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地区现行的村镇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产品销售方式,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机制、农民的观念意识等严重制约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及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加速苏南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若干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无锡农村城市化是全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五十年来,无锡地区的农村城市化经历了曲折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到规范发展期,走出了一条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的成功之路,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无论是对农村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和农村城市化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隐性城市化——江阴农村城市化道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阴农村的实地考察,提出了隐性城市化的概念,认为农村城市化与居民点集中没有必然的联系,农村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灭城乡差别,在此基础上,进而对江阴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作了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我国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对我国发达地区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长春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20-21,59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产业和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农村城市化过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其关键是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的途径和模式很多,重要的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潍坊高新区立足维护农民利益,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了高新区城市化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乡村城市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形成过程及其功能特征,认为小城镇的发展将会对农业人口转移、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文化习俗、建筑风络等产生重要影响,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城市早期教育已经发展到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阶段时,西部农村早期教育还处于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父母早期教育观念的转变,农村居民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当前农村早期教育的供给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供需矛盾"倒逼"体制变革的压力已经形成,农村早期教育的供给迫切需要进行新的制度设计。通过发展多元化供给制度,制定服务基准以及完善监督机制等,更好地为农村儿童提供满意的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市化与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农村城市化能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杭州市要想提前实现农村城市化,就必须使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着重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的地域结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今后城市化过程中应汲取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影响到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道路的选择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入手 ,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农村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并为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动力机制的“五层次论”,即非产业的形成聚集,人居环境优越,农村工业化过程,比较利益驱动,以及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最后指出西部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厘清了城镇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间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模型,以及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模型.通过将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对2008—2013年我国整体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说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是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过程耦合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超大型城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其他城市目前更多地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磨合时期.  相似文献   

12.
崔敏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8):1019-1023
基于城市化动力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水库移民、产业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行政力量是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依此提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年平均增幅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的特点.研究表明云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有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其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降低了产值结构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有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政策,使过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适当降低,以及鼓励居民到城镇地域就业和居住有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从动力主体、动力媒介、动力作用、胁迫效应和制约条件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了风景区城市化现象的动力机制.认为该现象是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由政府、企业、居民和旅游者4个利益主体通过“旅游需求-旅游供给”这一动力媒介,推动经济力、社会力和技术力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不仅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效应,而且也要受制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城市化进程促使动力系统不同的演进进程,在相对落后的广西地区,自上而下城市化始终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的原动力或起始动力何在呢?根据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现状,我们提出一个南北钦防地区城市化动力系统的框架,把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分为主动力系统和从动力系统。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各个动力机制,从而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球化环境平台的长春市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全球化环境平台为基础,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WTO与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集团公司、信息化动力等方面,论述了长春市城市发展机制已从环境、体制、产业、空间等各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城市化经济、动力、社会等现状分析得出,工业化是长春市城市化经济支撑体系,多元化是动力支撑体系,小康化是社会支撑体系.以此为基础,指出了长春市应重点、集约型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载体系统的城市化进程,保障和促进长春市在现有经济基础条件下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化地域空间的非均衡发展;并提出了近域推进、点轴开发、联动重组等战略支掌方案.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并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在分析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建立新机制和强化管理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经济增长度、社会发展度、生态适宜度、文化辨识度、制度接受度为研究思路,运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时间权重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的城市发展主要以厦门市和福州市为主,泉州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中等水平状态,而其他城市则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表现为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发展为质量同步型,主要表现为以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为主的HH型及其他地级市的LL型.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域差距明显;在局域尺度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出两极-多级分化分布,区域间差距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和生态宜居等多个内生耦合机制。建立和维护这种耦合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实现模式包括城市商业游憩区模式(RBD)、城市中央活动区模式(CAZ)以及城郊总部基地模式(ABP)。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空间配置和企业办公区位思想的转变,促进总部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经过70余年的发展,城市拓展从“增量”发展模式转变为“存量”更新的模式,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城市综合开发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流,其中,城市更新正是最重要的开发类型之一,属于系统性工程。为更好的推动城市更新业务规范、有序发展,本研究从政府、市场及企业等多维度对城市更新的回报机制和产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不同性质城市更新项目的资金来源,厘清不同运作模式城市更新项目的回报机制,为城市更新业务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