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处理絮凝过程动力学的分形成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絮凝体微观形态结构、混凝机理及动力学过程,分析了传统絮凝模型的假设与试验结果相矛盾的问题,阐述了絮凝体分形生长模型、絮凝动力学模型和分形絮凝体破碎模型等典型絮凝分形模型的特点与应用条件.絮凝体分形生长模型是研究形成结构致密絮凝体途径的基础;絮凝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使颗粒碰撞频率函数更适于数值模拟;絮凝体破碎模型对混凝工艺运行条件控制,以及絮凝剂优选和絮凝设备优化等有实际指导意义.絮凝模型拓展研究应以定量描述絮凝体的形态和结构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分离一株具有强絮凝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F2,絮凝率达84%,构建了絮凝基因组文库.筛选文库获得一株表达絮凝活性的大肠杆菌阳性克隆子FC2,序列分析得出该克隆序列为新的絮凝基因.红外光谱分析证明FC2的絮凝有效成分与F2一致,说明FC2絮凝性状遗传于原絮凝菌F2.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克隆菌确定为FLO1型絮凝菌.并研究了该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FLO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对Ca2+浓度、pH值、温度和放置时间只有一定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絮凝科学与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絮凝剂,深入研究絮凝作用基础理论及其自动控制方法,现已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笔者综述和探讨了絮凝理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絮凝作用机理、絮凝动力学、絮凝形态学、以及絮凝版控制技术。最后在絮凝剂产品的开发及其物质的结构与形态的研究,絮凝作用机理及絮凝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酵母絮凝是由絮凝基因编码的絮凝蛋白与邻近细胞的胞壁甘露糖结合形成的多细胞聚集现象.利用31篇文献综述了酵母絮凝的遗传因子和遗传工程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无机离子、营养成分、pH、温度、酒精浓度和菌龄等因素对细胞絮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絮凝工艺的动力学控制指标和絮凝体形态学研究的不足,基于分形理论,应用分形维数描述絮凝体的形成和成长,进行了絮凝动力学指标的研究.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推求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的表达式,得出絮凝体的密度和强度是分形维数的函数,同时絮凝体的强度与水体的能耗成反比.通过量纲分析方法,得出絮凝体分形维数是能耗GT与剪切强度Fr的函数,进而确立絮凝动力学控制指标为G、GT和Fr,以期为工艺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合理的指导.通过形态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研究表明,高效的絮凝过程需要控制一定的G、GT和Fr的递减梯度,并保证絮凝体达到一定的分形维数Df.  相似文献   

6.
冯颖  张庆瑾  张天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651-12656
为了优化折板絮凝器结构以及提升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在普通异波折板絮凝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利用FLUENT对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的内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流场内的涡旋分布,并以壳聚糖为絮凝剂,采用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进行絮凝处理,以澄清层高度、沉降速度、吸光度以及絮体分形维数为指标,考察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在不同进口流速下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产生的涡旋主要分布在扰流圆柱后方以及折板两侧,当进口流速为0.041 m.s-1时,异波扰流折板絮凝器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效果最好,絮体密实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重点阐述了电絮凝技术机理,分析了电絮凝技术对水中有机物、油类、磷、氨氮、腐殖酸等物质的去除机理,在给水处理领域,电絮凝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毛勇 《科技资讯》2011,(20):113-113,115
总结多年来应用微絮凝净水技术的经验,从微絮凝净水器的原理出发,提出几项关于微絮凝净水工艺设计与运行优化建议:原水浊度不超过60NTU、尽量靠近微絮凝净水器设置混合器混合药剂、手动控制药剂投加量、反洗方式采用先气洗后水洗、控制模式以"远程手动"模式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微絮凝净水器,提出了过流速度设计参考值。提出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利用微絮凝净水技术如何去除溶解性污染物、如何改进微絮凝净水器。  相似文献   

9.
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的性能及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并通过色谱-质谱对原污水、混凝沉降后水、氧化偶合絮凝处理后水中的可分析有机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了氧化偶合絮凝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机理.结果表明,一般化学混凝沉降只是通过絮凝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有机污染物总量和种类均降低很少;氧化偶合絮凝法通过催化氧化协同絮凝吸附,不仅使污水中有机物的总量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有机物种类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国内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水的絮凝现象,特别是絮凝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出发,评述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有机高分子絮凝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快速波纹斜槽板沉降器,从理论上分析了波纹斜槽板中旋流的形成机制,推导出了斜槽区旋流絮凝反应速度的表达式,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悬浮液流经波纹斜槽的絮凝规律,经数据回归得到了相应的絮凝反应方程.文中还讨论了流体流速对悬浮颗粒在波纹槽中的絮凝度的影响以及旋流絮凝作用对絮凝体压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小于30mm/s时,絮凝速度常数k平均达0.002 24.  相似文献   

12.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絮凝剂产生菌,并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絮凝性能研究。经絮凝实验筛选得到4株絮凝活性较高且稳定的菌株,分别命名为M1、M2、M3、N5。对其中1株进行絮凝活性及絮凝条件的研究,其絮凝活性物质主要为菌体分泌物,该菌可产生高絮凝活性的最佳絮凝条件:对于浓度为1~9g/L的高岭土,最佳助凝剂为1%的CaC l2,投入量为40 mg/L,pH值为9,絮凝率可达98%,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草分枝杆菌对赤铁矿、石英絮凝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重力沉降法对草分枝杆菌絮凝赤铁矿、石英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草分枝杆菌对赤铁矿的絮凝能力明显强于它对石英的絮凝能力,造成它们絮凝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形成聚团结构的大小及其紧密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细粒级煤泥的特征,选择性絮凝过程中常用的分散方法以及分散过程的影响因素,同时介绍了絮凝剂的分类、影响因素及絮凝作用机理;介绍了国内外煤泥选择性絮凝研究现状;探讨了选择性絮凝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XDLVO理论的黏性泥沙絮凝模拟格子玻耳兹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XDLVO理论(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theory)描述颗粒间作用力,建立了黏性泥沙絮凝的格子玻耳兹曼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由不等速沉降引起的黏性泥沙絮凝,分析不同黏土矿物泥沙颗粒对泥沙絮凝的影响,并探讨泥沙絮凝机理.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黏土矿物的絮凝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伊利土最容易絮凝,其次是高岭土,蒙脱土絮凝能力最差,该絮凝沉降规律与前人的实验观测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提升猪场污水处理效果,从污水处理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对污水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菌,并对絮凝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絮凝菌最优产絮时间为2 d,最优培养温度为35℃,菌液接种量为3%,絮凝菌在80℃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热稳定性.紫外、红外光谱结构表征实验证明,絮凝菌主要由酸性多糖组成.扫描电镜及革兰氏阳性实验结果显示,絮凝菌呈杆状.结合生化特征及分类学鉴定,判定絮凝菌CX15为Bacillus sp.CX15.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在应用自由紊流的絮凝池内,大小不同的颗粒均可处于良好絮凝状态。生产实践证实了这一见解。应用自由紊流的池型,例如网格式絮凝池,具有絮凝效率高、能量消耗少、占地省的特点。根据理论分析,认为设计合理的这类絮凝池,停留时间可以缩短到3~4分钟,但絮凝效果仍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用PDMDAAC处理煤泥水,试验了其絮凝除浊效果,对影响其絮凝的因素:混合条件、分子量、煤泥水固相及液相特性等进行了系统讨论,并初步探讨了PDMDAAC絮凝除浊机理,最后用不同种类絮凝剂进行了煤泥水絮凝除浊效果对比.实验证明,PDMDAAC用做水处理絮凝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水处理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水处理絮凝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Smoluchowski模型、层流模型、各向同性紊流模型、颗粒直线与曲线模型和絮凝体破碎模型等絮凝动力学模型及其特点、适用条件与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随着分形理论在絮凝过程中研究与应用的深入,絮凝动力学模型将在研究絮凝体密度测定和水流紊动强度影响、絮凝体成长与破碎过程关系、絮凝体形成和密实结构的工艺条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絮凝微生物F2的质粒转化与质粒消除,对絮凝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分析了絮凝微生物的絮凝成分.利用高温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将F2质粒消除后仍具有絮凝特性,且质粒转化到无絮凝特性的大肠杆菌DH5α中,随着质粒的获得,这些转化子仍然无絮凝能力产生.说明F2的絮凝功能与质粒无关,初步证明絮凝基因不在质粒上,而在染色体DNA上.代谢成分受染色体DNA控制,与其相关的代谢途径为初级代谢.初级代谢循环为糖酵解代谢途径,产物为多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