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AHP-CV组合赋权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高效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配置、解决人地矛盾,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区,构建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层次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CV)确定评价因子主客观权重,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内江市低丘缓坡土地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其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比例的30.92%,42.40%,22.66%和4.02%.结果表明,全市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处于偏上水平,具有较高发展潜力,适宜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郧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等要素,构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全县的低丘缓坡土地分为4个等级:一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二类用地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三类用地为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的比例为9.48%,42.97%,35.39%和12.17%.全县适宜进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梅家铺镇、茶店镇及刘洞镇、五峰乡.  相似文献   

3.
以铜仁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利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其开发成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按其宜农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比较高,中度、勉强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分别占到了宜农地总量的26.98%、43.19%。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4.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低丘缓坡开发宜建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丰县为例,利用无人机影像,借助相关影像处理软件,构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项目区正射影像现状图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坡向等数据,同时收集其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相关影响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区宜建性评价模型,进行项目区宜建性评价,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项目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加强耕地保护的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已成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GIS技术开展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期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6.
游珍  杨艳昭 《科技资讯》2011,(19):63-66,68
气候适宜性评价已成为人居环境和旅游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栅格为评价单元,以Visual Studio.NET 2005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开发了基于ArcEngine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软件,将繁琐复杂的GIS空间分析过程封装起来,用简洁友好的输入输出界面,帮助研究者计算出研究区的温湿指数(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THI)、气候舒适期,从而得到研究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结果。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输入温度和湿度的栅格数据,该软件即能快捷地得到西北地区气候适宜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ANN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提出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根据构建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济南市为例,基于GIS平台,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6类,模拟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滨海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18个滨海县区为评价单元,综合应用主观赋值法和分异指数ID计算公式,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滨海旅游资源适宜性实证分析,研究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异规律.结论:(1)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差异明显,大连市的适宜性最高,大洼县最低,其中最高区是最低区的1.7倍;(2)在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4个等级中,大连市区、金州区、旅顺区和丹东为资源极适宜区,庄河、盘锦、凌海和大洼县的资源适宜性较差;(3)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ID=0.7,说明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一,目前以浅层地温能为专题的管理系统尚不多见.采用GIS控件ArcGIS Engine嵌入Visual Basic.NET的方法为技术平台开发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该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有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等一般功能,此外,在空间分析模块中加入了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过程,最后在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进行了适宜性区划,得出了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图.因此,该系统能够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提供决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发展已久,但滨海养生旅游却刚刚破题.因此,未来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应当从养眼向养生转型跨越.本文在分析滨海养生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可达性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了环渤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7个沿海城市为评价单元,运用主观赋值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环渤海沿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分析,以期为环渤海地区滨海养生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意见,并因地制宜地指出各地区不同的开发模式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规划布局的基础,为城镇用地提供参考和依据.评价过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设定最为关键,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根本差别.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地形和地质条件.我国近年大量开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呈现以下特点:评价尺度以县市为主,并呈变小趋势;研究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地,更加注重生态;新的评价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视角不断出现,多因素综合叠加模型得到最广泛应用;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GIS广泛用于评价中,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国土空间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传统串行叠加分析计算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性能已达极限,需研究并行化方法,以利用更多的计算资源提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在分析基于多空间对象叠加综合评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空间数据预处理方法、空间数据划分方法及并行空间索引,提出并实现了以并行叠加分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西南四省的国土空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实验表明:本文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性能提升了至少30倍,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解决了传统架构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计算效率低或无法胜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地城市核心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区位价值、建设现状等条件,利用三维精细化评价基本单元体划分城市地下空间,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建立敏感因子–模糊–变权复合模型作为评价计算方法,实现了山地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三维评价,可为地下空间开发三维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获得其0~15...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城市中,居住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对居住片区的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深圳市典型片区实地调研及分析,选取主要影响因子构建居住适宜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问卷调查采集居民的反馈数据,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进行典型片区的居住适宜性评价.典型片区居住适宜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分析典型片区居住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也为居民居住选择、居住条件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综合评价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在调查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局部小尺度区域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以此模型评价闽江口地区在0~-10 m深度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在闽江口地区总面积1 587 km2中,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面积约为566 km2.  相似文献   

18.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建立基于数据分析和功能分解相结合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模式,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充分利用已有开发平台,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完成可视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改造决策支持空间信息系统, 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19.
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地,是缓解人地矛盾、应对耕地保护压力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适时适地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为例,总结了该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了对应的改善措施,希望对坡改梯工程建设能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物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历史文物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功能拓展、建筑用地短缺等问题,通过对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特性、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空间区位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针对各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特征,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范围,明确地下空间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宜开发区和鼓励开发区等4种开发保护类型。以历史文物及相关街区内某一区域的各项指标为例,确定了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