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地槽学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概念则不断有所发展。近二十年来对它的认识,更有分歧。现总结地槽概念的演变,结合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有关地槽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供商榷。1.地槽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不是一个向斜状槽谷,而是由大陆向海洋的斜坡。2.大陆隆起部分,长期受到剥蚀,叫作地盾,大陆架上浅海或陆相盆地,有不太厚的稳定性沉积,称为地台。靠近大陆的海域,基底是大陆壳为冒地槽。离大陆较远部分,基底是大洋壳、有火山活动,为优地槽。3.虽然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地层沉积起一定的作用,但沉积基本上是由大陆向海洋方向逐渐推进的。4.大陆边缘海域常有岛屿和微型陆块。在其上或其边缘也可以生成地台或地槽型沉积。5.地槽沉积带常是靠近大陆部位先褶皱,以至俯冲或逆冲。新的地槽又在褶皱带的边缘海域生成,此即所谓地槽的向洋迁移。6.大陆内部拗陷或断陷带,可以形成大陆内部地槽,一般规模较小,只生成冒地槽,而不是优地糟。  相似文献   

2.
板块构造的概念彻底引起了地学革命。自一百年以前的这个星期,Alfred Wegener诞生之日开始出现的一连串学说的下一个将是什么呢? 板块构造的概念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六块或更多一些的大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聚合、分离或走向滑动。这个理论假定每一板块以一个刚性单元活动,仅仅可能在边缘发生变形。地球的一些最  相似文献   

3.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理论,其大致思想是:在地质历史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陆地,叫作联合古陆(也称"原始泛大陆"或"世界洲"),古陆周围是一片大海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漂移,进而形成现在的大陆、岛屿和海洋。  相似文献   

4.
记者:朱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板块构造理论的学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用这一新说探索中国石油地质问题,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朱:首先,要说明一下,我是搞石油地质的,主要从事生产工作,严格讲来,在流行的科技人员分类中应属工程技术人员,不是科学家,不是专门搞科学研究的,在板块理论方面只能算是业余涉猎者。在此,我想还是从石油地质角度,主要是从油气盆地的研究角度谈谈板块;也不算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提一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你看,行不?  相似文献   

5.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上的一次理论革命,它传入我国还是70年代的事,但这10多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已得到普遍承认,并应用于我国地质学研究,取得了十分注目的进展。《板块构造研究进展与趋向述评》一文就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状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还对它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我国的状况作了论述,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陈国达教授等首创的地洼说(地台活化说),使大地构造说别开生面,打破了非槽即台,非台即槽的传统观念。《略论板块构造与地台的活化》一文,系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来解释地洼说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余楚 《科学》2000,52(6):41-44
  相似文献   

8.
正最新研究可能揭示了板块构造孕育生命的秘密,也启发人类在宇宙中寻找生命。2012年3月26日,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经过2小时36分下潜,到达约11千米深的"挑战者海渊"。这让他成为第一个独自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人。卡梅隆原本打算在海沟底部停留6小时,最后实际只停留了3小时。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包括一种最大的单细胞生物在内的68个新物种,并带回了一些海沟底部的微生  相似文献   

9.
郑开鄂 《科学通报》1981,26(5):301-301
探索地壳运动规律的首要依据,应是构造形迹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其次才是构造应力场的分析及动力学的推断。板块学说,对岩石圈板块边界的某些运动规律的揭露是深刻的,但由于它忽视了洋脊、转换断层和海沟系等构造形迹的组合规律及它们的成生联系,才造成了它在全  相似文献   

10.
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它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来探讨祖国医学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外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动向。  相似文献   

11.
万博 《科学通报》2022,(32):3850-3860+3849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地球何时启动了板块构造.目前,学术界将俯冲作用作为识别板块构造存在的标志,将最古老俯冲证据或效应与板块构造启动等同起来.焦点在于,“最古老”的俯冲证据是否代表板块构造启动.局部地区“俯冲”证据不能等同于板块构造,全球联动的俯冲体系是板块构造的本质所在.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获得20~18亿年前板块运动和板块俯冲的证据链条后,将基于华北克拉通的关键发现置于全球背景下开展综合对比,提出地球在20亿年前才真正启动具有全球联动的板块俯冲系统.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使得超大陆得以形成.因此,超大陆是全球板块联动的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板块构造的启动.  相似文献   

12.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日祥  郑天愉 《科学通报》2009,54(14):1950-1961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寻其动力学作用, 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 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 分析研究了岩石圈厚度、壳-幔边界性质、上地幔结构和变形的构造特征和变化规律; 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流动模型. 我们认为: 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使东亚大陆下方地幔流动呈现快速和不稳定的特点. 这一独特的区域地幔流动体系促进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中熔流体含量的增加和岩石圈软化, 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不同地区分别以拆沉和热侵蚀为主的不同方式被破坏. 同时, 根据华北克拉通地壳记录的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证据, 揭示了地球在古元古代已经进入与现今相似的板块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板块构造是指位于对流地幔圈层之上的岩石圈的水平运动,主要由岩石圈在俯冲带的下沉作用所致。板块构造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复杂体系的自组系统(self organizing, far from equilibrium complex system, SOFFECS),其驱动力主要来自热边界层(岩石圈)的反向浮力(negative buoyancy),同时又受控于变形岩石圈与下覆粘性软流地幔的耗散作用(dissipation)。在太阳系内侧5个硅酸质行星中,板块构造仅发育于地球,这表明板块构造是硅酸质行星不太常见的一种热散逸方式。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构造活动和热散逸方式在地球上是从何时开始的。所有的硅酸质行星在形成初期可能都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岩浆海 (magma ocean) 阶段。行星固结后,静止盖层(stagnant lid)模式是行星冷却的共同途径,即行星表面形成了一个不易活动的固化盖层,此时内部的热量只能通过拆沉作用、热点火山作用和岩浆浅部侵位等方式进行逃逸。由于地球早期温度较高,通过减压熔融形成的岩石圈结构不同于现代岩石圈,即地球早期岩石圈由厚的洋壳和薄的岩石圈地幔构成。这种岩石圈要产生反向浮力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因此地球早期即便有板块构造存在,其规模也比较零星。只有当地球冷却到一定程度,扩张中脊下部减压熔融形成薄的洋壳且大洋岩石圈只需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道路,促进了许多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创立。板块构造学说即是随着古地磁、地震及海洋地质等学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地壳运动假说。它综合了大陆漂移、地幔对流和洋底扩张假说,并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由于板块构造学说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只是从板块构造与大陆漂移的联系上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地球具有16块左右的构造板块,它们构成地壳的外层,或直接构成地壳。这些板块以固定的速率移动,同人类指甲生长速度大致相同。华盛顿海军实验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彼德·沃格特(Peter Vogt)博士,他飞越海洋上空收集地球上火山作用、造山作用等现象的起因方面的数据,他  相似文献   

17.
1906年4月18日,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地震,震级8.3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撼动了美国西部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史名城旧金山天旋地摇,建筑坍毁,到处起火,全城2.8万幢房屋付之一炬,6万多人丧命,财产损失达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万天丰 《自然杂志》2005,27(5):263-268
岩石圈板块早期的动力学机制--传送带模式,难以解释板块运动的特征.本文在简述近20年来板块构造学说新成果和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并评述了地幔羽和陨击作用诱发板块运动的新假说.  相似文献   

19.
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死于1882年4月19日,已去世100年,可是他的名字仍然使原教旨主义者战栗,并使科学家们扩展其战线。什么是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常说他的生物学工作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目标:证实进化的这一事实,并提出自然选择是它的主要机制。他写道;”我的心目中有两个明确的目的:第一,证明物种并非各自独立创造,第二,自然选择是变化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天文学家,目前正在讨论着这样一个问题:生命是否发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由陨石带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