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科技》2009,(17):12-12
《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于7月29日正式颁布。 根据《规划》要求,广州市将投入千亿元资金打造“新能源城市”,为构建“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据广州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已成为制约广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8年,广州就消费标准煤达5193.27万吨,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12,(1):45-49
2011年底,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这是北京市首次编制并发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提出,将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把首都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应用示范城市。规划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9,(6):5-6
国家能源局5月26日发布了新能源计划,在随后的采访中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家在进行新能源的振兴规划,很关注新能源的发展。但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首先是规划期。如果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两三年还是很长时间;如果新能源两三年当中要有大的突破,可能时间太短。新能源领域振兴可能不会那么很快,现在什么叫新能源很难说。  相似文献   

4.
常华 《科技智囊》2012,(9):26-31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相似文献   

5.
赵刚 《太原科技》2010,(6):9-18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趋匮乏,水能、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国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现有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政府应借新能源振兴经济的发展机遇加速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技》2019,28(11)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战略转型,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广东省陆续出台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本栏目摘录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7月10日,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部分解读。苏波表示:"未来将扩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试点范围。"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相对较高,政府将继续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行补贴。随着新能源汽车成本的降低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成,推广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对于《规划》提出的目标,苏波认为这些目标都要争取达到。整车方面,苏波承认2015年50万辆的目标难度很大,但规划的发布起到了动员的作用。苏波说:"既然战略方向和发展趋势已明确,就要求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简称《规划》)出台前,本刊记者曾连线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表达了对《规划》的期待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广东科技》2011,20(13):1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一章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12,(8)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国制定lo大产业振兴汁划中,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作为了重点。今年3月,由工信部牵头草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万众期待声中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第一份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行业发展规划,将引导今后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将在研发、生产、配套、税收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吴凡 《华东科技》2011,(11):74-75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年规划思路悄然生变。据消息,正在审议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年内可能仍然难产;即便明年公布,规划也极可能成为“中央财政千亿专项资金方案未通过、五年推广量约束性指标未提及、主流技术路径未明确”的“三未”规划。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汽车业"十二五"规划,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振兴经济和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倾斜,加速了汽车企业在新能源客车上的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伐。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向导下,依托一汽集团,将尽快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生产,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达5万辆。2011年5月1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植力度。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从而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从山西省经信委获悉,《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意见》(以下简称《推进意见》)日前已经山西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其中,太原市将成为山西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燃气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  相似文献   

15.
【英】《自然气候变化》2012年7月新能源被广泛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新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但通常新技术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昂贵,因而增加新能源利用势必提高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才能有力推动低碳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9月4-5日,在天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会上,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及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家正在编制并依托《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酝酿出台一揽子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研发快速向产业化迈进。焦点之一:加大对于电动汽车科技研发投入,全面掌握电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汽车是随着各国以至于全球能源逐渐短缺而成为各汽车制造商研究的重点。汽车是在国外被普及之先,因此,国外的汽车厂商最早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然而,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外汽车制造商公开宣称自己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技术并批量生产。因为,是否为新能源汽车,关键并不在于汽车,而是使用何种新能源。在我国,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能源短缺问题也被提上日程。随着各项法律、政策的出台,政府的引导,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也在不断提速。然而,"车与人争口粮"、技术不成热,新能源不能持续等问题也不断地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铺上了快速路,希望在此《发展规划》指引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8.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21):6-7
1新能源战略"革新"几何?【日】《世界》2012年11月井田彻治共同社环境记者遭遇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草拟了作为今后能源与环境政策基础的《革新性能源环境战略》。该战略主张"早日实现不依靠核能的社会","投入所有政策资源,力争在2030年实现零核电"等,虽用词暧昧,但表明日本未来能源政策将朝"脱核电"方向前进。该战略的制定源自日本主流民意对无核社会的高度期待。与之前以核电为基础电力来源并规划大批增建核电站的政策相比,新政策无疑是180度的转变,其意义不可小觑。但日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向各国领导人发出呼吁:实施绿色新政,在两年内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约7500亿美元投人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商机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沽源县积极利用国家正在制定有关新能源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失时机地争取新能源项目。利用后发优势,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中,以开发风电、利用太阳能为重点,积极打造"新型能源示范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