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S—3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3毒素是由作者分离鉴定的一株梭关芽孢杆菌产生的神经性毒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作者对AS-3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作了初步研究,测得其蛋白质分子由两个亚基组成,分子量为148000Da,等电点为5.96,最大吸收波长288.5nm,含17种氨基酸,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多数,β-折迭和无规则卷曲较少。  相似文献   

2.
山光杜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光杜鹃中分离得到4个二萜成分和一个酚甙,根据光谱法和文献比较分别鉴定为:木藜毒素,-Ⅰ(Ⅰ),木藜芦毒素-Ⅳ(Ⅱ),5,6-异丙叉基木藜芦毒素-Ⅰ(Ⅲ),5,6-异丙叉基本藜芦毒素-Ⅳ(Ⅳ),自桦甙(Ⅴ),其中Ⅲ和Ⅳ为次生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蝎α—毒素的分子进化:加速突变与功能趋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顺义  李文鑫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271-276,T001
蝎α-毒素为一类空间结构高度相似而药理学功能趋异的蛋白质家族。cDNA序列分析表明蝎α-毒素5′非翻译区和信号肽编码区序列的保守性显著高于成熟毒素编码区,3′非翻译区在药理学组内高度保守。而且,成熟毒素编码区密码子第1,2和3位核苷酸突变率相似。非翻译区内每个位点的核苷酸替代数(K)小于成熟毒素编码区内每个同义位点的核苷酸替代数(Ks),而且成熟毒素编码区内每个非同义位的核苷酸替代数(Ka)接近或大于Ks值。上述数据表明,蝎α-毒素成熟肽编码区内的突变为加速进化方式。这一结论进化树结果的支持。此外,研究还表明稳定3D结构的15个保守性残基靠近分子内部,这可能作为蝎α-毒素结构性限制因素在进化过程中维持CSαβ结构的恒定;4个热点突变区分布于分子表面的潜在功能区,表明正性Darwin选择驱动了蝎α-毒素的加速进化。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蝎α-毒素保守性3D结构与趋异的药理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温度,pH,蒸馏水,酶等环境因素对As-3毒素活性的影响,为As-3毒素的进一步研究及高效应用可提供有意义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Huwentoxin-I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多肽类毒素,它能阻断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接头传递。该毒素分子内含33个氨基酸残基,有三对二硫键。本文报道用圆二色性光谱分析法对该毒素二级结构的测定和分析,并用Creenfield等介绍了方法计算其二级结构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此多肽分子中,α螺旋约占22-28%,β折叠约占22-35%,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约占41-49%。实验还表明,此毒素砂同pH条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污染环境中毒素压力影响下的单种群Smith模型,得到了种群-毒素动力系统是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结果;证明了当环境中毒素周期性扰动时,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7.
用吸附法从球孢白僵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毒素,并将毒素作用于草地夜蛾体外培养细胞Sf-21细胞株,以研究球孢白僵菌毒素的昆虫致病机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毒素作用下,培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均有很大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东亚马氏钳蝎部分纯化的神经毒素对GH3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钳蝎粗毒SephadexG-50柱层析分离后可得到几个组分。其中峰Ⅱ毒素对蜚蠊毒性较大,而峰Ⅲ毒素对小白鼠毒性较大,可以认为它们是部分纯化的昆虫类毒素和哺乳类毒素。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大陆产银环蛇毒纯化得到两个K-神经毒素:Ⅵ26及Ⅷ1b峰,其中Ⅵ2d峰的部分氨基酸顺序与K-银环蛇毒素结构均一。Ⅵ26及Ⅷ1b峰在浓度分别为150nmol/L及200nmol/L经30分钟可完全阻断小鸡睫状神经节的烟碱传递,表明这两个K-神经毒素均为高效神经元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以Affi-gel401亲和层析柱纯化的电鳐烟碱受体在严格的脂-蛋白比例下重构至人工微团上,以 ̄(86)Rb ̄+内流至荷有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囊泡来衡量离子通道功能.测定了α-银环蛇毒素及K-神经毒素对受体离子内流的抑制作用.毒素(μmol)与受体(μmol)比值为0.5时,α-银环蛇毒素100%阻断氨甲酰胆碱作用下的受体离子内流。10倍于此浓度的K-神经毒素对离子通道活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吸附法从珠孢白僵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毒素,并将毒素作用于草地夜蛾体外培养细胞,以研究球孢白僵菌的昆虫致病机理,同功酶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细胞中毒后,细胞内的乳酸胶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等同功酶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所减少。并发现其细胞代谢紊乱,当毒素质量浓度在0-500mg.L^-1时,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和蛋白的质量浓度随细胞中毒加深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赤潮藻毒素检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及含赤潮毒素生物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食品进而对海洋生物、人、畜等构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甚至造成人类中毒死亡。所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减少危害是十分必要的。赤潮藻毒素的检测常规方法--生物法和化学法;新的方法有神经受体结合检测技术、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检测毒素,其优点是经济、快速、高效、特异,常用竞争法免疫检测、“三明治”法检测等。  相似文献   

12.
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苗对鲫鱼的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BSK-10和TPS-30的HEC毒素苗分别免疫鲫鱼,以不同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攻毒,测定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BSK-10HEC毒素苗对同型菌株攻击保护率达90%-100%,对异型菌株攻击的保护无效,为0-20%;TPS-30HEC毒素苗对,同源菌株攻击的保护率达100%,对同型菌的保护率为75.5%-100%,对异型菌株的保护率为44.4%-100%,经统计检验,TPS-30毒素苗对10株攻毒株的保护除1株无效外,其余均效果极显著或显著,对血清型不同的菌株的免疫保护率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PSP)成分特征,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2,占毒素总  相似文献   

14.
链格孢菌粗毒素的提取方法和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三种极性不同的溶济对501菌株的菌丝和培养液进行萃取,获取粗毒素,结果表明,501菌株产生的毒素是分泌培养液中的,是胞外毒素,且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最好,回收率可达92.7%,萃取溶剂pH值对萃取结果没有影响。通过分析贮存时间、温度、pH对粗毒素稳定性的影响,表明贮存时间、温度、pH对毒素稳定性影响很小,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身处充满各式毒素的环境中,你身上是否安装“防毒软件”,以隔绝毒素进入体内,避免成为日后病源呢?排霉实战攻略从日常生活中总结抵抗来自食物、水、空气、情绪所产生毒素的方法.帮你做足体内环保。  相似文献   

16.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的部分属产生的具有肝毒性的环肽化合物,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作者根据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及理化性质、毒性机理、生物积累与迁移、对水生态系统各级食物链包括水细菌、真菌、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的毒性效应等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生毒素,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质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in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在冷冻条件或灭菌后于室温下可保存两个月以上而不失活。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为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微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苯,可被活性炭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毒素粗提液的pH值为60,渗透势为-122kPa,经试验确定毒素粗提液的毒性非溶液的酸度或渗透势所致,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病菌人工培养滤液中存在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相似文献   

18.
拟柱孢藻毒素是由尖头藻等水华蓝藻产生的一种生物碱类蓝藻毒素.毒理学研究表明该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对多种器官产生毒性效应,且以肝毒性较为明显.拟柱孢藻毒素的毒性虽不及微囊藻毒素,但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水溶性,能够在水体中积累到较高浓度,增大了饮用水健康风险,且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更为严重的中毒事件.随着尖头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拟柱孢藻毒素也引起了研究者和水体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拟柱孢藻毒素的生物合成是从甘氨酸、精氨酸和丙二酰CoA开始,由特定的多种酶依次催化完成的.这些酶的编码基因在基因组上形成簇状结构,不同种的产毒藻具有相似的毒素合成基因簇,主要差别在于基因序列的变异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对毒素合成基因及其功能的探究不但有助于建立可靠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预测水华发生过程中的毒素风险,还可以加深对蓝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与进化的认识,为利用和改造这些天然代谢途径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提供参考.通过对拟柱孢藻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进化特征的系统性总结,以期从分子水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拟柱孢藻毒素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炭疽毒素及其克隆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炭疽毒素研究的最新进展,炭疽毒素由3种蛋白组成:致死因子(L ethal factor,LF),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和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本文主要讲述了炭疽毒素的关键致病因子-致死因子(LF)的结构和功能,炭疽素受体(anthrax toxin receptor,ATR)的结构及其特征性功能基团,介绍了通过基因互补对ATR进行克隆的方法,并讨论了ATR和ATR的cDNA克隆在炭疽治疗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用吸附法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的代谢产物中提取毒素,并将毒素作用于草地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体外培养细胞,以研究球孢白僵菌的昆虫致病机理.同功酶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细胞中毒后,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等同功酶在种类和含量上都有所减少.并发现其细胞代谢紊乱,当毒素质量浓度在0~500mg·L(-1)时,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和蛋白的质量浓度均随细胞中毒加深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