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目视觉立体匹配技术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立体匹配技术是双目立体视觉研讨的核心问题,在许多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在算法方面更是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对立体匹配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立体匹配技术的有关原理,然后对立体匹配中的区域立体匹配算法、全局立体匹配算法以及半全局立体匹配算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总结了各类立体匹配算法的特点。最后对立体匹配算法进行了展望,同时给出了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双目视觉技术是自然光条件下可使用的非接触测量方法,对于逆向工程、工业检测、三维重建、移动机器人导航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动态规划立体匹配中存在的条纹瑕疵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动态规划立体匹配方法,设计了新型矩形窗口计算匹配代价,构建基于遮挡约束的优化函数,在降维低分辨率图像上求取控制点抑制条纹瑕疵.选择Middlebury平台上的4个组的图像作为实验图像,将基于置信传递的立体匹配方法和基于图形切割的立体匹配方法作为比较方法,对本文方法的性能进行验证. 4个组的实验图像的立体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控制点修正的动态规划立体匹配方法,获得的视差图像连续稠密、坏像素比例低,明显优于两种比较方法.应用本文方法,对比基于图形切割的立体匹配方法(GC)和基于置信传递的立体匹配方法(BP)获得的视差图像,坏像素比例分别下降了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人体检测与定位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其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等诸多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和关键点特征相结合的双目视觉人体检测与定位方法,首先利用HOG与SVM相结合的检测框架实现人体的检测,然后利用MSER算法提取人体区域的MSER特征,最后利用局部不变算子ORB描述MSER区域的特征,进而实现立体匹配与人体的定位。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缩小特征检测的范围,而且能提高特征之间匹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图像生成的概率模型,通过检测人脸区域与该区域内人脸的特征,获得最佳的推理算法.该方法将图像分割成若干任意大小区域,包括人脸区域与背景区域,其目的是对相似度模型进行改进,以便判别人脸与背景区域的生成部分,然后利用GentleBoost算法定位出任意图像的人脸和人眼部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机械臂自动调节电脑屏幕位置以适应人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人们工作并缓解工作疲劳,准确地识别并获取人脸的位置及姿态成为关键所在。针对人脸追踪准确率低下的问题,提出首先使用ZED mini双目相机获取图像,用双边滤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Cam Shift算法融合TLD框架实现人脸追踪,最后对左右相机的图像进行校准对齐,再使用SGBM算法进行立体匹配,从而获取人脸的位置和姿态。试验结果验证,人脸识别准确率提高了6%,同时成功获取了人脸位置和姿态信息,实现了实时人脸追踪,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目标空间坐标计算及姿态估计方法、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标定和双目视觉系统校准技术,构建了三维场景中目标的空间坐标与图像中点像素坐标的对应方法.通过双目立体视觉系统采集目标图像,采用基于半全局立体匹配(SGBM)方法,实现了目标中心点三维坐标的计算,并通过背景差分的手段获得目标轮廓,获取目标在水平面的旋转角度,配合焦点所处的坐标位置标示,即可提取目标姿态信息.采用以上方法对电力仪表的姿态进行估计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可以完成电力仪表的空间坐标计算以及姿态估计,可实现对电力仪表的准确抓取,为机器人在电力系统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种基于多模板匹配的单人脸检测方法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人脸检测方法。实验表明经过改进的方法在准确性和速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长径比柔性线缆的运动轨迹测量.根据线缆的几何特征和运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心线匹配法的双目视觉运动检测方法,分析了该方法测量流程中的标定、匹配和重构误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测量系统的几何误差模型并推导了误差估算公式,同时设计了一种误差校核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误差估计值0.11mm与实测误差值0.09mm接近,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种双目主动立体视觉系统的目标定位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引入主动视觉空间的概念,即用系统本身运动自由度来表达摄像焦点到空间点的视线,其次,推导了把任意摄像机图像点换到主动视觉空间的算法,最后,采用三角形测量原理对图像特征点进行匹配和定位,因为系统中的各个摄像机独立注视目标,摄像机可以采用较小的视野,这为提高定位精度提供了可能性,采用数值仿真手段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电力塔倾斜检测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电力塔倾斜检测方法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塔倾斜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远程智能、准确且便捷的特点.通过张氏标定法进行双目摄像机的标定与校正,基于DeepLab V3+对电力塔图像区域进行分割并提出融合低阶特征的DeepLab V3+网络结构.由极线立体匹配算法得到电力塔侧棱视差,通过该侧棱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拟合侧棱空间直线方程,建立倾斜度计算模型估计电力塔倾斜度.最后和经纬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平均测量误差为0.020°,在技术标准的允许误差之内,实验说明该系统可以准确便捷地计算出电力塔倾斜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双目立体视觉图对区域匹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种三阶段的匹配预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和直方图均衡化技术相结合, 有效地去除了图像随机噪声和高斯噪声, 实现了立体图对间亮度差异的平衡, 并经过拉普拉斯锐化处理提高了图像对的对比度. 实验结果表明, 三阶段匹配预处理算法可有效提高立体图对间的匹配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对被测物体投射大小光斑图案来增加自由曲面的图像特征,给出了自动找寻图像中投影点及确定其形心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大小点分块编码方法来实现图像对中特征点的匹配,首先对大点进行自动识别和编码,然后实现区域内小点的自动编码。对石膏像面部的实验表明基于大小点的分块匹配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特征点的自动匹配。  相似文献   

13.
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监视器的双目立体视觉模型,然后重点分析了由视差引起的立体效果,以及直线段立体成像的立体效果.最后通过实验证实了论文的结论,并给出了一个虚拟植物可视化立体展现的实例.对于直线段立体成像的情形,定量分析和实验表明,当观察者保持双眼平行地远离或靠近屏幕时,看到的各点深度都相同的图像虽然会产生移动,但是不会感到有明显的形变.这为立体图像尺寸的测定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测量精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几何参数影响双目视觉的测量精度,且各几何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约束关系.通过分析双目视觉系统的几何参数及约束关系,讨论了两相机光轴和基线之间的夹角α1和α2、基线距B、投影角等几何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采用Matlab软件对不同的几何参数下的测量精度进行仿真,找出最佳的几何参数范围,从而提高了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测量精度.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进行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同名点的自动提取,对现有的特征点匹配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同名点的自动提取,获取了摄像机相对校准所必需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车载双目系统户外工作性能,提出了一种车载双目系统立体匹配算法。在代价计算阶段,提出了一种3bitCensus变换,该变换提高了对局部特征的描述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代价聚合阶段,提出了基于边缘截断的自适应窗口聚合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局部特征和边缘信息自适应的调节聚合窗口,提高了算法匹配精度;在视差计算阶段,利用跳跃式视差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实验证明:基于3bit-Census变换+基于边缘截断的自适应聚合+跳跃式视差计算的立体匹配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双目系统的鲁棒性、匹配精度及计算效率,适用于车载双目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距离和物体尺寸的非接触式测量,通过摄像机标定、图像的采集和预处理、立体校正、立体匹配、三维重建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物体点三维坐标的求解.采用图割法和块匹配2种算法分别进行立体匹配,建立了原图像与视差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物体与相机距离测量,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物体外观尺寸的测量.并对2种匹配算法的精度和速度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图割法测量结果更加精确,块匹配算法测量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
双目立体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得被测物体的三维立体尺寸,双目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是有效解决方案之一。经过精密标定的双且视觉系统,可根据两摄像机的视差,准确计算空间物体的三维形貌尺寸。双目视觉系统的标定技术及立体匹配技术是决定测量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设计了高精度视觉标定系统,有效解决了立体匹配的难题,所开发的便携式立体测量仪,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型物体的稠密三维坐标点云。在不喷涂显影荆的情况下,解决了黑色物体和反光物体的三维测量难题,可广泛应用于摩托车、汽车、模具、服装鞋帽以及逆向工程设计中。以逆向工程的3D轮廓测量为例,介绍了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