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欺诈法律行为是效力瑕疵法律行为的一种,其在法律行为制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对欺诈法律行为研究可以从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两方面进行。本文旨在从欺诈法律行为构成要件法理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界定,欺诈法律行为后果制度设计问题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瑕疵股权转让包括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和程序瑕疵股权转让。由于现行《公司法》关于瑕疵股权转让的效力认定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对于瑕疵出资股权转让效力的认定应以出让人是否对受让人构成欺诈以及受让人明知或应当知道出让人的欺诈行文的反应来判断;对于程序瑕疵股权转让的效力,因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点,基于对其他股东利益的保护,应认定无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保险人对人身保险欺诈风险已有认识,但不够重视,对其防范和控制表现出较大程度的迟延。防范和控制人身保险欺诈风险,不仅要通过保险人的努力,国家也应从立法和司法上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这些途径追究欺诈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并加速保险欺诈犯罪化的进程,以实现对人身保险欺诈的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就国际法效力根据的问题,长久以来各学派众说纷纭。然而,现有的诸多观点都是在既有的法理学基础之上以国内法理学的观点来套用国际法,因而未能诠释问题的本质。国际法之所以为国际法,其效力根据在法律层面上源于国家的意志协调,在社会层面上源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交往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本质上体现的仍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我国《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做出的有别于民事合同的规定使得口头劳动合同、事实劳动关系、可变更可撤销的劳动合同以及效力待定的劳动合同等状况失去了法律的应有保障。本文拟从劳动合同的立法目的及其现状出发,针对劳动合同性质、成立与生效的分析,重新确立劳动合同的效力标准及效力状况,并提出善意欺诈劳动合同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公证的证据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0):69-72
公证是国家授权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依法定程序对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事件和文书进行居中证明、监督,并赋予其特定法律效力的活动,公证的效力通常包括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三个方面。公证文书之所以比其他普通文书具有较高的效力,就在于公证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如果缺少调查取证,就会削弱公证的证据效力。实际中,存在着公证文书与一般书证的区别、公证事实与法律推定事实的区别、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推翻公证证明的规定与举证责任倒置的区别的情况。公证立法过程中应明确公证处的调查取证权及调查取证程序,以增强立法的保障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证券欺诈是在证券交易中的优势犯罪。这种优势体现在信息、权势诸方面,其结果给证券投资人造成损失。论述了证券欺诈的形式与种类,分析了证券欺诈的成因,提出了新颁布的《证券法》中有关证券欺诈的一些规定亟待完善的建议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诉讼时效发端于罗马法,是一项沿革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核心是诉讼时效效力。关于我国大陆诉讼时效效力问题,胜诉权消灭说有其理论和实务上的缺陷。抗辩权发生说在我国未来民法典选择中具有合理性。诉讼时效效力是一个复合结构,其实质是两大效力层次的依次展开。第一个层次为诉讼时效发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当事人取得时效抗辩权,第二个层次为诉讼时效援引的结果,就是权利的消灭。实质上,各国的立法均遵循此规律,诉讼时效效力完全可以统一到这两大效力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关于跨国欺诈法律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跨国经济欺诈大量发生的严重情况,论述了欺诈的含义和性质,说明了跨国欺诈的危害,指出欺诈已成人类社会一大公害。分析了跨国欺诈的特点及近年来大肆蔓延的原因,并就跨国欺诈的对策提出,各国应在反跨国经济欺诈方面加强合作,建议召开国际会议,制定防范和制裁跨国欺诈的国际公约,建立相应的国际组织,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制裁跨国经济欺诈行为,借以维护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0.
若民事主体在从事民商事交易时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其合同效力并不当然无效。对合同的效力评价,需考虑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国家、社会、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可就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同时还需从构成合同要素来区分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款应修改为“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侵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1.
赵丽琴 《科技资讯》2006,(7):209-209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涌现财务欺诈案件,财务欺诈之所以有存在空间,有着制度和道德上的因素,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财务欺诈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也给我们找出解决方法设置了障碍。本文从财务欺诈的成因分析入手,提出了防范财务欺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外关于欺诈的构成要件主要存在四要件说、五要件说、六要件说这几种学说。我国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欺诈的构成要件。司法实践中,对是否构成欺诈的判断一般依据的是学术界的四要件说,且主要依据是否有欺诈行为这一原则来进行判断。但四要件说只是指出了欺诈构成的形式要件,却没有涉及到欺诈构成的实质要件。因此应将违背诚信原则作为欺诈的构成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国家干预手段,利率机制对于提高货币、财政政策效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拟对我国利率机制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今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宋权相贾似道曾经掌握南宋政治、经济、外交大权长达18年之久,在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他的外交却充满了秘密外交、欺诈外交、不战乞和的投降主义色彩.其腐败无能与外交中欺诈、拒绝救亡、畏惧元军、害怕战斗的投降主义,使南宋王朝处于灭亡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用的重复博弈模型在节点转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会网络信息转发决策中,由于节点的自私性可能出现通过欺诈表现而故意导致转发决策失败的问题,并由此带来损益表的明显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基于信用合作和重复博弈的欺诈行为解决方案。在引入信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将单次阶段博弈行为转变为其生命周期和全局网络内的重复博弈过程。通过惩罚机制和信用机制,将欺诈节点单次欺诈行为收益与惩罚周期的巨大损失相比较,迫使博弈节点在博弈过程中仔细权衡其欺诈行为可能带来的损益比,从而减少欺诈行为的可能,提高机会网络中信息转发过程的成功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提高节点博弈过程中的诚信度和合作率。  相似文献   

16.
美国法律体系已将关于信用证的法律成文法化,这给其他国家建立包含跟单信用证的法律体系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虽然UCP支配了跟单信用证的国际性交易,但是它的条款对于欺诈例外仍然一直保持沉默的态度。在世界很多国家,欺诈例外原则很大程度上是在判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国,欺诈例外原则最初也是在判例法中被采纳,并最终被纳入到《美国统一商法典》中。  相似文献   

17.
并非所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均无效。应将强制性法律规定分为效力规范和取缔规范。一般情况下,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范的合同才构成无效。因效力性强制规范与宪法、刑法、公序良俗、公共安全、国家利益等紧密相联,所以可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粗略的具体化和类型化,总结出一个导致合同无效的强制法律规范系列,确立起适用强制法律规范判断合同效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国家在私法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个旁观者,以私法自治的公司法领域自始就充满了各种国家强制。于是,我们发现在公法领域大行其道的“违反强制性规范,即无效”原则,在私法领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公司法案件根本无法参照此原则判决。强制性规范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都需要法官对违反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的行为和相关其他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判断。试从公司法强制性规范的正当性入手,揭开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进而深入分析公司法对不同强制性规范效力的规定,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阐释违反公司法强制性规范所带来的不同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9.
王丹丹 《科技信息》2012,(36):I0049-I0049
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而作为新的平台,也必然成为众商家的角逐之地。本文将阐述我国网络营销中存在的欺诈行为,分析网络营销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和解决我国网络营销中欺诈行为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补贴申请资金得到提高的同时,其种类也在逐渐扩充.因此,如何检测农业补贴申请中的欺诈行为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通过对clementine 12.0中的案例数据分别构建异常检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农业补贴申请记录中的欺诈行为进行检测,并借助clementine12.0的可视化实验平台直观、有效地观察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检测欺诈行为的效率及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