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习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生态翻译学作为全新的翻译视角,为进一步阐习语翻译,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模因翻译论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以及两者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文献   

2.
曹健 《科技信息》2012,(20):217-2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选择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跨语际、跨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层面对字幕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能拓展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日渐成为化妆品消费的主要国家,大量的外国化妆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一个好的化妆品商标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该品牌形象和促进消费。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理念。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视野出发,以"三维"翻译方法为指导,对化妆品商标的汉译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缺乏对应语,因此如何成功地翻译电影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文化负载词的字幕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域。以"三维"翻译原则为指导和判断标准,结合电影字幕翻译实例,探讨生态翻译学对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启示,以期获得最佳译文,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林译小说,可以发现其译作具有生态和谐、选择适应、译有所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生态特征,由此证实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其指导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翻译学与生态翻译学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这种不同体现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两种翻译观的对比分析,指出生态翻译学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全新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其与翻译主体生态环境和翻译无机环境中各因素的矛盾,要对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选择和努力。译者主体性介入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结构与生态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翻译学又与语言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将生态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生态环境与翻译之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者和谐共存;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译者的水平,另一方面译者水平的提升又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王婵 《咸宁学院学报》2014,(1):97-98,100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来阐释赛译《水浒》的翻译思想,从而说明,赛珍珠直译的思想,以及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凸显了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英翻译生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态理性对翻译进行综观的、跨学科的研究,强调翻译的适应与选择以及翻译的生态平衡。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综合框架下,引入模因概念,讨论影视配音翻译的生态平衡;结合央视八套配音版电视剧《绝望的主妇》,指出其显化、净化、弱化的翻译特点,分析模因在维护翻译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以及生态失衡的原因;最后对影视配音翻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分析了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而在相似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相类似的文化发展模式。文化生态学不在于寻求适应所有文化和环境的普遍规律,而在于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特殊文化与环境适应产生的结构与特征。斯图尔德最关注的文化是生计方式。文化生态学理论生命力依然旺盛,可以用来解释当代一个巴西小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学知识的类比启发下,结合建筑类型学、地域建筑学等相关学说,推演“类型的环境适应”理论,解析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的衍变景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代闽南侨乡人们的创造下,近代闽南外廊式建筑存在着群体繁生、个体趋同和趋异、特殊集联体衍生三重不同尺度的地域适应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中生物常常面临氮资源限制,它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适应.通过比较现存物种的研究认为生物采取的是节约氮的策略,而进化实验的研究发现生物提高了吸收氮资源的能力.这2类研究都有一些方法缺陷,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更系统的进化实验,让大肠杆菌种群在2种氮资源环境中进化1300代,分析其对不同氮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进化.1300代后,2种氮资源环境中进化的大肠杆菌株系适合度均提高,低氮进化株系适合度提升幅度大于高氮进化株系.与祖先相比,低氮株系氮质量分数和DNA质量分数均显著提高,碳、氮质量比显著降低,而高氮株系在RNA 质量分数上显著提高.说明在本研究体系中,大肠杆菌采用了增强氮获取能力的策略来适应氮限制,而不是节约氮.   相似文献   

14.
藏山羊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藏山羊生态地理分布,生态类型和高原型蒇山羊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蒇山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高度地带性规律;蒇山羊分为高原型和山谷型两个生态类型;高原型藏山对其所处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环太湖地区作为文明发展较早且长期存续的地域,人类为适应历史进程中复杂变化的地理环境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与适应机制。【方法】选择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5市为研究范围,筛选363个历史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引入最邻近点指数、Kernel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按照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太湖历史村落发展可划分为选址生存期、自发适应期、自觉适应期、叠级扩张期与无序整合期5个阶段;环太湖乡村聚落在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数量与密度逐渐增大,空间分布中心向东北转移,且存在区域内“西北—东南” 轴向扩散的趋势;各阶段的自然原生环境、农田水利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3个方面因素对环太湖乡村聚落的影响力处于长期动态变化的状态。【结论】从长时段的历史纬度看,自然原生、农田水利与社会文化3个方面的环境驱动因素体现了人类对区域环境的持续适应能力,环太湖乡村发展协同的过程包含了多尺度、多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的金露梅解剖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高度金露梅茎、叶形态和解剖结构的比较观察发现:金露梅共同表现出叶为异面叶,叶表皮细胞单层,栅栏组织细胞均支,茎中通气组织发达等特征,此外形态结构依不同生境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植物对温度、水分、太阳辐射、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改变的整体适应。  相似文献   

17.
距今约5.2~4.0 ka的全新世大暖期良渚文化在史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但对于良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背景仍然存在争议.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演变的角度探讨了良渚文化的发展与消亡.提出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同区域文化对相同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温暖湿润的环境,特别是多水的环境并不都利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东部季风区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良渚先民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复杂体系中单个系统单元的可用性及其对动态使命任务环境的适应性出发,探讨复杂体系动态适应性冗余结构本身的可用性及其对任务和使命目标的适应性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基于冗余的复杂体系动态适应性结构设计思想,并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阐释,指出基于冗余的复杂体系能够适时地增加复杂体系各组成子系统的可用性,进而有效地增强复杂体系对动态使命任务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出并论证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方法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吸收非达尔文主义及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结果生物系统的混沌性为优化选择创造了条件,适应性为优化选择确定了方向。在适应环境中,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不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沉默”状态,闽值共振可使活动基因和“沉默”基因相互转化。适应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和谐机制。优化选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生命进化的机制是优化选择。在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模式不同;生命的进化,是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20.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功能性状在营养性状(生长型、生活习性、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和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上的差异,探究喀斯特石山植被对不同坡向微气候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阴坡的灌木和耐阴物种数多于阳坡,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为阴坡大于阳坡;阳坡的乔木物种数多于阴坡,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也均为阳坡大于阴坡。植物营养性状(叶片厚度和叶组织密度)为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植物群落差异显著的主要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喀斯特石山灌丛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植被的筛选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