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仅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受荆楚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体现着他的深刻。荆楚先贤作为研究对象受到鲁迅的评价和批判,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也作为一种资源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影响着鲁迅的创作和价值观。鲁迅的思想在先贤们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被称为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他执著于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中揭示民族精神的奥秘,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鲁迅因子。他在对国民奴性和权力崇拜的批判与反思,冷峻叙事风格的运用,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以及对正统历史观的颠覆与戏谑的文体品格等方面,继承了鲁迅精神的遗传因子,鲜明地体现出与鲁迅跨越时空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许寿裳说:“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下面就鲁迅的伟大人格与其创作之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孤寂的个性与文学的悲剧性“孤寂的个性”是鲁迅人格的表现之一。鲁迅个性内向,特别是在痛苦时,“他就沉默,沉默得要死”,甚至“跑到空地去躺下”。他具有哲学家所特有的孤独感和悲剧感。大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在根本上他是思想家.鲁迅对于性问题的关注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必须从其思想深处找答案.鲁迅一生写了不少文章,都鲜明的折射出他深刻的性教育和性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9.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寻鲁迅《野草》中的复仇文本中的复仇精神,指出鲁迅的复仇精神特质在于从不懈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中反思和判断,对个体生命保存的基本要求的推崇以及对恶作为世界推动力量的肯定,并由此提出复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鲁迅的伟大却在现今呈现出欲说还休的姿态。随着政治运动的几经沉浮,鲁迅先生不停地被粉饰、被利用、被鼓吹、被误读,渐渐被当代青年所放逐。通过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再阅读,从启蒙原因、启蒙的瓶颈等方面分析得出,鲁迅先生认为启蒙者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荆棘密布,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人性本身的懒惰、自私、无耻和堕落乃是启蒙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15.
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指出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孔见  景迅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5-121
仿句是依据原句或原词组的结构,更换其中关键性词语,仿造出新的句子或词组,以表幽默、讽刺、哲理等辞趣.仿句可以认为是仿词的扩展,因而内容也比仿词丰富.在鲁迅作品中,仿句虽然不像仿词那样普遍,但同其他作家相比,仿句却是鲁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是鲁迅“峥嵘辛辣”(茅盾语)风格在语言上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