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年9月到11月初,作者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格华箐对一群滇金丝猴的初秋生境选择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到的滇金丝猴活动位置设置5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量、死树情况、乔木胸径、地衣等级).对该群滇金丝猴初秋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初秋时节,滇金丝猴喜欢在20°-40°之间的坡度、郁闭度在40%-80%之间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700-3 300 m之间,对阔叶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较喜欢,喜欢乔木的平均胸径>20 cm和远离人群(>500 m)的生境.尽管地衣是其主要食物,但对地衣和乔木数量的要求不高,对离水源的远近和活动地点有无死树无要求.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8.37%,可以较好的反映初秋滇金丝猴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洞穴生境特征进行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4个10 m×10 m样方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华竹鼠春季洞穴生境特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穴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坡度20°~40°的斜坡,坡向以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海拔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为小于30株/样方,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样方,灌木距离为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因子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指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62.779%,影响春季洞穴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因子、地理性因子、水源因子和食物因子.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设置了82个20 m×20 m样方,初步分析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特征,对16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对黑熊的生境喜好程度分析发现:水源丰富、一定海拔、避风性适中、植物茂盛(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坡向向阳、郁闭度好(30 %~80 %)、坡度较大的山嵴和山坡位为其最适生境。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干扰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成为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对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随机设置112个20m×20m的样方,采用Vanderloeg和Scaiva选择指数对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竹鼠喜欢选择东南坡、中坡位、坡度适中(25-45°)、上层乔木郁闭度大于50%的常绿落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采食青川箭竹,对于基径较粗(大于10mm)、密度适中(20-40株/m2)、距水源较近且远离人为活动干扰的青川箭竹林更加青睐.  相似文献   

5.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3-4月和1999年1-2月,作者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斑羚(Naemorhedusgoral)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斑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干扰度、植被型、坡位、郁闭度、水源乔木距离、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度、灌木大小、坡度、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的分离主要表现为植被型、郁闭度、水源、坡位、坡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等生态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分析.野外设置了111个20 m×20 m样方和16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82个,对比样方29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聚类结果分析和分布频次分析表明:水源距离、海拔、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共8个生态因子对黑熊觅食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9年2—5月,对广西龙江河畔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flavimanus)的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测量了101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57个,未利用样方44个.频次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避风性、坡度、坡位、灌木距离、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对生境选择无影响(P>0.05),郁闭度、食物丰富度对生境选择有影响(P<0.05).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8.285%,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赤腹松鼠春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隐蔽性因子(郁闭度、避风性、坡度、坡位和灌木距离)、干扰因子(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因子(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和地理性因子(坡向).贡献率分别为26.31%、21.01%、13.44%、8.91%和8.61%.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绿孔雀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以云南省楚雄州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磨家湾绿孔雀(Pavo muticus)为对象,设置觅食地与对照样地各36个,夜宿地与对照样地各16个,每个样地均观测了相同的21个环境因子,对比分析了各种环境特征之间的差异,及其对绿孔雀栖息地选择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绿孔雀觅食地选择的要素,与对照样地相比,绿孔雀偏好选择沿山谷分布坡度较缓的向阳坡面,且常接近水源和小路的区域觅食,该区域乔木高大、郁闭度高、树种和藤本较多; 乔木盖度和胸径是影响绿孔雀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绿孔雀偏好选择乔木郁闭、高大的林型作为夜宿地。DCCA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的栖息地选择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多维相互作用关系,觅食地和夜宿地在环境特征上存在分化,在觅食地和夜宿地之间呈现垂直迁徙的日活动规律。绿孔雀在纬度-海拔方向上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集中,表现为聚集分布在隐蔽条件好且食物和水源丰富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4年11~12月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冬季栖息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麝冬季多栖息在郁闭度中等(25%~75%)、灌木盖度偏低(0~25%)的中高山(1 700~2 500 m)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这类环境中更喜欢在坡度大于40°、坡向为半阴半阳的山脊和坡面的中上部活动,活动基底多为偏石质或土质,并且距离人为干扰源远.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4月,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85个10m×10 m样方13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54个,未利用样方31个.运用频次分析和Mann-WhimeyU检验表明: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因子和海拔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存在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区68块(30 m×30 m)蒙古栎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统计蒙古栎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天然蒙古栎林更新树种37种,平均更新苗密度达到7 219株/hm2,其中蒙古栎数量占更新总量的近40%,山楂、花曲柳和春榆占更新总量的1/3;从更新类型上看,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77.8%.同时发现,林分平均胸径达16~20 cm、密度为400~800株/hm2(郁闭度为0.60~0.69)的林分更新数量最高;从不同地形条件更新数量上看,山坡中上部更新数量较高,坡向的影响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的表现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  相似文献   

14.
以朱溪流域为研究区,2007年SPOT遥感影像和1∶1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3S技术为平台,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生成高程、坡度和坡向三个地形因子,研究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70 m以下,且面积比例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70 m~370 m,其比例只有0.33%.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少量分布在270 m~470 m.2)耕地在坡度0°~7°所占面积比例最大.随着坡度增大,林地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草地面积比例仅在坡度0°~7°之间分布有0.65%.园地面积比例在7°~15°最大,其后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三者的面积比例均随坡度的增大而不断下降.3)耕地在平地上的面积比例最大,占70.46%.林地占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都最大,均占60%以上.园地在东坡、南坡和西坡的面积比例较大.草地在平地、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较为一致,在东坡、南坡均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广西防城港市万鹤山鹭林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样方调查结合实地逐株统计方法,调查广西防城港市万鹤山鹭林植物,结果表明,万鹤山鹭鸟几乎全部聚集在以许氏家族房屋为中心直径为800m^2左右的半圆范围内的次生林中,白鹭的营巢植物群落的乔木层主要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郁闭度0.6,下层以三叉苦(E.lepta(Spreng.)Merr.)占优势,灌木层盖度40%与草本层成团状分布;营巢树共有12种,马尾松和三叉苦均为10巢/株,其余10种平均单株营巢数为2-8株,夜鹭的营巢植物群落为典型的马尾松-桃金娘-五节瓦+铁芒萁群落,林分郁闭度0.7,营巢树仅为马尾松,鹭 取食的的任何部分,但在权桠建巢,常到树冠顶部了望和停留,挤压幼枝、损折干枝,破损树皮以及所排粪便覆盖和污损树叶等,影响鹭林植群的演替,但不改变演潜方向,而且鹭林植物群落及周围森林无明显病虫害发生,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近海水域及周围森林,宣传教育群众爱护鹭鸟。  相似文献   

16.
Determinants of woody cover in African savanna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avannas are globally important ecosystem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uman economies. In these biom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dominance of trees and grasses, woody cover is a chief determinant of ecosystem properties.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water, nutrients) and disturbance regimes (fire, herbivory) are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in regulating woody cover, but perceptions differ on which of these ar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savanna structure. Here we show, using data from 854 sites across Africa, that maximum woody cover in savannas receiving a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of less than approximately 650 mm is constrained by, and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MAP. These arid and semi-arid savannas may be considered 'stable' systems in which water constrains woody cover and permits grasses to coexist, while fire, herbivory and soil properties interact to reduce woody cover below the MAP-controlled upper bound. Above a MAP of approximately 650 mm, savannas are 'unstable' systems in which MAP is sufficient for woody canopy closure, and disturbances (fire, herbivory) are required for the coexistence of trees and grass.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African savannas and suggest that futur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may considerably affect their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相似文献   

17.
抚仙湖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S技术及结合野外植被样地调查,定量分析抚仙湖流域植被景观结构及各植被景观要素组分在不同海拔、坡向和坡度上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FRAGSTATS 3.3 软件,定量分析了抚仙湖流域10种植被景观类斑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包括:①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居民点和水体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1.74%、35.13%、1.84%和 31.30%;② 旱地集中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下;自然植被中,云南松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而华山松林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区域;③ 针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森林植被在阳坡、半阳坡地段分布较阴坡、半阴坡少,而半湿润常绿阔叶灌丛和灌草丛在阳坡、半阳坡地段分布较多;④ 自然植被集中分布的坡度区间主要在2°~2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