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香港维多利亚港沉积物Cu,Pb,Dd在各地球化学相中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香港维多利亚港沉积物中Cu,Pb和Cd三个元素的五种地球化学相,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各种形态分布规律,为研究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存留及迁移规律,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污染源的调查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巫山望天坪剖面31个样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分析讨论了了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与我国典型风成沉积物作了相关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巫山第四纪沉积物的化学成分与我国典型风成沉积物既有较好的相似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初步表明,巫山第四纪沉积物是风成大气粉尘堆积物.  相似文献   

3.
南极Bransfield海峡海冰沉积物中的自生石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地区正常海盆的表层沉积物中首次发现了微晶与细晶两类自生石膏,根据石膏在沉积物中产出的特征以及沉积物孔隙水中Ca^2+,SO4^2-离子积明显超过其溶度积的事实表明,它们的生长是受沉积物粒间孔隙所提供的生长空间控制,并在孔隙水过饱和的Ca^2+,SO4^2-的微地球化学条件下结晶出来,可能是沉积后早期成岩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重点研究南海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南海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分布和来源,其中正构烷烃分布在C16-C33奇偶优势不明显,结合其轻重比值,显示有机质的输入在大部分站位以海洋源为主,在一些站位陆源输入的贡献也比较明显,海源输入中又以藻类等有机碎屑的贡献最大,在南海沉积物中共检出60余种环芳烃,高环化合物(四环和五环)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一些陆源特征标志物如惹烯,烷基屈等化合物被  相似文献   

5.
李恩菊  董治宝 《河南科学》2014,(8):1565-1570
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中,特别是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中,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分析物源和重建古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采集了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沙样,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得出巴丹吉林沙漠沉积物在矿物学上和沉积学上的成熟度较低,但是具有很好的均质性的结论.这一结论对于推断巴丹吉林沙漠沉积物的物源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成因也有一定的线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学模型对香豆素衍生物13C-NMR化学位移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位移相对于未取代母体的增量具有良好的加合和降阶性规律.从理论上建立了13C-NMR化学位移的加合和降阶模型,提出了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4年夏季的现场调查,作者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铜的地球化学形式。含量及其分布,分析了铜和有机质、铁、锰、锌及中值粒径之间关系,并指出总铜平均含量为20.4mg/kg,其中残渣部分占55%,有机结合铜为19.4%、Fe-Mn氧化物结合铜为12.1%、碳酸盐结合铜为13.1%,可交换铜的含量小于1%。此外讨论了沉积物中各种形式铜含量与铁,锰,有机质及中值粒径关系。  相似文献   

8.
探讨青海省兴海县满丈岗地区金矿找矿方法及前景。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工程验证成果入手,分析了Au、Sb、Bi、Zn、Hg、W等异常元素的分布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满丈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化探异常范围广泛、强烈,勘查证实化探异常为矿致异常,金矿资源潜力巨大。该区有效找矿方法组合为地质-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9.
樊然学 《自然科学进展》1999,9(12):1126-1132
对川西争中段孝泉,新场合合兴场地区9个气藏的天然气进行了化学与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天然以甲烷为主,总烃含量〉99%,湿度〉0.5%、δ^13C1〉-37‰与δ^13C2〉-27‰。天然气的烃类组分由沉积物有机质热解形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时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变的直接证据.化学蚀变指数显示,珠江口盆地在32,23.9,16Ma时期存在物理风化增强而化学风化减弱的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分配及其地理分布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三角洲土壤的6种微量元素中,可交换态的含量百分比均较低,而残渣态的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其余三态随元素和地区的不同,有较大差异;(2)微量元素形态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分布趋势。在3个三角洲中,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含量百分比自北向南降低,有机态自北向南升高,铁锰氧化物态也呈自北向南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2.
泥质烃源岩密度分组及有机质赋存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深湖相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密度ZnBr2重液浮选,将样品分离成多个密度组分,对各组分检测透射光、荧光、X光衍射等,揭示不同组分有机质赋存类型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组分(密度ρ<1.6g.cm-3)以颗粒有机质为主,有机质与矿物无明显紧密结合关系;②,③组分(1.6g.cm-3<ρ<2.2g.cm-3,ρ>2.2g.cm-3)多见无定形有机质分散于细粒矿物相中,呈橙黄-亮黄色荧光,反映有机质与矿物颗粒紧密共生的赋存特征.进一步对不同密度组分有机质分配的研究表明,①组分结合了烃源岩总有机质质量不到1%;②,③组分结合了烃源岩中90%以上质量的有机质.这反映了有机质和矿物颗粒共生的赋存形式在有机质保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东部和龙地区的水系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森林覆盖区地球化学测量的条件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与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元素含量的影响;综合样品粒级组成、有机质对元素含量影响等因素,确定出水系沉积物样品粒级为-10~+60目,土壤采样的层位为B层土,样品粒级为-60目;根据确定的样品粒级,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异常圈定效果对比,得出水系沉积与土壤物地球化学测量对已知金属矿点(床)均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说明所确定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粒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泥质烃源岩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原始赋存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密度分组将泥质烃源岩划分为不同的密度组分,通过对各密度组分进行孢粉相分析和激光粒度检测,结果表明:密度分组获得的ρ<1.6 g.cm3组分以游离态生物有机质为主,富集了全岩干酪根中大粒级的形态有机质组分;1.6g.cm-3<ρ<2.2 g.cm-3和ρ>2.2 g.cm-3组分表现为有机质与矿物共生的赋存态特点,富集大量细粒级的颗粒无定形和海绵无定形有机质,说明这些无定形物质通过与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紧密共生而获得保存.分组结果反映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在烃源岩中的赋存态存在差异,大量的无定形物质与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紧密共生,说明有机质与矿物共生组分对于烃源岩油气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IC)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阐明我国近岸不同环境沉积物中IC分布形态的异同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连续浸取方法,根据IC在沉积物中的结合强度,将其分为交换态(氯化钠相)、弱碱结合态(氨水相)、强碱结合态(氢氧化钠相)、弱酸结合态(盐酸羟胺相)和残渣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IC含量,并讨论其与各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渤海湾西北部沿岸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总IC的平均含量为6.76mg/g。沉积物中各相IC的平均含量为盐酸羟胺相(3.21mg/g)残渣相(1.92 mg/g)氨水相(0.77 mg/g)氯化钠相(0.64 mg/g)氢氧化钠相(0.22mg/g)。盐酸羟胺相是沉积物IC的主要形态。总有机碳(TOC)对各形态IC影响较强。氨水相IC与沉积物各参数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结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IC的组成和分布空间变化显著,不同地点样品中IC的活跃程度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稀土元素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于2014年秋季对鄱阳湖5个代表性监测点的三角帆蚌及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三角帆蚌软组织及沉积物不同提取形态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软组织中稀土元素总量均值为15.52 mg/kg,轻稀土元素更易累积,表明轻稀土元素对贝类的生物效应强于重稀土元素。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均值为285.22 mg/kg,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现较强的陆源属性。各监测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4种赋存形态的平均含量: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酸可提取态,酸可提取态含量最低,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风险评估表明其均处于无风险或低风险水平。三角帆蚌软组织中大部分稀土元素与沉积物中可氧化态和全量显著正相关,表明三角帆蚌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可氧化态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落干期不同高程消落带土壤不同磷形态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各形态磷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TP含量均值为599.00 mg/kg,消落带土壤TP、IP含量均沿高程逐渐下降。消落带土壤活性磷(Ac-P)含量明显低于180 m的岸边土壤,155,145 m消落带土壤Ac-P含量低于165 m消落带土壤,与140 m沉积物中Ac-P含量相近,表明频繁的干湿交替会加剧消落带Ac-P的流失。消落带土壤TP、IP和Ca-P均与pH值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pH对土壤磷形态的含量有着重要影响;OM与Or-P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Or-P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petrology,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in Pingliang Formation, W. Ordos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organic abundance of hydrocarbon source in this research is higher in the upper part of profiles than in the low, and more in mudstone than in carbonate. Most of organic matters become sapropelic, and few are humic-sapropelic in the regions of Shibangou and Zhuzisan. According to stable isotopes of carbon and oxygen in carbonate rock, boron index and ratios of elements, palaeo-salinity and sedimentary velocity are calculated. The two factors of paleao-salinity and sediment velocity, which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re discussed. Good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water salinity and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contrast, poor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salinity an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The relative sediment velocity in the research regions is also related with organic abundance and types. A low sediment velocity would lead to high abundance and good type of organic matters,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petrology,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in Pingliang Formation, W. Ordos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organic abundance of hydrocarbon source in this research is higher in the upper part of profiles than in the low, and more in mudstone than in carbonate. Most of organic matters become sapropelic, and few are humic-sapropelic in the regions of Shibangou and Zhuzisan. According to stable isotopes of carbon and oxygen in carbonate rock, boron index and ratios of elements, palaeo-salinity and sedimentary velocity are calculated. The two factors of paleao-salinity and sediment velocity, which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s, are discussed. Good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water salinity and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contrast, poor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salinity an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The relative sediment velocity in the research regions is also related with organic abundance and types. A low sediment velocity would lead to high abundance and good type of organic matters,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和积累,了解有机质的扩散和现状。【方法】以钦州湾口水下斜坡为界,东至铁山港口外古滨海平原的20m以浅的广西近岸水下平原为研究区,依据2007~2010年广西近岸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该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和钻孔有机质的分布、关系和积累特征。【结果】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频率f分布不均;研究区可划分出3大类沉积环境和5种亚环境,在其间的有机质分布含量差异较大,对沉积环境的选择性较强;有机质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参数也有较大关系,随着粒径(φ)和分选系数增大而升高,沉积物粒度正偏有利于有机质积聚;有机质随沉积动力减弱而聚集,以平均粒径衡量的话,呈现指数增长规律;在不同的沉积环境有机质序列有指数、线性、对数递增关系,表明不同的积累阶段;随着沉积物粒级变细,在3~6φ粒级段出现有机质吸附积累拐点,而且有机质与粘土有共聚性;在研究区西北部监测站位的有机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观测期间总体增幅0。【结论】虽然根据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表层有机质尚未超标,但结合本底值计算得出的积累系数显示水下平原西北部、西南部、南部位置均出现富集,对应着不同的来源和影响程度,是陆源输入在水动力分配下聚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