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麻雀是一种很可爱的鸟。它在屋檐下和树上做巢,与人为伴;它聪明伶俐,不娇嫩,适应性强。心理学家波尔特曾进行过动物智能测验,发现麻雀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与猴子相近。一位麻雀研究者捕捉了820只麻雀,发现被第二次捕捉到的只有26只,这说明它们是很会吸取教训的。小麻雀很有情义。雌雀生蛋孵育,雄雀则辛勤觅食喂养。有一次,一个英国研究者发现有一窝小麻雀都会飞了,公雀还是不停地往窝里送食。往窝里一看:发现一只小麻雀被一根纱线绕住了脚,公雀为了这个不幸的孩子,天天不辞辛劳,一次次为它喂食。  相似文献   

2.
《麻雀》一文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罢此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不能抹杀孩子的说话权,要给孩子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郑卫民 《科技信息》2009,(19):203-203,193
李清照咏梅词中梅花的审美取向与前人相比,词人的主题形象更凸显,梅花是词人自我形象、品格的象征。她本人三个时期的作品相对比也有差异。第一个时期,梅是词人志趣的象征,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第二个时期,词人借梅抒写相思愁绪,梅是词人的“知己”;第三个时期。梅是作者身世的象征,更是悼念亡夫的载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及相应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树麻雀(Passermontanus),俗称麻雀、家雀(音qiao,第三声)儿、老家贼,曾经是与人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鸟类之一。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大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几乎都可以见到它们那乖巧的身影,听到它们叽咋的叫声。当作者还处于孩提时代时麻雀所遭受的那场劫难,仿佛并没有给麻雀  相似文献   

5.
<麻雀>一文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罢此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不能抹杀孩子的说话权,要给孩子说话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虬髯客为风尘三侠之一,是唐代传奇小说中形象鲜明的豪侠剑客。其身世血统却鲜为人知,从作者意图以及形象特征出发推断其为胡人后裔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根据主人公的"赤髯"形象,结合诗文中出现的异色胡须,发现古代男子染须发现象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对此行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深入探析背后的成因,得知爱美心理和政治需求是染须发行为的两种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到:“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想着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残疾人,我会黯然伤神,编织着他的悲惨身世.”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写文章要善于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启开人的思维,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再现生活的能力,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把事物想象得形象逼真.《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里的神思,指的就是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先看两个故事。有个教师问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树上有8只麻雀,有个猎人一枪打下1只,树上还剩几只?有些小朋友不加思索地说:7只。但有个学生却说,没有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没打死的也飞走了。大家晃然大悟。过了一会,又有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树上可能还有,如果树上是一只大麻雀和7只小麻雀,打死的是大麻雀,那么确实还有7只;如果打死的是小麻雀,则只有6只。这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一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二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琵琶女的身世经历,情感的起伏变化也自其心中源源涌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可谓"曲为心之声,弦弦皆有情".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书中数以百计的狐鬼花妖形象以其独特的人性化魅力而被后世读者广为传颂。它们不仅拥有其基本的生物属性,同时还具有人的思想与情志,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表现为情感化与理想化的高度统一,而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与蒲松龄独特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注重把物性和人性统一起来,同时,与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身世因素也对狐鬼花妖人性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黛玉形象是写实性和写意性的完美结合,这一形象的创造,是中国古代普通的审美原则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一方面,人者将主义公署于错缩复杂的矛盾关系和特殊命运中,刻画了真实可信的贵族少女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又赋予形象以秋天的韵致,楚文化的意蕴,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一个永情理的象征,从而塑造了虚实相生,具有特殊审美意义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2.
《长生殿》、《桃花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优人形象,这对前代的传奇、戏剧是一个突破,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的“优人”形象。来透视作者这一创新意图。  相似文献   

13.
宛凌迅 《大自然》2009,(4):61-61
由于天灾人祸,中国的麻雀这几十年来一直多灾多难。上世纪50年代,因为麻雀的食谱中有粮食,饱受饥荒之苦的中国人就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划定“成分”之后便是灭绝性的捕杀。一时间大小城市的所有楼顶、街道、庭院、林地……凡是麻雀可能落脚的地方,都有人员看守,只要有麻雀降落,立即摇旗呐喊、呼声四起、锣鼓震天、鞭炮齐鸣,麻雀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由于长时间无落脚之处,最后因过劳而死。当时每天都有四周挂满成串死麻雀的卡车在马路上游街示众,以展示本地区围剿的“战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要人们注意《简·爱》中不被重视的人物──疯女人伯莎,并为其鸣不平。伯莎是作者的渲怨和报复,她是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她贯穿作品始终,绝非可有可无的道具。为伯莎鸣不平绝无为作者和简·爱抹黑之幸,只是要人们共同解开疯女人之迷。  相似文献   

15.
正邻居熊猫大叔很富裕,仍然每天省吃俭用。小麻雀在他背后到处说:"熊猫大叔真吝啬,他的生活方式真让我无法接受!"后来,小麻雀因为手头拮据,向熊猫大叔借钱。熊猫大叔很不高兴地说:"你不是说我吝啬,说我的生活方式让你无法接受吗?"小麻雀一听,觉得不好意思,就灰溜溜地走了。远房亲戚山雀阿姨是一名歌唱家,每天都站在枝头练习唱歌。小麻雀又在她背后到处说:"山雀阿姨真讨厌,整天唱歌,让大家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16.
为麻雀请命     
麻雀与人类最亲近,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麻雀,所以麻雀也叫家雀。虽然麻雀也是大自然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但却非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保护,有些人还要去害它们。在我国历史上,曾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1955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的第27条规定: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从此,麻雀因被定为害鸟而遭了殃。从城市到乡村,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消灭麻雀。那一场灭雀大战中,全国消灭了多少麻雀不得而知。据当时报载,上海市5天灭雀686172  相似文献   

17.
低飞一寸     
一个阴雨天,一只方向判断失误的麻雀飞进了办公室。突然遭遇陌生环境,麻雀一下子惊慌失措,在屋子里焦急地飞来飞去。并不时“砰——砰”地撞在墙上。看到麻雀被困,大家都很着急,便打开了所有的窗子,让它快些飞出去。但事情却并非那么简单,因为麻雀只是在窗户以上的高度来回盘旋,所以它看不到那些打开的窗户。看着麻雀的困境,大家比麻雀还着急,有的人对它呼喊着,有的人对它挥舞着拖把,有几次,麻雀飞到了距离窗户很低的位置,大家一阵欢呼,但是,就只差那么一寸的高度,麻雀还是失败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麻雀在头上找寻出路,都心痛不已。有人提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笔者对四川省南充市城区、场镇和农村中的树麻雀种群数量、时空分布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区和场镇中树麻雀已恢复为常见鸟类;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较显著,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农村中树麻雀仍是罕见种.在城区、场镇树麻雀的夜宿地为行道树、竹林和建筑物的缝隙.除传统房屋的缝隙外,它们还在现代建筑的各种缝隙中营巢.树麻雀觅食地为荒草地、食堂附近、垃圾堆、粮仓附近等,而在农村中的麦田、稻田、菜地和果园里未见到树麻雀觅食.对导致树麻雀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剧毒农药、鼠药的禁用和城区面积的扩大对南充市城区、场镇树麻雀种群数量的恢复起有较大的作用,但农村中农药污染的影响仍比较严重,致使树麻雀种群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在动笔之前总是要首先解决“说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或主题思想,只要作者想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出来,读者总可以探索到作者的思想。探索作者的思想,无论是从事作品研究还是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一下作者的思想。许多人认为,该文着重表现一位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乍一看,也确实如此:文章以醉寓乐,以乐托醉,醉乐相融,一位整天乐呵呵、醉熏熏的太守形象历历在目。似乎想给人以极尽欢乐的感受;掩卷遐思,不仅乐不起来,反而有种让人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然而作者极…  相似文献   

20.
迪尔西为福克纳笔下众多黑人形象之一,小说中的迪尔西既是作者的真实投射,又是基督的化身,用大爱托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毅力、仁爱与忠心等美德的体现。小说的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反映,与真实作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福克纳本人也把关爱、怜悯、同情和牺牲视作人类的普遍真理。由此可见,迪尔西与作品的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是一致的,是故事的可靠叙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