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它伴随着三晋大地上数以万计的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年头,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间剪纸融入吉祥寓意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边远地区交通闭  相似文献   

2.
<正>在山西民间,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剪纸的形式自然、灵活地展现在纸上。剪刻成的镂空花样,贴在窗户、门笺、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借以装点生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山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本期传承文明,我们将跟随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传承人郭梅花一起感受这门古老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山西,山西剪纸看孝义。"孝义被誉为"剪纸之乡",是中华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孝义剪纸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门上、窗上贴满各种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喜气洋洋,琳琅满目。千百年来,孝义剪纸艺人遍布城乡各地,一代一代地将依附于民俗活动的剪纸艺术,薪火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剪纸是在"二战"后中日友好活动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深受中国剪纸的影响。日本剪纸有切纸和切绘之分,切纸即剪纸,注重剪纸艺术语言的运用。切绘即剪画,更多的则是借鉴绘画形式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5.
<正>在孝义,剪纸是每一个农村妇女信手拈来的技术,通过最简便、最原始的工具材料——剪刀和纸,代代相传,延续继承了中华"孝义"汉民族最本原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民间剪纸多通过"口传、耳闻、手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因而无法脱离群体的审美意识而独立存在,所以,中国多半剪纸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也秉承了集群体共同审美意识为一体的传统民俗剪纸符号化纹样和剪刻方式,但郭梅花在继承传统单色的剪纸基础上,以"黑、红"对比、拼连,"红、白、黑"重叠、套剪、粘贴为表现手段,独创红·白·黑的艺术方法,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语汇,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7.
小言 《科学之友》2010,(3):11-11
<正>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技法制成的工艺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15,(4):26-27
<正>郭梅花的剪纸作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其剪艺风格彰显了一定的市民化、世俗化和商品化倾向,体现了大众文化情趣在剪纸艺术中的审美关照。可以说,郭梅花剪纸是新时期游走在传统民俗和现代艺术中被"雅"化了的民间剪纸艺术。她的艺术表达与哲学思想也在其剪纸作品中自成一体,展示着生命的大美,大有"朗朗乾坤,不与万法为侣"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曹则贤 《自然杂志》2008,30(2):106-108
大自然中花样繁多的花叶序服从于一个统一的原理,即最小弹性能构型原理。利用无机材料的内核/壳层结构可获得三角铺排花样和多组菲波纳契螺旋花样。进一步地,绕植物茎杆的各种叶序也可以从条状平直空间的应力点阵花样构造出来。这些结果为叶序学的力学原理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花癫”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俗称。之所以被称为“花癫”,是因为这种病常发生在青春期这“如花似玉的”年华。 得了这种病,轻者主动性减退,情感反应减弱,思维内容贫乏或奇特,联想散漫。重时情感反应幼稚,哭笑无常,对镜痴笑或扮鬼脸,行为紊乱四处乱跑,甚至赤身裸体不知羞耻。病人对自己的病态缺乏认识,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 “花癫” 的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正常思维过程是一系列概念的联合过程,合乎逻辑,前后连贯。这种病的患者联想散漫,缺乏连贯性,思维支离破碎,语不成句,清醒时可出现“梦样体验”,有时会出现各种妄想。  相似文献   

11.
正新绛县剪纸艺术分布广泛,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传统装饰艺术。如今,在新绛县众多的剪纸艺人中,尤以年近八旬的剪纸艺术大师段吉庆和其女段朋喆为出类拔萃者。耳濡目染停不下的"手工"艺术造诣受先天禀赋左右,更离不开后天的熏陶与耳濡目染。段朋喆出生于新绛县一个剪纸技艺极为普及的村落——刘峪村,"小时候看奶奶用一种蜡光纸剪出许多云朵和花,做出许多五颜六色又小巧玲珑的云头鞋和各式各样的衣服祭神,感觉既神秘又好奇,于是我就学着帮奶奶剪纸。"段朋喆  相似文献   

12.
<正>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常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传承文化。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相似文献   

13.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普及的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各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文化特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再加上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聪颖的心灵,就可以翻飞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精彩世界。高密剪纸融南方剪纸之纤巧细丽、北方剪纸之粗犷刚毅,适应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民审美需求,成为...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你认为这些会发光的花要么是魔术技巧要么是假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们可都是真实的花。那么,荧光花是怎么来的呢?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制剂,将它喷洒到你喜欢的树叶或花上,然后将一个发光装置放置在附近,植物就会立即荧光闪闪,效果十分惊人。这种惊人的效果甚至能让普通植物来个大变身,从貌不惊人立马变得光彩夺目。而且,这种荧光花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15,(4):24-25
<正>"梅花剪"起源于中国剪纸之乡——孝义,这里素有"千年秦汉遗风,中华剪艺奇葩"之称,郭梅花将独特的红、黑东方代表色与传统吉祥元素相融合,以剪代笔,纯手工制作,创作出阴阳交错、视觉新颖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表现风格。黑红之交黑红之交,运用剪纸的对称美,黑红的对比、剪贴、套色,在一阴一阳中求变化,加强了视觉感和厚重感,丰富了剪纸单一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正>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泛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张红纸透着喜庆祥和,一双巧手如行云流水,在青光闪闪的刀剪下,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展现。在孝义,剪纸题材广泛,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有以寓意、谐音、象征意义的福、禄、寿、喜、如意、连年有余、岁寒三友、竹报平安、鹤鹿同春等吉祥图案,还有以时节为题材的十二生肖图案以及孝义的民间传说故事。孝义剪纸植根于生活之中,现代生活又赋予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如今每逢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或礼仪庆典,处处可见剪纸的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天的苔藓,好似一把钥匙,趁着人们还没注意,便悄悄把春的“大门”打开,顺手再把冷飕飕的冬季关在门外。走进大自然,绿意盎然的苔藓映入眼帘。只要我们稍加关注,便能观察到它的孢蒴,那就进入了一个“花”的世界,这正是诗人袁枚眼中的“苔花”世界。“苔花如米小”是诗人袁枚所观察到的苔花的结构,植物学上把它叫作“孢蒴”。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属于物候学的内容,在农作物、种子植物领域开展较多。而苔藓植物的“苔花”的生长时间几乎没有观察记录。我根据多年野外观察的情况,分享一批春天里“开花”的苔藓,为大家观赏“花”的世界增添一类新成员。  相似文献   

19.
正新绛县地处山西省南部,黄河三角洲古晋国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剪纸由来已久,可从古晋国婚俗谈起。在新绛南岭边沿与闻喜交界之地,民间长期流传有"鹿头花"剪纸,考古专家滕风谦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一书中认为,这正是我国远古时代祖先创建"物候历法"中"焉逢摄提格之岁"的史影。而传统剪纸"龙生虎养雕打扇"则是意指父母希望孩子有人庇护,不受欺负,健康快乐地成长,反映了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正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足以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新绛剪纸以母女、婆媳、母子、父女、邻里等口口相传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今。一把锋利的剪刀从春秋战国剪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内容涉及民俗、戏曲、神话故事、现实生活、时事政治等。从最初物候历法的标志到今天的艺术剪纸,趟过千年的历史长河,经过无数先辈的艺术锤炼,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但无论如何变迁,新绛剪纸原汁原味的技艺一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