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事物是一切哲学的根本前提和核心。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旋律就是探讨有关事物的诸问题。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可知论的前提下探讨了辩证事物观,认为事物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黑格尔“关系”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我们应该从辩证事物观角度理解列宁的物质观。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一元论。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或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同时又认为意识对于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的表现,第一,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第二,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正如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毛泽东同志说过:“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的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从急性低氧对长期移居海平后藏族的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来探索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结果提示藏族的最大体力负荷强度没有显著下降,最大氧耗和氧脉搏也没有明显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汉族,这更显示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机制有独特之外,推测可能是藏族在氧的摄取、传递和释放等过程比汉族更有利于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各种物质在宇宙中是始终存在的。宇宙没有也不会有绝对的“真空”,一切空间都有物质存在,即使在人为制造的完全密闭的环境中,也只是物质密度相对较小而已。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我们知道“中微子”能穿透地球时,还有什么真正意义的“真空”呢。  相似文献   

6.
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今天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一切都依靠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便没有今天的一切。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一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时时处处无不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深刻思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居被认为是历史化的物质载体,宗教则是化的基本质量,民居也就被视为宗教的物质载体,嘉戎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有各种原始宗教的信仰,这些信仰在嘉戎藏族牧民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从帐篷,碉房到室内外的装饰到民居聚落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牧民民居不仅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是牧民的宗教生活空间,是牧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8.
名词解释     
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藏族是使用漆器较多的民族之一,藏族地区的漆器发展从一开始就依托于汉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汉藏交流互动下的内地漆器和技艺输入,既满足了藏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艺术审美需求,又推动了藏族地区本地域的漆器生产制作,藏族漆器在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上都留下了内地文化的印迹。汉藏交流互动对藏族地区漆器具有多维度的影响作用,体现了藏族文化与内地文化频繁交流、相互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性的范畴。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文对列宁关于物质范畴及其定义的宣传和研究非常之多,而关于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贡献却探讨较少。这不仅不利于理解物质范畴本身的演变发展,而且对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的物质观来说,也不能不是个缺陷。我们认为研究和阐发恩格斯的物质范畴,将有助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科学认识,也能消除某些对列宁物质定义的片面理解和非难。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是音乐美学最广泛的一个范畴,也是整个音乐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论及的是基于藏传佛教哲学——佛教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等之上形成的佛教音乐观,并由此试图揭示藏传佛教的音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试论传统藏戏悲剧性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观念是民族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它以民族文化的形式渗透在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个体意识和行为之中,并通过哲学、宗教的形式,尤其是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戏剧产生于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传统藏戏再现了或深刻地表现了藏族先民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人情世故,也体现出该民族的悲剧观念.本文通过对藏戏代表文本的具体分析,试图探讨促使传统藏戏悲剧性消解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还格吉 《西藏大学学报》2009,(5):116-119,128
从哲学的视角看,随着近代物理学量子理论的演变,使藏传佛教与近代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统摄近代物理学。对这一统摄现象的深入比较和探讨,将有助于科学地认识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内涵,正确把握藏传佛教与近代物理学关系在当代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因此,文章重点以藏传佛教中观空性论与量子场论为线索,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论证空性论统摄量子场论,从而更加深刻地重新认识藏传佛教在科技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洲塔先生现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洲塔教授致力于藏族社会历史、藏语言文学、佛教哲学、古藏文文献等研究,几乎走遍了藏区的每一个角落,研究成果丰硕.其中,《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和《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是具有代表性的两项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对洲塔教授的学术生涯、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5.
藏族传统生活中的数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数字文化,它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反映和象征,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字文化特征。文章揭示了藏族传统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字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展现藏族人民非物质文化基础和其独特的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的文化行为.而“个体”和“社会人”则居从属地位,两者趋于合而为一,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附有五尊守护神.为了自身、村社、天下有情众生的福祉,时时对神灵世界进行“等价交换”.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思想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虽然是在中、西不同的文化体内生成,但二者在思想的最深处却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二者对世界的理解上。它们共同认为,源始的世界并不是世内存在者的总和,更不是某种超验实体所决定的外在现象,而是不断辩证生成的动态过程。在理解世界上的契合也使得二者对现实生活的觉解达成了某种“共识”。不管是藏传佛教的“遍计执”抑或海德格尔的此在“沉沦”,都对现实生活持否定态度,但对现实的消极理解并不是彻底的悲观和无奈,相反,它是积极的症侯和预兆。基于对本真时间的领会,它们重新开启了被现实遮蔽了的人的本真存在和本真生活。对于如此这般的澄明之境,藏传佛教称之为大圆满,海德格尔称之为天、地、神、人四重世界。  相似文献   

18.
藏族传统数字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文化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反映和象征,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字文化。文章从数字源流、数字异名、数字喜好、数字应用等方面对藏族传统数字文化进行初步探析,由数字文化角度探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展现藏民族非物质文化基础和独特的心理文化,发挥数字在跨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WWW后台藏文信息库的应用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流行的各种大型数据库系统都缺乏对民族语言如藏文的支持,如何实现藏文信息在数据库中录入、存储、处理、输出和基于藏文的数据库应用开发,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班智达藏汉西文全兼容的操作平台在小型中文数据库Visual Foxpro作为WWW的汉藏双语后台数据库,并实现了C/S和B/S汉藏双语数据库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20.
藏学领域历来比较重视藏区教育的研究。这在1949年以后是如此,以前也是如此。二十世纪上半叶藏区教育方面的研究,是藏学领域硕果累累的部门之一。康青建省、康藏开发带动了对于藏区教育的关注,不少学意识到巩固边陲、开发边疆之最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边疆人民的化知识和思想素质,这有赖于边疆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与此同时,南京、北京、康定等地蒙藏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蒙藏班的开办、汉藏教理院的创设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藏区教育问题的研究。不过,对于解放后,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藏区教育研究方面?我们了解较多,比较清楚。而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藏区教育研究方面的成就我们所知甚少。本拟就这一时期的藏区教育研究论述作一基本介绍,以供学界同行参考和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