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本益  刘俊新 《科学通报》2005,50(24):2734-2738
通过批量试验研究了无任何接种物下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能性和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污泥经碱处理后, 在无任何接种物和外加营养物的情况, 能够实现稳定产氢. 污泥的起始pH值是影响碱处理发酵产氢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污泥的起始pH值为11.0时, 碱处理污泥的氢产率最大, 达14.4 mL/g (VS). 碱处理污泥在碱性起始pH值下的氢产率高于其在酸性和中性起始pH下的氢产率. 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的最佳产氢pH值为9.5. 高于8.5的pH值可以防止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出现氢消耗. 在碱处理污泥的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很小. 碱处理污泥在不同起始pH值下氢产率的变化与其起始SCOD变化相似. 乙酸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 污泥的起始pH值会影响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量和组成.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拓展,近红外光谱的数据类型逐渐从传统数据变成近红外光谱大数据.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奇异样本筛选、多元校正和模型转移等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对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包括近红外光谱在工业品在线检测、不同批次产品鉴别中的应用以及近红外光谱物联网系统等也进行了综述.此外,对于近红外光谱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及近红外光谱大数据云平台的基本功能、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红外稳态光谱评估恒河猴皮瓣的血氧供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整形外科手术术后监测中一种潜在的非常理想的无创伤监测技术,从恒河猴前臂制取6例皮瓣,利用近红外稳态光谱监测在血管阻断和恒河猴吸入纯氧两种情况下皮瓣内血氧供应的应用情况,监测仪探头采用光纤传导光束,从而实现了反射方式下皮层内血氧的监测,在血管阻断实验中,不同阻断情况下监测到的皮瓣内血氧变化都很明显,而且变化的规律各不相同,这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于血流阻塞的监测和阻塞类型的判别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可以比较好地监测静脉用近红外光谱法对于血流阻塞的监测和阻塞类型的判别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可以比较好地监测静脉回流阻塞的情况,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恒河猴由于吸纯氧引起的皮瓣内血氧浓度动态变化的监测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吸纯氧等无创伤刺激引起的皮瓣内血氧浓度的动态变化,具有被用来评估组织活性的潜力,这种评估方式可以避免长时间监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减少给病人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4.
结合超快速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C-PC六聚体内能量传递过程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探测波长下荧光衰减曲线的拟合,对六聚体内能量传递途径和相关传递参数进行了指认,从实验上证实C-藻蓝蛋白六聚体能量传递具有4个时间常数,分别为6,22,280,1470 ps,并对各时间组分进行了指认和讨论.结果反映了部分C-PC中不同发色团之间的能量传递动力学性质,为了解藻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同时对于理解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热、酸、碱和硝酸盐等方法处理海洋潮间带污泥, 富集厌氧发酵产氢菌群; 以蔗糖为底物配制海水培养基, 进行暗发酵产氢研究. 通过对产氢菌群的产氢量、pH变化、产气延迟期和产氢速率变化的分析, 发现热、酸、碱和硝酸盐等方法处理菌组的产氢量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5), 其中热处理污泥的产氢量最高, 是未处理污泥的14.6倍. 由此进一步研究起始pH对富集的产氢菌群的产氢影响; 发现当起始pH为8时产氢菌群的产氢率最高, 达79 mL/g蔗糖. 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不断下降, 表明所富集的海洋产氢菌属于产酸菌, 且当H+浓度下降100倍时会反馈抑制其产氢.  相似文献   

6.
完全未知混合物的计算机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完全未知的多成份混合物中,欲使其各纯化学成份间相互分离,并对各纯化学成份进行鉴定是化学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以下讨论即是结合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利用计算机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沉长繁杂的化学分离过程。这种利用计算机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可适用于中草药成份、人工合成物、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应用。1.数学模型根据比尔定律和光谱的加和性,任一波长处混合物的光谱都是该处所有各纯成份光谱的线性组合,即有如下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前景和基本评价参数,以及近红外电致变色材料的基本要求和研究现状.结合本课题组的近期工作进展,着重介绍了环金属双钌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电化学以及光谱性质,并讨论了这些配合物在混合价态的金属-金属电子相互作用情况.Ru?C金属键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金属的氧化还原电位,并显著增强了金属-金属电子相互作用.当配合物处于混合价状态时,在近红外区域显示强价间电荷转移吸收,并且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消光系数可以通过桥联配体和端基配体进行调节.通过电化学还原或氧化聚合,在电极表面得到这些配合物的高聚物薄膜.这些薄膜显示多态近红外电致变色现象,并具有操作电压低、响应时间较短、对比率良好、记忆时间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热解吸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在实际检测中应用良好.文章详细叙述了热解吸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对室内空气中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品的分析过程,并对测试条件、准确度、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钟雷鸣 《科学通报》1993,38(1):68-68
自从1962年,美国Norris等人发表第一篇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文章以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NIRDRS)用作农作物品质分析因其简便、快速、无化学污染等优点而受到重视。已有的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如多元线性回归(MLR)、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PLS)、卡尔曼滤波(KF)等,都是假定样品吸光度A与浓度C呈线性关系,但实际上由于仪器的或物理、化学的原因,A与C只是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文献[2]从理论上推导了近红外漫  相似文献   

10.
杨顶田  潘德炉 《科学通报》2006,51(B11):125-128
通过测定高光谱离水辐射率和光吸收,对水体中藻蓝蛋白的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离水辐射率的高光谱曲线中,藻蓝蛋白在620nm的吸收峰表现明显.采用分析算法建立了藻蓝蛋白的生物光学模式,并运用误差分析方法对建立的藻蓝蛋白生物光学模式进行了校正,经过光谱校正获得的藻蓝蛋白与实际测得的藻蓝蛋白浓度的相关性(R=0.755)较光谱波段比(709nm/620nm)获得的藻蓝蛋白浓度的相关性(R=0.729)要好,证明校正算法可以提高藻蓝蛋白浓度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1.
胡萝卜lea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眉  陈凡  黄美娟  吴乃虎 《科学通报》1999,44(18):1959-1962
在MS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蔗糖 ,可使胡萝卜体细胞胚的发育静止于子叶胚阶段 ,而当蔗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 ,静止的体细胞胚便转入胚后发育 .采用RT_PCR的方法 ,从调控状态的胡萝卜体细胞胚中获得lea基因Dc3家族一个新成员的cDNA片段 .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 ,该基因在调控状态的胡萝卜体细胞胚中具有强表达活性 ;在解调控 1 2h的胡萝卜体细胞胚中 ,表达活性明显降低 ;解调控 2 4h之后 ,其表达活性则基本消失 .由此及相关结果推测 ,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 ,可以使悬浮培养的胡萝卜体细胞胚胎重现类似于天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发育过程 .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了非共沸混合物R50/R170在管内径为4 mm的水平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压力范围为1.5~2.5 MPa,质量流率范围为99~255 kg m~(-2)s~(-1),干度范围为0~0.9,R50/R170混合物的初始浓度组分比(摩尔分数)分别为0.27:0.73,0.54:0.46和0.7:0.3.分析了质量流率、饱和压力、干度和浓度组分对摩擦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组分对摩擦压降的影响主要是由气相密度差异造成的.将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与20个经典两相流摩擦压降关联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Friedel的关联式对本实验数据预测最好,其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19.26%,且有87.45%的数据点在±30%的平均相对偏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通过液相超声辅助组装的方式将铋纳米球(Bi-NPs)均匀负载于层状氢氧化镁铝(MgAl-LDH)纳米片上,成功合成Bi@MgAl-LDH复合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光照射下,可通过Bi单质等离子体效应连续高效氧化空气中ppb(十亿体积气体中所含污染物体积)浓度量级的NO(去除效率可稳定在56%).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手段对催化剂物相、形貌、化学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SR)氧化自由基捕获实验并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光催化氧化NO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发现,虽然MgAl-LDH作为载体没有与Bi球形成异质结结构,但其表面富含丰富的氢氧根离子,能与Bi球上光激发产生的空穴快速结合,形成·OH自由基;而光生空穴的快速消耗又能降低其与光生电子的复合,增强光电分离,促进超氧自由基形成,通过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增强了Bi球对NO的光催化氧化效果.更重要的是,LDH具有独特的水分子记忆效应,在光催化过程中被消耗的氢氧根离子可通过吸附空气中水分而不断补充,促使催化活性的稳定高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Bi单质基等离子体直接光催化降解气相污染物性能强化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对光催化反应机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化学品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对化学品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预防和控制其污染的前提.发展计算(预测)毒理学方法,可以高效地评价和预测化学物质的环境暴露、危害性和风险性.本研究采用分子模拟与光谱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熔点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与抑癌基因p53启动子区域片段(p53-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分子模拟的结果显示,BDE-47以部分嵌插和沟槽结合的形式与p53-DNA相互作用.光谱实验验证了分子模拟的结果:BDE-47与p53-DNA发生增色效应,同时BDE-47的加入使EB-p53-DNA体系发生静态荧光猝灭,说明BDE-47竞争性地嵌插入p53-DNA的碱基对中,同时伴有沟槽结合,结合常数Kb为7.24×103 L/mol.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BDE-47与p53-DNA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化学品的风险筛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孔云  党超  张雷  李爱民 《科学通报》2020,65(26):2903-2913
混菌发酵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和代谢路径有效调控是制取中链脂肪酸的关键.本研究以厌氧发酵重要参数pH为调控因子,考察pH对秸秆初次和二次厌氧发酵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规律,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解析pH调控与产酸性能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pH调控对秸秆初次发酵产酸性能有显著影响,酸性和中性条件有利于链延长反应,产物以丁酸和己酸为主(80%以上).然而,碱性条件严重抑制链延长反应,产物以乙酸(93.2%)和丙酸(5.5%)为主,无己酸生成.二次发酵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pH 5.6)二次发酵链延长无法进行,而pH从5.6调至7.0后,己酸浓度从1.88 g/L快速升高到11.8 g/L.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链延长直接相关的菌属,如Clostridium Ⅳ, Clostridium Ⅺ, Clostridium ⅪVa, Clostridium ⅪVb, Clostridium XⅧ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等,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丰度显著高于碱性条件.另外,二次发酵中pH调节并未显著改变链延长相关菌群的丰度,表明链延长微生物活性恢复是产己酸的诱因.本研究发现可为混菌发酵体系内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定向调控生产中链脂肪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BaFBr:Eu~(2+)中的新型色心及其光激励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芎嗪为中草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关于它与生命金属离子的作用至今未见报道.作者首次合成了川芎嗪的cu(Ⅱ)配合物并通过组分分析、红外光谱测定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谱的测定确证了此配合物的配位微环境,进而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 我们在无水条件下将10~(-1)mol.L~(-1)的川芎嗪与相同浓度的CuCl_2的无水乙醇溶  相似文献   

17.
气相色谱仪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由载气带入,通过对欲检测混合物中组分有不同保留性能的色谱柱,使各组分分离,依次导入检测器,以得到各组分的检测信号.文章主要对气相色谱仪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及处理措施进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气污染物暴露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化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已被大量流行病学和基于动物、细胞的毒理学所确认.促炎症效应是污染物尤其是颗粒物影响健康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颗粒物通过何种过程引起炎症效应,哪些组分是促炎症效应的关键因子,依然不清楚.多环芳烃、重金属等化学组分对颗粒物促炎症效应的贡献已有大量报道.细菌、真菌、病毒、花粉等微生物及其碎片构成的生物气溶胶,基于其配体特征,在激活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方面有独有的"优势".但由于对生物气溶胶进行在线监测分析有较大困难,导致缺乏对其种类、浓度等特征的全面了解,从而限制了对颗粒物中生物组分促炎症效应的认识.本文简单总结了大气颗粒物的促炎症效应,从炎症效应机制、不同组分的炎症效应及生物化学组分协同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开展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的几点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9.
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一直是毒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浓度加和模型(CA)和独立作用模型(IA)是目前应用最多的2个加和参考模型.但是,由于作用模式的相似性或相异性难以确定,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为了探索分子水平上的结合模式与加和模型的关系,本研究以4种1-烷基-3-甲基咪唑氯离子液体([Cnmim]Cl,n=2,6,8,12)和萤火虫荧光素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离子液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C2mim]Cl和[C6mim]Cl与荧光素酶具有相似的结合模式(BP1和BP2),[C8mim]Cl和[C12mim]Cl具有相同的结合模式(BP3).通过荧光素酶微板毒性分析法测定4个离子液体及两两组合构成的6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共18条混合物射线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CA和IA模型评估混合物毒性.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8mim]Cl和[C2mim]Cl-[C12mim]Cl混合物体系,其毒性可用IA预测;具有相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6mim]Cl和[C8mim]Cl-[C12mim]Cl体系,其毒性可用CA预测;而[C6mim]Cl-[C8mim]Cl和[C6mim]Cl-[C12mim]Cl体系,其部分混合物毒性可用CA描述,因其组分的结合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20.
用同位素稀释法-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废水和污泥中的多溴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溴代二苯并呋喃(简称溴代二噁英, PBDD/Fs)的浓度, 并对其进行了质量平衡计算. 结果表明, 原水、出水、外排泥中8种2,3,7,8-PBDD/Fs的总量分别为1.94 pg/L, 0.28 pg/L和2.24 pg/g dw, 对应的毒性当量浓度分别为0.77 pg I-TEQ/L, 0.14 pg I-TEQ/L和0.46 pg I-TEQ/g dw. 采用两级高效厌氧生物流化床和内循环好氧生物三相流化床组成的A/O1/H/O2工艺能较好地去除2,3,7,8-PBDD/Fs, 各组分的去除率介于75%~100%. 去除的主要途径是吸附、沉淀到污泥中和除油池去除, 2,3,7,8-PBDD/Fs总量的去除率分别是59%和39%. 首次发现焦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物系统生成了一些2,3,7,8-PBDD/F单体, 其主要组分为1,2,3,4,7,8/1,2,3,6,7,8-HxBD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