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铅细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肽酸铅(PT)压电细粉的工艺进行了探索,对制备出的样品分别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结果表明,采用本溶胶-凝胶工艺可以制备出结晶性好,粒径为纳米级的PT细粉。  相似文献   

2.
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的过程中,分别采用红外干燥(IFD)和超临界流体干燥(SCFD)技术对生成的凝胶进行干燥,采用XRD、SEM、BET对样品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在形貌、晶相、晶粒大小等方面一致.但利用红外辐射技术干燥纳米TiO2可以简化制备步骤、缩短干燥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优于SCFD技术.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机盐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颗粒均匀的针状SrAl2 O4:Eu^2 ,Dy^3 ,纳米粉体,研究了纳米SrAl2 O4:Eu^2 ,Dy^3 发光粉体的固相反应过程及成相规律。通过TG-DAT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结果分析了样品的固相反应过程和物相组成,通过扫描电镜对纳米SrAl2 O4:Eu^2 ,Dy^3 粉体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溶胶的胶凝过程,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无水乙醇为溶剂,分析了反应物滴加速率、溶胶液pH值、反应底物配比、反应温度、无机酸以及螯合剂的种类对凝胶形成时间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凝胶制备条件,并对制备稳定均一TiO2凝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铅陶瓷纤维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实验重点研究了在纤维制备过程中.水的用量对溶胶的稳定性、产物的物相组成以及最终纤维的形貌的影响。得出了合成稳定溶胶、获得最佳质量陶瓷纤维的水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doped tin oxide,FTO)导电玻璃上制备Zn-Ti-O/FTO复合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样品的物相结构,利用紫外可见(ultra-violet and visible,UV-Vis)分光光度计测试样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镁铝尖晶石(MgAl2O4),研究了酸加入量对所制备样品的比表面积影响.氢离子浓度与金属离子浓度的比值为0.16时,样品的比表面积最高(133.9 m2·g-1), 比共沉淀法所制备样品的比表面积提高约40%. 负载5% CeO2所得催化剂CeO2/MgAl2O4 的甲烷起燃温度为420 ℃, 比共沉淀法催化剂降低55 ℃. DTA - TG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镁铝尖晶石前驱物含有较多量的水,550 ℃脱水完全,而共沉淀法所制备前驱物完全脱水温度升高至700 ℃.  相似文献   

8.
介孔固体新材料氧化硅气凝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低密度、高孔隙率的纳米非晶固态材料,也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介孔固体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出品质优良的二氧化硅气凝胶,采用XRD、TEM、BET等手段对样品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及力学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钛掺杂对BiFeO_3改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和不同钛掺杂量Ti-BiFeO_3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利用XRD、SEM和UV-Vis DRS对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样品的晶相、形貌和其对光的吸收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700℃时得到的样品晶相纯度高;掺钛量为10%,煅烧温度为700℃时所得样品微观形貌较规整、颗粒尺寸较小且分散性较好。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Ti-BiFeO_3的光催化表明,钛掺杂能有效地提高BiFeO_3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纳米二氧化钛粉末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能,在环境保护、化工、医疗卫生等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粉末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以乙醇为溶剂,未添加任何添加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中性环境下合成纳米二氧化钛粉末,通过XRD图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探讨了试剂的配比、煅烧温度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钛晶型转化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氧化铁凝胶在溶液中进行对稀土离子的吸附实验,得到的数据符合Flory-Huggins等温式,计算了标准摩尔吸附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吸附熵和标准摩尔吸附焓。零电荷点和等电点的测量结果表明发生了特性吸附。氧化铁凝胶骨架上的OH基团是产生特性吸附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硅(硅胶)的铝修饰。用XPS(光电子能谱)、IR(红外光谱)、MASNMR(魔角核磁共振)以及正十六烷裂解和正丁醇脱水反应表征了铝修饰后的样品。实验证明,二氧化硅(硅胶)经铝修饰后,可以产生Brǒnsted和Lewis酸性,并对正十六烷裂解和正丁醇脱水反应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市面上普遍存在的金属氧化物掺杂氟硅耐热密封剂的报道,以α,ω-二羟基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共聚物为生胶,气相二氧化硅为填料,金属氧化物为耐热剂,制备了脱氢型室温硫化氟硅密封剂。通过热空气老化法评价了稀土氧化物和氧化铁掺杂氟硅耐热密封剂在250、300℃的耐热性,结果显示,在较低温度下(250℃),稀土金属氧化物掺杂氟硅耐热密封剂的耐热效果更好;而在300℃的环境中,氧化铁掺杂氟硅耐热密封剂的耐热性能优于稀土金属氧化物。从普适性和经济性角度分析,氧化铁掺杂氟硅耐热密封剂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加入氧化硅等,作者从实测的动力学数据确定氧化铁红几种生产工艺动力学方程。同时证明:生成普通氧化铁红的化学反应微观上是单分子反应;而生产包膜氧化铁红的化学反应微观上是双分子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硫铁矿烧渣硫酸浸出液与氨水反应制备的Fe(OH)3胶体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氧化铁粒子。在中性介质中考察反应温度、物质的量比(n(Fe2+)/n(Fe3+))、水热体系总Fe浓度及晶种量对水热法氧化铁物相、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选择区域电子衍射对水热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30℃,n(Fe2+)/n(Fe3+)为0.1以及水热体系总Fe浓度为1.25 mol/L和晶种量为2 g时,水热产物为片状α-Fe2O3粒子;控制上述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在140~26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热法产物由α-FeOOH相向α-Fe2O3相转变,α-Fe2O3粒子形貌由球形向小圆饼状和片状依次转变;当n(Fe2+)/n(Fe3+)在0~0.12时,随着n(Fe2+)/n(Fe3+)的增加,水热产物由α-Fe2O3相向α-Fe2O3和Fe3O4相转变,α-Fe2O3粒子形貌由球形逐渐向片状转变,其粒径由小变大;当水热体系中总Fe浓度为0.625 mol/L和1.875 mol/L时,水热法氧化铁分别为不均一形貌和球形;当没有加入晶种及晶种量为6 g时,水热...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浸渍法制得微球硅胶负载TS-1分子筛催化剂.用XRDI、R和SEM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对催化剂催化苯羟基化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S-1分子筛能够很好负载于硅胶表面.在苯和H2O2初始量分别为0.5 mol和0.1 mol、催化剂加入量为8g、反应温度60℃下,经过3h的反应,苯的转化率达到10.32%,酚选择性超过99%.催化剂易于回收,经多次重复使用后,苯转化率为9.42%,酚选择性为94.89%.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透明氧化铁红工艺的研究经过。在改变碱性介质和增加添加剂的条件下,有效地控制了透明氧化铁红的粒度和形状。通过配制透明漆后的测试,表明应用本法所制得的透明氧化铁红在用作颜料方面有着很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Fe3O4、β-FeOOH、和α-Fe2O3作为前驱物,采用Stober水解法制备了氧化铁/氧化硅核壳结构,研究了前驱物种类和原料用量对二氧化硅包覆过程的影响.随着氨水和TEOS用量的增加,包覆层厚度增加,包覆更加均匀.对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IR)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三种类型的前驱物中,二氧化硅在β-FeOOH表面包覆最均匀,包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对玉柏石松的非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通过NMR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α-乙酰氧基豆甾烷-21-羧酸(1)和二萜柳杉酚(2),且化合物2为新的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的二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rth's metallic core and its silicate mantle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lateral heterogeneity and sharp changes in density,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lowermost mantl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take place between liquid iron and the complex Mg-Fe-Si-Al-oxides of the Earth's lower mantle is first required. Here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ron and silica (SiO2) in electrically and laser-heated diamond anvil cells. In a multianvil apparatus at pressures up to 140 GPa and temperatures over 3,800 K we simulate conditions down to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s below 40 GPa, iron and silica react to form iron oxide and an iron-silicon alloy, with up to 5 wt% silicon. At pressures of 85-140 GPa, however, iron and SiO2 do not react and iron-silicon alloys dissociate into almost pure iron and a CsCl-structured (B2) FeSi compound. Our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a metallic silicon-rich B2 phase, produced at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owing to reactions between iron and silicate), could accumulate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ntle and core and explain the anomalously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