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时期,女性形象在男性文本世界里已大体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换.民国男作家由于他们所处的令人忧患的生存环境以及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得不跳出传统的性别秩序范畴,思考并倡导与时俱进的性别话语.同时,现代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异军突起,在“民国机制”的场域下,男女对话的趋势已然开启,在这种局势下,男作家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女性观.事实上,在文本中,他们对女性的理解力以及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已经呈现出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莱辛的性别立场一直是有争议的论题.殖民主体是性别化的,《野草在歌唱》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下层白人女性游移的个人欲望及压抑这种欲望的艰难历程,呼唤着女性的权利及主体意识的提升,明白无误地发出了对传统“白色”男性文化的抗议之声,强调了社会性别因素在改造种族政治中的重要性,潜藏了重要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提出“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旨在改写文学史。在批评家放宽“女性意识”这一标尺的前提下,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有可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沃顿为代表的女作家渴望暴露女性受压迫的被动命运,其创作动力源于痛苦和愤怒,以凯瑟为代表的女作家表达了对女性的热情和钦佩,其创作动力源激情和自信,这两种原力是建橡第一代美国女性文学的基础,有力地否定了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后天建构的一套制度安排,是代代相传的社会期待的建构。女性性别的建构背后藏匿着对于女性的权力限制,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凝视使女性性别的建构得以完成并持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对男性凝视的抗争中出现了"男色消费"与女性凝视现象。但女性凝视是一种戏谑化的对抗,如何在抵抗、拆解父权制建构的具有限制性的性别秩序之后,提供一个有别于父权逻辑的新编码与架构,以发挥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验及真正的女性力量,依旧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5.
男性化的史学与优伶性别的史学“前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中,由于选材、笔法、细节等元素都难以超越所在时代和史官个人的先验主体,从而使中国历史也成为一部男性化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贯穿男性气质和意识的历史。中国史学对于男性、女性有着不同的性别前判断,也就影响到了对于优伶性别的态度。男女优伶性别因为整体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为史学所回避,正史记载甚少,即使有所记载,也基本上是男性优伶,而且,男性优伶在史学中呈现出一种政治化的素质。这似乎与男性优伶的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身份"互相冲突",但是,它实质上是从相反的角度"通过相互合作而互相加强",来共同巩固和稳定社会性别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在人类的大脑中,性别的表达不止是男女之别。研究者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衡量大脑神经活动后,将大脑的性别表达分出了9种。基因也出错妊娠过程中,性染色体的组合决定了婴儿的性别。XX代表女孩,XY就是男孩。然而这并非所有的情况。性染色体组合和个体发育不总是完全匹配。有时候染色体组合是XX,解剖结构却更像男性,有时XY也可能长得像女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引人入胜之处。通过对《白衣女人》中玛丽安这一女性形象的分析,提出维多利亚时期一种全新的女性观: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身上具有明显的男性特质:男性的长相,坚定的性格,厌恶女人的言论,对男性特权的渴望,对婚姻的反叛等。因此,玛丽安是混合体。她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品质,体现出了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8.
包亚楠 《科技信息》2011,(31):450-450,441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当代最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女性作家之一,《新夏娃的激情》是卡特极具代表性和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中,在西方话语中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成为主体,而小说中出现的男女性别的交换则表现了卡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追求和渴望男性和女性之间如同雌雄同体般的和谐平衡,并且坚信女性只有在心灵和身体话语上解放自己,超越生理和社会性别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完全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视觉女性与女性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已成为大众话题,更是媒介关注的热点,然而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女性观。媒介的社会意识性别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差异性别。女性成为一个商业话语,然而却有不少女性乐此不疲,消费并被消费着。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细胞内有23对总共46条染色体。其他动物,例如黑猩猩有24对(48条)染色体,犬有39对(78条)染色体。 但是.人类同黑猩猩和犬一样,都有一对十分特别的染色体。男性和女性的这对染色体不同。女性具有的这对特殊染色体是由两条X染色。体配对而成。而男性的这对特殊染色体是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配对而成。男性的这对染色体就像是一只脚穿了皮鞋.另一只脚穿了布鞋。 男女都具有的X染色体上包含有1098个基因.而只有男性才具有的Y染色体上只包含有78个基因。不过.说起来男性倒要比女性多出78个不同的基因。 本文欲根据最新的基因科学.追根究底,探究一下X染色体和Y染色体究竟是怎么回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往往表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人格特征。它包含着深刻而又玄妙的中国文化精神意义。由于男性文士身兼多种社会身份,使男性文士的每一种社会身份都是不纯真的,甚至穷则屈原,达则范进,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普遍的精神图谱。在处理与女性优伶的关系上,男性文士就不可能单纯从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出发,而必然涉及到社会身份的多重基体,乃至产生一种“摆弄”关系,一方面视之为情感和欲望的寄托对象,另一方面又持有戒备的理性情绪,既施之以诱惑,又缺乏真情的投入,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也就建构了一种表演性质的面具人格。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2,(7):12-12
在2月的最后一天,一条关于“每4年一次的2月29日,英国有一项鼓励女性倒追男性的传统”的微博被疯狂转发。美国《大西洋月刊》特意发表文章讨论,题目就是《中国今天议论什么:单身女性追求爱情》。  相似文献   

13.
正新冠疫情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没有综合有效的对策跟进,新冠疫情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将远超男性,现有的性别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日本近些年为了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做了多方努力,但目前看来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挣扎在家庭、职场、婚恋与生育的漩涡中,与男性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广告传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性别定型是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反映。广告传播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其中女性形象是基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偏离和不公正的表达,通过心理暗示引导女性用广告隐喻的女性社会形象来塑造自己,同时也直接影响正在进行社会化的儿童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相似文献   

15.
男性及女性基于性别上的不同,以及长期的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导致了两性在语言结构、措辞以及语言使用方式上的诸多差别。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除去纯语言层面的因素外,更多情况下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英语中的诸多词汇鲜明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体系中的差异,尤其凸现了社会地位中的阳性强势这一特点,同时亦反映出女权运动对于语言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进化论观点认为,短期择偶行为之所以存在性别差异,是因为男女在性交往过程中面临不同适应问题,因而采取不同择偶策略。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为此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或更可能发生随意性行为,男性渴望拥有的短期性伴侣数量比女性多,且择偶标准也与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女性修辞因其修辞主体的性别特点,具有异于男性修辞的美学特质。从我国女性修辞的具体表现来看,“阴柔”是其建构的主要美学特征。“阴柔之关”是我国女性在话语修辞时,通过对语音、词汇以及语法各手段的巧妙使用得以展现出来。在语音上,我国女性对细音的喜爱使其修辞语音娇柔,在词汇上对语气词“啊”的高频使用使其语气柔和,在句子上对祈使句的巧妙调整使其表意温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人脸图像的年龄估计方法大多只考虑特定年龄的面部特征且男性与女性的老化差异影响年龄估计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年龄估计框架,利用性别和年龄之间的语义关系,并着重考虑不同性别之间的老化差异,将整个性别空间划分为男女性别子空间,在性别子空间中利用男性与女性间的老化差异进行年龄估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09,(12):6-6
英国《卫报》5月19日报道,一名专业领域研究人员警告说,中国农村男性太多而女性数量不足的问题可能加剧。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研究员海斯克斯上月发表论文称,中国20岁以下的男性比女性多3200万。她的最新研究表明,农村的性别失衡将是最严重的。由于女洼纷纷嫁入城市,农村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在过去,移民总是会回到老家并永久居住。但现在,妇女在城市中找到了另一半,不再返回农村。而男性却做不到这一点,城市女性不会嫁给移民男性。农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迁入城市,但海斯克斯认为,近年来移民人数正迅速增加,移民定居城市也变得更容易了。她在论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