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淑杰 《科技信息》2009,(7):139-139,161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包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同时成语又受到它产生时所处的民族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本文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成语的影响,对汉俄成语进行了对比,从而更好了解两族人民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贵霜佛教在中亚佛教史上处于兴盛阶段.它适应能力大,包容性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必然对贵霜时期的经济、政治乃至后世佛教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并且贵霜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相互作用,可见其包容性.此外,它也对中国的哲学、道德、诗歌、通俗文学及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郑文娴 《科技信息》2010,(20):309-309
成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该文结合幼儿因教学特色,从如何选择成语、运用成语渗透于社会领域性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做了一定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佛教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对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并阐述了蒙古族佛教音乐文化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南阳汉画像石根植本土,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本土文化的总结保护和传承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这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以史为鉴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安娜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43-44,5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由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禅文化相互交融并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因果报应是佛教关于关系的基本理论。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是结合了中国固有思想文化,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论。本文从因果报应的根源、报应的主体、报应的方式、因果报应理论在中国佛教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圆融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是中国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特质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圆融思想有广泛而深刻的哲学理蕴,其中富含了深刻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依正圆融和自他圆融观,在当今时代,对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如能运用于社会,将非常有益于和谐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