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7月上旬以来,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洋县木家河、白火沟、小邓沟、二道梁、草坝等10个巢区,朱鹮亲鸟携带着21只毛茸茸的幼朱鹮相继离巢,飞往丘陵和平川一带活动,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游荡生活。朱鹮在汉江沿岸的浅水处、塘库边觅食小鱼,在碧绿茵茵的稻田里寻找泥鳅、蚂蚱。夜幕降临时,在树林里栖息。人  相似文献   

2.
野生朱鹮2003年开始在城固县营巢繁殖,至2008年的6年中,在6个镇(乡),8个村的繁殖地,成功繁殖23窝,成活雏鸟51只。繁殖地分属秦岭南坡中山区;秦岭南坡丘陵低山区和巴山低山丘陵区三种生境,巢位树主要是马尼松和油松,分别占73.91%和21.74%。城固县已成为重要的野生朱鹮繁殖地。  相似文献   

3.
在陕西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科技人员的精心管护下,今年朱鹮繁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月初以来,在野外先后有19对朱鹮筑巢,其中有15对朱鹮成功地繁殖出38只幼朱鹮。另外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的8对朱鹮产卵35枚,成活幼朱鹮27只。至6月底,在去年130余只的基础上,新增幼朱鹮65只,使我国朱鹮种群数量突破200只。在朱鹮繁殖期间,保护观察站采取承包和集中监护的办法,确保了朱鹮的繁殖安全。他们聘用36名巡护人员,实行昼夜轮班跟踪监护。他们把巢树干包上塑料纸,巢树下挂设尼龙安全网;修水渠,筑田坎,保证稻田水源,并投放鲜活泥鳅2000公斤,保证了朱鹮育雏期间的营养需求。根据今年繁殖期拉长,池塘沟口等两个巢区的朱鹮5月初才产卵、育雏较晚的状况,他们将饲养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初朱鹮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60年代在中国失去踪迹,1980年仅有日本孑遗5只。如此迅速消逝的根本原因,是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林木砍伐、滥施化肥和农药、大规模生产活动、肆意捕杀……由此看来,朱鹮最大的敌人不是鹰隼,而是人类。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笔者曾赴陕西洋县考察朱鹮的野外繁殖生态,见到巢区沿途保护警示牌赫然立于路旁。“朱鹮之家”竞在清朝末年的坟茔地周围所植高大栓皮栎上(树高30余米,巢距地面20余米),这倒要感谢先人了,别处成材林木几乎砍伐殆尽,独有这里数十株逃过厄运亭亭玉立,为朱鹮提供了庇护所。那  相似文献   

5.
朱鹮     
田宁朝 《大自然》2014,(4):82-82
<正>据陕西省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管理站消息,截至2014年6月16日,该站野化放飞的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已增至60余只,其中95%是野化放飞朱鹮自然繁殖的后代,标志着陕西7年来实施的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工程取得成功。朱鹮是东亚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和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在我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一个7只的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增加。宁陕县野化放飞的朱鹮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配对、交尾、筑巢、  相似文献   

6.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保护机构的建立、栖息地保护与改善、野生种群监护、野生种群现状、濒危等级下降、野化放飞和再引入几个方面综述了27年来中国朱鹮就地保护的成就。在1999-2007年朱鹮繁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朱鹮繁殖区扩散、巢区植被变化、营巢地海拔变化和营巢树种变化等近年来朱鹮繁殖生态出现的变化。针对目前朱鹮繁殖区分布现状和朱鹮繁殖生态的变化,分析了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1999,(3)
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将于今年九月在朱鹮的故乡——陕西省洋县举行。朱鹮是受到世界瞩目的极度濒危鸟类,现仅分布于我国秦岭南坡洋县境内。我国在日本等国的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种群数量由7只增加到100多只。但由于栖息环境和种群现状仍不稳定,朱鹮的濒危状况仍未得  相似文献   

8.
今年六月中旬,北京动物园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陕西洋县拍来的一封电报,要动物园立即派人前去接管和抚养一只年幼体弱,没有亲鸟照顾的幼鸟.这只幼鸟就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考察队用了三年时间,行程五万公里,于今年5月在陕西省秦岭南坡洋县境内找到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中的一只.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世界朱鹮饲养繁殖的历史,并对人工种群发展过程中的保护管理措施和现状进行了总结.从1872年英国伦敦动物园饲养朱鹮开始,朱鹮的饲养已经历了130多年的时间.1981年中国朱鹮重新发现以来,经过科学家的努力,中国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无论从饲养管理、人工繁殖, 还是疾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佐渡、北京动物园、洋县朱鹮 救护饲养中心和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的4个种群,世界朱鹮人工种群的数量已达 422只.  相似文献   

10.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珍禽,现存总数仅30余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系无价之宝。北京动物园1986年开始进行朱鹮人工饲养繁殖,当时只有1只幼鸟(1985年生),以后每年(1986、1987)从陕西洋县掏取1只幼鸟,1988年掏取两只,计5只。由于改变了朱鹮自然习性的“封闭式”的饲养方法,采取模拟朱鹮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进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2020,(2)
正2018年12月到2019年7月,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一个朱鹮繁殖群体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拍摄,用影像记录了它们的爱情生活。半年多的时间,作者发现了朱鹮许多鲜为人知的行为。传说朱鹮是配偶终身制,一旦建立家庭,雌雄鸟就会相亲相爱一生,故又名"爱情鸟"。这种说法感动了无数人,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2018年底,我来到陕西省汉中市的华阳镇拍摄朱鹮,希望记录下秦岭地区朱鹮生活中的美丽瞬间。  相似文献   

12.
朱鹮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鹳形目鹮科鸟类,属中等体型的涉禽,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北部。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繁殖成功率下降,食物资源短缺、捕猎、掏鸟卵、营巢树被砍伐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野生种群逐渐衰退,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朱鹮仅存40余只.这种珍禽过去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地区,但近几十年来数量急剧减少,前苏联和朝鲜已无野生的报导.日本1952年有20只,到1980年只剩下5只,1981年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在我国,1930年14个省份有分布,到1958年就只有甘肃、江苏、陕西等省可采到标本,60年代后销声匿迹,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有7只,朱鹮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跟环境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因素——种群生命力下降.为了拯救朱鹦免于灭绝,1986年中国林业部给北京动物园下达了"朱鹮人工饲养和繁殖基础研究"的科研任务,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鹮养殖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在鸟类考察工作中,爆发了两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是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了朱鹮,为关心这个物种的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在这之前,世界上只知日本尚剩有3只朱鹮,并已丧失了繁殖能力.另一个是1980年冬发现了白鹤在我国的越冬地——鄱阳湖,而且数量惊人.据世界鹤类组织的统计,全世界只有  相似文献   

15.
李夏 《科技资讯》2012,(26):248-248
文章对朱鹮现有野生种群、人工种群,特别是再引入种群的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陕西宁陕县寨沟相继放飞笼养个体40只,目前已经形成10个繁殖配对,共计产卵21窝66枚,成功繁殖后代28只。上述观察结果表明朱鹮的首次再引入前景看好,62.5%的成活率标志着朱鹮首次再引入初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又有五只朱鹮起飞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喜讯!五只,意味着全世界朱鹮的数量又增长了四分之一;意味着这个物种从濒于绝灭的边缘上又拉回了一大步;意味着朱鹮的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非常幸运,除了朱鹮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我是这五只新生命的唯一见证者.当我来到洋县的时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2020,(2)
正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朱鹮,同样生活在秦岭的其他鸟类,人们对它们却知之甚少。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鹮的这些邻居吧。秦岭朱鹮的兴衰朱鹮曾广布于我国的14个省,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地常见的那抹粉红慢慢消失了。而秦岭,这条横亘于中华大地中部的巨大山脉,千万年来一直庇佑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珍稀野  相似文献   

18.
拯救属于世界的朱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5月2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动物学家在经过3年的艰辛考察,横跨13个省,行程5万公里,在秦岭南坡的陕西洋县一条只有7户人家的山沟——姚家沟找到了失踪近20年的珍禽朱鹮.这一消息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轰动,美国、英国、日本、西德等国纷纷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对中国将怎样来保护这一鸟类瑰宝极其关注.我国的动物学家也积极献计献策,对仅存于我国的这一小群朱鹮的命运,担心者有之,呼吁严格保护者有之.十个年头过去了,朱鹮现在的命运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1981年重新发现朱Huan后,至2000年的20年中,朱Huan的繁殖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朱Huan营巢地由1981年的两处,增加到36处,36处营巢地分属秦岭南坡中山区、秦岭南坡丘陵低山区、汉中盆地区和巴山低山丘陵区四种生态环境。20年中,朱Huan共计繁殖121窝,产卵364枚,窝卵数平均为3.06枚,孵化率75.54%,繁殖成功率85.95%,生产力1.8。死亡雏鸟60只,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疾病、天敌危害、人为因素和不良气候条件。1981年只发现两对亲鸟繁殖,出飞幼鸟3只,至2000年已有19个繁殖对,累计出飞幼鸟216只,种群数量增加了30.9倍,其自然增长率γ=0.9119/(只&#183;a),周限增长率λ=1.220/a。  相似文献   

20.
今年,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珍禽朱鹮产卵并孵化出雏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这不仅因为朱鹮是濒临绝灭的珍稀鸟类,还因为人工繁殖朱鹮相当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麻雀是人们熟悉的鸟,到处都能繁殖,而且一年能繁殖二三窝;但是你若是把一对麻雀放到笼中饲养,让它们繁殖后代,那可就难了.不信你就试试看.北京动物园饲养繁殖朱鹮经历了四年时间,可以说历尽艰难、坎坷,实在不容易!处在绝灭的边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朱鹮48只,野生的40只,人工饲养8只(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朱鹮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