和更接近现实的三维显示方式表达空间信息,因此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只要需要空间数据和需要地图,诸如城市、交通、电力、公用设施、测量、国土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水利、海洋、地质矿产等领域,地理信息系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海湾战争更使地理信息系统在军事上的应用为世人所瞩目。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走过了信息存储、管理、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和制图表达等基本功能实现的初级阶段,正向着实用化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专业化综合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开拓发展。其应用也正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仅三十余年,进入中国不过二十年左右。由于学科新,大量新词不断涌现,很多在这一领域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如“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等,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而且由于这一领域里的词汇基本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但如何翻译并无统一标准。甚至至今还没有一本专门的英汉地理信息系统词典问世,只有一本含有地理信息系统词汇在内的“英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词典”刚刚完稿,尚未跟读者见面。因此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使用。造成该领域里用词比较混乱,既不统一,也不规范,给应用带来很大不便。有的同一个英语词就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geomatics一词,译法就有“地理信息学”、“地理信息工程”、“地学信息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coverage一词,则有“图层”“覆盖”等多种译法,又都觉得不能令人满意,至今找不到一个令大多数人都满意的词,使很多人至今仍直接使用英文。有的多个英语词译成同一个词,如network GIS、internet GIS、Internet GIS和Web GIS常常都译成“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然而分析这几个英文词汇的组成可以看出,这几个词都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复合词。复合词中第2个词“GIS”对应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第1个词则分别是“网络”、“互联网”、“因特网”和“万维网”。这几个词的含义是有明显区别的,组成的复合词显然也是有区别的。万维网上的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与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internet GIS)显然是有差异的,统统译成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似有不妥。我们自己的用词如此,与台湾的用词比较差异就更大了。一些老的学科,由于很多基本词汇及其组合词两岸用法是一致的,只有少部分新词可能有不一致之处,问题相对简单一些,且两岸都出版了一些词典,进行对比、统一有很好的基础;而地理信息系统是全新的学科,除部分词汇从其他学科“借用”过来外,大部分词汇是新产生的,双方差异很大。阅读台湾同行发表的该领域的学术文章时,有时会发现几乎每句话里都有用法不同的词汇。一句短语中出现几个不一致的词也是常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专业会议上都列出这样一个主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而台湾的用法是“遥测/地理资讯系统之整合”。注意“遥测”一词大陆上使用时是与“遥感”完全不同的含义的另一个词。再如“数字化得到的数字高程图”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数据,台湾的用法是“数化(法)得到的数值高程图”。凡此种种不可胜数。加之双方都没出版发行过地理信息系统的辞典,对比都难于下手,更不用说统一了,这些都给两岸交流带来不便。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新词仍在不断出现,不及早审定、规范这些词的用法,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难解决。有鉴于此,全国名词委在1998年成立了“地理信息名词审定委员会”。应邀参加该委员会的,既有国内长期从事该领域工作的著名学者和来自港台的专家,也有长期在国外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华人学者。在各方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之下,开始着手开展了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名词的审定工作。由于至今整个华语界没有一本英汉对照的地理信息系统词典,使本项工作不得不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在“英汉地球信息科学技术词典”的作者大力支持下,我们从该词典还在编辑修改的手稿中挑选出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词汇作为开始工作的基础。很多委员还从自己收集到的词汇和英文词典中挑选了一些新词,克服了基础差的困难。为克服经费紧张和很难把国内外的委员召集起来专门开会的困难,我们就充分利用了多数委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如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等)的机会,在会议主办者的支持下,在会议期间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会、审定会,以抓紧时间完成词汇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名词审定工作正在进行,两岸名词对照工作也已开始起步。地理信息名词审定工作开始的时间短,与其他学科比,不仅基础差,经验也不足。我们将学习其他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丰富经验,力争高质量地完成其名词的审定和两岸名词的对照工作,以推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名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文是2000年6月1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李京教授是地理信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3.
1.第一次数学名词审定 1935年7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在第一次会议上就决定成立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据同年9月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名词总是伴随新知识而来,所以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确切地说,是科技名词爆炸的时代。面临名词的爆炸式的产生,作为国家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名词委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绝大多数学科的基本名词已经审定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今后的任务进行审视。这里我仅就几个问题说几点粗浅的意见。一、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仍是基本名词名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应是基本名词——特别是教课书、科普读物、报刊、影视、生活、词典、百科全书中出现的名词。这些词使用最频繁,一旦混淆则影响深远。尽管新词层出不穷,但新词中只有一部分会成为基本名词,这些词应该是新词收集审定的重点。另外一些词只会在学术刊物和著作中使用,也要注意收集审定。还有一些偏窄词,在学术期刊著作中出现的机会也不多。虽然应加收集,但不急于审定。因为今后学术论文的发表将以英文为主,这些名词的中文定名的必要性不大。有些新词一出现就会立即成为基本名词,例如行星探测器,新发现的古生物,新元素的名称等。哪些词应看作基本名词,也需要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审定名词本身,也要审定名词的基本性。对新的基本名词的出现,定名应该越快越好。否则一个不恰当的词用惯了,再改就难了。对此我建议全国名词委应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比如,有关学科有个三人小组,或在北京的委员及时磋商出一个意见,迅速提出定名意见供学术界讨论。例如,国外新的航天器,应由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名词委组成一个协调小组,在发射前就提出定名初步意见。专有名词往往也是基本名词。例如,航天器名称,亮星、星云、小行星名称,都是基本名词。我们应首先抓还没有定名的专有名词的定名工作。一些源于中国的词,需要对外传播、对外推介的科技产品器物的名称,如中药名,古天文名词,我国新发现的物种、古生物,如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应尽早审定,并审定其英文词。二、重视名词推广虽然全国名词委的名称中只有审定之意,但我们的工作绝不限于审定。名词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审定而不推广,不规范的词就会继续流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只能承认它了,审定成了空谈。过去,全国名词委举行的一些热点新词新闻发布会在推广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搞好推广工作,建议在一些报刊开辟科技名词园地,加强和科技期刊的联系,主动将审定的名词通知新华社、大报、杂志。介入专业学术期刊评奖,设置名词正确性标准,或设科技名词规范奖。因特网也要尽快利用起来。本来我建议名词委建立自己的名词网站,但这样专的网站,查的人未必多,不如在综合性的科技网站上开名词专栏。查别的信息时顺便就知道了名词专栏的存在,就可查规范的名词。我最近在筹建一个科技网站ScienceDr.com,欢迎名词委在这个网上开名词检索专栏,还包括关于名词的讨论。三、加强基础研究全国名词委在基础研究上做过不少工作。在术语学的研究中,特别是术语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如“种”与“属”的关系等,在名词审定工作中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中文科技名词的基础是中文术语学。术语学在国际上还是比较成熟的。而中文的术语学不同于一般的术语学,是用中文表达科技术语的概念,有其特殊性,带有中文本身的特色。中文术语学理论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借字、造字、缩略词、音译词、多音词的构造准则,新创字的发音规则等等都有待研究,应在中文语言学的高度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丰富发展祖国语言的基础性研究。过去开展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个别词的研究,如世纪,太空和空间,光碟与光盘等。也有些涉及到基本理论问题。例如,最近几期《科技术语研究》上登载的关于建立最小汉字小字符集的文章,张碧涌的短文中关于调制解调器和“猫”的叫法问题,都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问题。在名词具体审定工作中,涉及到中文术语学的原则的讨论也不少,有很多专家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但还比较零星。建议首先总结一下现在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中的涉及中文术语学原则的成果和见解,提出一些原则问题,引起争论,不是具体词的争论而是定名原则的争论。召开几次研讨会,推动这项工作。逐步形成中文术语学体系,进而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名词审定的实践。四、抓好交叉学科协调名词审定的目的是名词的统一。涉及交叉学科的名词,几个学科的审定结果会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为统一名词,单一学科就无能为力了。希望全国名词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例如,航天飞行器的名称,涉及航天、天文、空间三个学科,我建议建立一个三学科协调委员会,提出一些分工原则和协商办法,但这件事应由全国名词委出面牵头。其他学科我想也有类似问题。五、建立名词中新字、生僻字的发音规则这本来也属于中文术语学的范围。之所以要单独讲,是因为通常谈名词审定只涉及词义,读音问题比较特殊。主要是化学药物领域,新造字和生僻字较多,就是很有学问的人,见到这些新字也都不知道怎样读。如果有一个发音规则,让人们不必一个一个地去查字典就好了。* 李启斌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六届)。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名词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10多年艰苦漫长的工作,终于获得丰硕的成果,完成了30多个基础学科的基本词审定工作并公布出版。我们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88年由于各学科审定的需要,首先公布了物理学基础名词,1996年再次完成了物理学领域各专业名词的审定工作,于1997年出版。回顾这12年的审定过程,深感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艰巨。漫长辛苦的工作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公布的科技名词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新闻和出版界使用的规范词;同时,也受到全世界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欢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既使当代受益,又影响深远的大事。物理学名词的汉语规范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在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伊始就注意创建汉语的科技词汇,奠定了物理学汉语名词的基础。早在1908年,清朝的学部审查编定了《物理学语汇》,收集物理学名词约1000条,英、汉、日文并列。1920年由当时的物理学名词审查会审查、增补,编定成《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英、德、法、日、汉五种文字并列。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以后就设立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从此有了审定物理学名词的专设组织。同年出版由萨本栋先生编纂并广泛征求物理学工作者意见的《物理学名词汇》约4000条英、汉并列术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学术名词统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统一工作委员会。经王竹溪、王淦昌、陆学善等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审查编定,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英、汉词条并列约9700条。由于前辈科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汉字科技术语,符合我国国情,继承了我国文化千年的优良传统。应用这套科技术语,使我国成为当今能用母语讲授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卓越贡献。1985年物理学名词委员会成立,赵凯华教授任委员会主任,李国栋、徐锡申两位研究员任委员会副主任。聘请钱临照、马大猷、王大珩、李荫远等物理学家为顾问。在全国名词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全面的审定工作。考虑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它学科的审定需要统一的基础名词。因此决定整个物理领域的名词审定分两步进行,即先完成物理学基础名词审定,为其它学科提供“基础”,然后再审定物理学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词。这次的审定工作是全国各个学科统一布置行动,在各个学会的支持下有上千名专家学者参加,是我国科技术语统一的极好机会。我们组织物理各专业的代表组成审定委员会,认真研究、讨论物理学名词,并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回收书面意见达200多份。不但在物理界展开讨论,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力学、电子等学科亦讨论协调共同交叉使用的名词,以求得更好的规范统一。经过大家的努力,在1988年公布了《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部分),在1996年公布出版物理学领域各个专业的基本词,完成了大规模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作为一个物理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这工作十分艰辛,默默无闻,但意义重大。在此我也更加尊敬和怀念我国的物理界前辈,他们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树立了榜样。现在我简略地谈谈几十年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几点感想和希望:(1)关于尊重规范和约定俗成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过去一些物理学名词或科学家译名常有不自洽和不统一的,一些外国同姓的科学家,甚至同一位科学家在不同学科间,甚至同一学科中译名不统一。这些情况是尊重规范?抑或约定俗成?我建议尊重规范,尽量少用约定俗成。(2)学科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商统一。一些自然科学名词在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不统一,有的至今还各行其是。这些情况在科学日益发展和日益沟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增多的当今是极需改变的。例如“概率”和“几率”,物理委员会与数学委员会经过协商已经得到统一。希望类似的一些问题也能尽快得到解决。(3)充分发挥汉字的特点。过去曾经有过一种看法,认为汉字有一些缺点,如难认难写等。但是现在却认识到汉字也有更多优点,如汉字具有形、声、义统一,强于拼音文字,而且计算机处理上也有其特点。从科学名词看,形声义统一的特点需要充分发挥,改变过去简单直译硬译的情况。例如,中文的“子”字,就可以规范一系列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在生物学中,采用“木”、“艹”、“鸟”、“鱼”等部首用于生物命名的优点就更为显著。(4)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规范问题。过去对一些科学名词常采用外文简单直译硬译的方法,因而容易出现“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极化”和“偏振”,“磁化”和“磁化强度”,至于把“磁电阻”硬译为“磁阻”,问题就更大了。现在我们采用以物理概念来定义物理名词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科学名词规范化所必需的。最后,我衷心祝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希望今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能把我国汉语科技术语规范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建立能适应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交流的汉语科技术语完整体系。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8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之后,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确定了规范研究和审定两个工作层次,启动了中医药学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在近两年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性质、定位、思路、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一、一项基础之基础性的工作中医药名词的审定工作应定位为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基础的基础,更侧重基础性工作,是为基础性研究服务的。而基础性研究关系到我们中医学最核心的就是临床,就是临床疗效的提高。疗效是中医学的生命线。中医学的特征就是重视临床。中医理论的升华和中医新药的开发来源于临床。中医的观察与实验最注重的是人,进一步是亚健康的人,是病了的人,所以中医理论的构架是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统一。可以说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和构建指导着临床。中医学理论由中医学概念体系构成,而概念则通过名词术语来概括、表达和传递。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之后,标准规范的制定显得更重要了,而标准规范制定的一个基础就是名词的审定,所以名词的审定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学科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也需要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本学科的标准体系,而所有标准均建立在名词规范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往发布的GB(国家标准)、ZY(中医行业标准)等都是在名词没有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作的,存在问题是可以想见的。二、一项复杂性的研究中医药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所采用的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中医学是一个学科,是科学的分支,是一个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它的学科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最好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与数理科学的交叉,线性与非线性的交叉。而中医学最宝贵的是非线性。非线性就是复杂的,就得把人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来对待。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沿着非线性的、复杂的、系统的科学方向作了不间断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丰富的经验,闪耀着复杂科学思想的火花。近代科学在还原论指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同时,还原论的缺陷也日渐凸显出来。20多年前,美国一些原先得益于还原论的前沿学科的科学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从整体、系统、复杂、非线性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事物。他们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预示着还原论一统天下的时代将要过去。由于非线性的系统的复杂性科学与中医学原有的方法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提倡。传统的中医学将给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提供养料,现代复杂性科学也将给中医学开辟一条新路。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具体到中医药学名词的审定,我们认为也必须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中医药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其他自然科学的名词术语大多来源于外国,而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则不同,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等,可见其复杂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术语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作恰当的英译,谈何容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术语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上可知,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作指导。三、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3万多条中医药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术语约4 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大约要10年时间。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标准,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第一次认真地搞了,可以做得比较好。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像名词审定这样长期性的课题研究,还是要靠年轻人来完成。我们应该非常重视提携年轻人,把年轻人提拔出来。我们大力培养多学科的人才。要求年轻人多学一点东西,学一点本专业之外的新东西,学一点中医药学之外的东西,改变一下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譬如读点生物信息学方面的书籍,掌握整体的准则,功能的准则;读一读美国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itchell Waldrop)的《复杂》(Complexity)。这是在还原论、相对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系统论、人文精神及科学信息的新学科,因此既适用于信息的处理,也适用于社会。四、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我们的名词规范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名词审定工作是为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而做,要注意到科技工程的国际化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中医是我们的,我国是中医的故乡。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名词的英译问题是个难题。因为我们要求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要搞好英译工作,英语人才是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眼光要放远一些,可以把人员送出去,即选择合适的人才送往英国去学习培养。英语人才仅在国内培养恐怕不太行,中国式的英语绝对行不通。五、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一原则更适用于中医。尊重专家,尊重知识,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不是只靠一、两个专家说了算,而是要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要大家来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做课题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多费点劲,多出点汗,充分地尊重、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如有不同的意见,应反复进行协商。事实上,往往是你尊重他了,他就会支持你,你的工作做到家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关键是要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这是在工作中约定的有效的协商模式。要使课题组充满活力,真正的民主是最重要的。中医药名词,历史上出现多个异名,当代中医界不同部门为各自的目的也进行过多次的规范统一,有的甚至制定了国标、行标,这些工作都为我们今日的名词审定打下良好基础。但由于时代和部门目的的局限,它们之间还存在不少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几种现有的方案中选取一个最好的或较好的,而不是要我们出新名,造新词,标新立异。这样,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原有方案制定者,同时又要通过征求意见,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作出取舍。在这里,征求专家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征询意见大体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第一阶段,即一开始,可以请少数某一专业的权威审,比如现任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然后,再把大家的意见收拢,定下一稿。第二阶段,定下来的一稿要尽量多请一些专家来看,来提意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通过专业委员会,通过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总之是要在中医界进行最大限度的征求意见。召开各种各样、各门类、各方面、各层次中医人士的小型座谈会。要注意在会上必须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畅谈意见。然后,汇总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第三阶段,我们经过修改而定下来的稿子(包括有争议名词的考释),要请搞辞书的少数专家来审定。我们必须善待这些高年资的专家,多听他们的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六、复杂问题的系统操作由于中医药名词规范审定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这项系统工程分为两个层次来操作。一个层次是规范研究,由办公室或项目组组织专家,根据《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对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进行研究。确定规范正名,内容包括中文名词表、英文名词对译表、中英文术语数据库,作为提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稿的蓝本。第二个层次是审定,由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后,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复审,批准公布、出版。名词审定步骤是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的要求进行。其中的原则、编排体例、审定程序等较为系统,富有操作性。规范研究层次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是统一中文译名,而是统一中文名词。首先,我们依据现有的国标、行标、权威性专著所载的名词进行汇总,如辨证名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药性、炮制等名词,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关于“后审的服从先审的”的原则,首选2000年已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颁布的《药学名词》,其次选用《药典》、《中华本草》等。针灸经络、腧穴名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制定的《十四经穴名标准》、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部位》、《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大辞典》、《新编针灸大辞典》及《中国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等。然后,一致的名词先确定下来。不一致的名词,办公室或项目组人员根据《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取舍建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再将征求意见稿,向相关的中医药学专家征询意见。征询意见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个别拜访、召开小型专家咨询会、利用全国专科性学术会议期间征询专科学者的意见,还将通过网络媒体征求意见。再是举行较大型专家咨询会,相关学科专家交叉讨论,从整体进行论证、把握,使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为完善。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图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式,并使之系统化。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刚刚起步,我们的经验很不足,体会也很肤浅,诚望有关专家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科技名词的审定和规范化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针对科技名词审定中遇到的问题、定名原则的贯彻以及名词释义问题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生物科学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概况 生物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将在农、林、医学及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因此生物科学名词的审定、统一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