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板翅式换热器入口两相流分配不均匀性问题.结果表明:两相流在换热器入口截面上的分配不均匀主要体现在液相上,其中又以横向不均匀为主;气体雷诺数及干度对两相流的分配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整个横截面上的二维分布情况,气相与液相的分配不均匀度均随着气体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液相的不均匀度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增大,气相的不均匀度随着千度的增大而减小;气体雷诺数的变化主要影响液相在横向上的分配特性,干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液相在纵向上的分配特性. 相似文献
2.
板翅式换热器物流分配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验研究了板翅式换热器封头结构对物流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封头结构造成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物流分配极不均匀,封头结构和雷诺数是影响板翅式换热器物流分配的主要因素。首次提出了二次封头结构,定义了当量截面积和当量截面直径来描述封头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封头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换热器内部的物流分配;封头结构对物流分配不均匀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截面的横向方向上,而对纵向方向上的物流分配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得到了不同封头结构的物流分配不均匀特性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带有分配器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内各支路的气液流量分配特性建立了预测模型.基于各支路的压降平衡方程,分别建立了板间流道和分配器流道压降计算模型;基于分配器处的气液分离关系方程,分别建立了两相流体在分配器处相分离和在分配器入口处液膜分布的计算模型.通过将压降平衡方程、气液分离方程分开迭代计算,开发了适用于模型的求解算法.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对比表明,换热器总压降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两相区高度的相对误差在±13%以内. 相似文献
4.
板翅式换热器不同气液入口分配方式的分配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换热器单层通道处的气液相"先混合、后分配"的传统入口分配方式(方式A)和气液相"先分配、后混合"的新型入口分配方式(方式B)分别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气液总流量在0.078~0.291 kg/s和液相质量分数在7.8%~91.4%内的换热器入口气液流量分布的不均匀度和流量标准方差等评价指标,对两种入口分配方式的分配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同流量条件下,方式B比方式A的气液分配不均匀度更小。流量的增大会导致两种方式的气液分配不均匀度升高,其中方式A的气液分配不均匀度增幅更大。随着液相质量分数增加,方式A的气液不均匀度降低,方式B的气液分配不均匀度小幅升高,但方式B的气液分配不均匀度一直比方式A小,且保持较低值。方式B比方式A更能有效地提高板翅式换热器的流体流动分配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二次封头结构板翅式换热器出口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物流分配不均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二次封头结构换热器出口温度分布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换热器出口温度分布与流量分配趋势相一致,会越来越不均匀;较大的传热温差也会增加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比较二次封头和普通封头换热器截面温度分布情况发现:二次封头结构明显地改善了换热器出口截面温度分布,尤其在大RP下,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同时换热效能可增加7%左右. 相似文献
6.
板翅式换热器入口物流分配不均是造成换热效能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天然气液化装置稳定和高效的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氮气膨胀和混合制冷剂两种天然气液化工艺,分别研究原料气、氮气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物流分配不均对换热器参数和液化工艺性能的影响,得到换热器入口物流分配不均匀度STD(standard deviation,均方差)的临界值,为换热器的选型和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STD值下,天然气液化性能受不同物流分配不均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氮气制冷剂、混合制冷剂和原料气;倾斜严重影响混合制冷剂的分配及换热效果,倾斜角度由0°增加至20°时,液相STD值由1.3增至3.9,天然气液化率从92.8%降至69.4%;为满足天然气液化率在90%以上,原料气、氮气制冷剂及混合制冷剂物流分配的临界STD值分别为8.3、2.8、4.5(液相),混合制冷剂倾斜工况临界STD值为1.5(液相),对应倾斜角度为1.6°。 相似文献
7.
双相变换热器气液均匀分配特性及典型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低温两相流板翅式双相变换热器的结构和特点,回顾了板翅式换热器两相流体入口分配结构对其气液分配特性的影响.指出了传统的“先混合、后分配”方法的缺陷,基于单相流体易于均匀分配的物理特性,提出了“先分配、后混合”的新方法和新结构.应用该新方法和新结构于国产化的乙烯冷箱后,其冷端传热温差降低到仅为3 K.应用该新技术的宝钢等大型制氧装置中的新型高效冷凝蒸发器,其传热系数达到了925.1 W/(m2.K),比国际上最先进的指标提高了48.97%,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8.
板翅式换热器不同入口方式的气液分配抗倾斜性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劣的海况环境引起的船体晃动倾斜会严重影响换热器内部流场的分布,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甚至会导致海上平台整个LNG流程停产等严重后果。通过CFD方法模拟研究板翅式换热器入口结构对单通道内的气液流场分布,研究了两种结构的("先混合、后分配"的传统封头结构,Model A;"先分配、后混合"的新型分配器结构;Model B)气液分配方式在倾斜条件下流量变化的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倾角(3°、6°、9°和15°)作用下的两种结构的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倾斜,对结构内部流场的气液分配影响不同;倾角越大,气液分配均匀性所受影响越明显。在相同的倾斜条件下,Model B比Model A的流量变化率范围小,不均匀度标准方差变化范围也较小,Model B的抗倾斜性能更好,分配性能受倾斜影响小。综合结果表明,气液通过分配器"先分配、后混合"的方式(Model B)得到的流场分布能够更有效的抵抗倾斜条件带来的影响,该结构方式更适合在海上恶劣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针对蒸汽在过冷水中凝结时发生凝结振动,通过实验考察了汽泡的振动限及影响振动频率的有关因素,其结果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板翅式换热器不同结构导流片导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不同结构导流片对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物流分配不均匀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导流片的内部结构,对其导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板翅式换热器内部存在着物流分配的不均匀性,影响导流片导流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导流片的导流角度、雷诺数等,在导流角度为45°、导流片结构参数在0.1~0.2之间时,存在着最佳导流片结构参数值.通过改变导流片的结构参数可有效地改善换热器内部的物流分配,尤其是可很好地改善换热器的横向物流分配.研究结论对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研究确认了将普通型板式热交换器用于水—水蒸汽凝结放热具有显著节能效果。分析了在板式热交换器中,在水蒸汽的高速流动下水蒸汽凝结换热系数与蒸汽流速、蒸汽压力、冷凝温差之间关系,获得了求解凝结换热系数的关联式,也分析了顺、逆流对压降及水蒸汽凝结放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数值方法,对恒温加热时矩形肋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研究,系统地考察了雷利数、倾角、高宽比、导热壁厚度及导热系数对肋通道内自然对流的影响,揭示了矩形肋通道的换热机理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螺旋管式换热器和蒸汽发生器已经在动力、核电站、化工、石油等工程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传热设备.螺旋管式换热器,由于其本身结构、流动和传热特点,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对螺旋管式换热器和蒸汽发生器提供正确的设计和计算方法,需要对气液两在螺旋管内的流动和传热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对于以工程应用为目的、以高压蒸汽——水系统为对象的研究工作还十分少,缺乏供工程实际应用的试验数据,对于气液两相在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以及机理的了解也很不够.本文分五个方面对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正压差条件下顺重力移动床气体-颗粒流与水平埋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揭示了埋管表面附近气体颗粒局部流动及换热的特点,建立并简化求解了描述移动床气固流与埋管间传热的物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细颗粒气固移动床的床层颗粒质量流率是影响传热效果的主要因素,压力作用则是通过改变床层颗粒质量流率及气体渗流率和热容来影响传热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水力模拟的方法,测定了垂直分型恒压等流量浇注系统各内浇口的流量和浇注系统各节点的静水压力,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得到了各层内浇口流量分布规律和浇注系统各阻元的阻力系数、流量系数。为正确地设计垂直分型浇注系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鼓泡塔中气液两相流与浸没在其中的水平管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着重研究了表观气速、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证明,鼓泡塔内的传热系数与传热管的方位无关,其传热系数可按文献[1]的关联式进行关联。 相似文献
17.
卧式螺旋管内汽水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卧式螺旋管内中、高压单相水、汽和沸腾条件下的汽水两相流强制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参数范围为压力3.0~15.0MPa,质量流速250~1500kg/m2s,热负荷70~600kW、/m2,出口干度0.01~1.20;实验段为25mm×2.5mm不锈钢管弯制而成的螺旋直径比分别为D/d=12,24和48的三个管圈,总长都是3014mm,给出了局部传热系数的分布特性及各种条件下的截面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式。 相似文献
18.
低Re数流动条件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发现,与光管管束类似,随Re数增加圆翅片与椭圆翅片管束亦先后呈现3种不同的流态,即层流、混合流和紊流,相应的有3种不同的换热机制和规律。在低Re数时,换热由层流或混合流机制所控制。目前,工程中用紊流区的换热与阻力规律向下延伸,用于设计运行于低Re数工况的自然抽风空冷器将导致设计的失败。实验表明,在自然抽风空冷器操作条件下,对于同样的换热系数,椭圆翅片管的压降比国翅片管低45%左右,采用椭圆翅片管将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实验还发现,来流气流不均匀性对自然抽风空冷器的平均换热特性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对吸风入口型线的设计可以大大放低要求。 相似文献
19.
液氮在狭缝中热虹吸两相流传热的强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狭缝中液体的沸腾换热是以变形的扁平汽泡为特点的,以微液膜蒸发为主导机理,热量通过扁平汽泡底部的液膜传给主流流体,试验结果表明:狭缝间隙尺寸对传热有直接影响,当间隙尺寸为0.5~1.0mm时,狭缝沸腾换热系数比光管增加3~5倍,达到人工烧结多孔表面管相当的水平;当狭缝通道中流型大部分转变为环状流时,传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对1/10长度的狭缝通道起始段采用人工凹孔表面处理,使这种流型转变在较小热流密度下提前发生,换热系数进一步提高,传热温差进一步下降,随间隙减小,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