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淀粉组分含量和产量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米荞×晋荞麦2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株系的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RILs群体淀粉组分含量和产量均存在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变异系数为支链淀粉含量(31.92%)产量(27.04%)直链淀粉含量(26.42%)总淀粉含量(13.00%)。产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聚类分析筛选出了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的极端和优异株系,为苦荞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变异机理的研究和不同加工用途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苦荞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及其对低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20个苦荞品种为材料,以不施氮为处理,研究苦荞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对低氮的响应。结果发现:对照条件下,20个供试苦荞品种的单株产量在2.35~5.53 g间,产量在0.97~1.85 t/hm~2间,蛋白以谷蛋白(29.65%~40.32%)与清蛋白(17.21%~44.70%)含量较高,醇溶蛋白(8.63%~13.79%)次之,球蛋白含量(2.03%~4.16%)最低,总黄酮含量在0.95%~1.52%间;不施氮处理下,苦荞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干物质量下降,其中,16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14个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0个苦荞品种谷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下降,而清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对低氮的响应并不一致;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结论:不施氮处理鉴定获得4个耐低氮的高产优质品种,分别为川荞5号、六苦2号、六苦3号和黔苦5号,其单株产量大于3.0 g,产量高于1.2 t/hm~2,可直接用于种植推广或作为苦荞耐低氮种质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苦荞内源激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高产苦荞品种川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同的光照处理,测定苦荞成熟期叶、茎和根的脱落酸、玉米素+玉米素核苷、生长素、1-氨基环丙烷-1-羧酸、多胺等内源激素含量和最终的产量和品质,最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光照处理能明显提高川荞1号的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总膳食纤维、蛋白质、总淀粉和黄酮含量;增加光照处理能明显增加川荞1号根茎叶中的ACC含量,但降低了ABA含量,光照处理对川荞1号根茎叶中的IAA、Z+ZR和多胺的影响不大;川荞1号不同部位间的内源激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根茎叶中的ABA含量与荞1号的产量和品质呈负相关关系,IAA、ACC等内源激素含量与与荞1号的产量和品质呈正相关关系,部分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贵州不同生态区苦荞产量性状形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在6个生态区下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最终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荞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57.20~123.70 cm、1.60~17.00、8.20~19.46、92.00~544.00、1.90~11.07 g、10.50~32.80 g和51.47~286.14 kg;苦荞材料间以九江苦荞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余3份苦荞材料,以威苦1号的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最高,以六盘水苦荞的单株粒数  相似文献   

5.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苦荞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苦荞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液料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得到苦荞籽粒黄酮的较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mL/g)20∶1,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h,此条件下提取率为2.632%。通过测定纯化后苦荞籽粒黄酮对O-2·的清除率、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析其抗氧化能力,并用抗坏血酸做阳性对照,结果显示苦荞籽粒总黄酮具有还原力。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其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清除O-2·能力和清除DPPH能力的IC50值分别1.115,0.498,2.235μg/mL,表明苦荞籽粒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苦荞米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副产物及产品检测分析,研究其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流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苦荞米加工工艺流程中的产物及其得率为,苦荞壳29.76%、废料壳粉9.34%、抛光米46.88%、黄粉14.02%;苦荞麦与苦荞米相比,水分、灰分、蛋白质、淀粉及碳水化合物明显降低,粗脂肪含量升高;加工后各产物的营养流向为,废料壳粉中黄酮22.13%、蛋白质31.47%、粗脂肪39.31%,黄粉中蛋白质38.43%、粗脂肪41.11%、黄酮37.96%,苦荞米、苦荞壳中水分含量较高,苦荞壳粉、苦荞米中粗脂肪含量较高,苦荞壳粉、苦荞米、黄粉中蛋白质含量高,黄酮主要分布在苦荞米和黄粉中.实验表明,废料壳粉和黄粉的产生对苦荞米营养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光质对苦荞芽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明确最适宜的光照条件,选用西荞I号做为试验材料,采用红光(RED)、蓝光(BLUE)、LED、1.5RED/FAR、0.5RED/FAR 5种光质,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苦荞发芽过程中芽生长、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处理(BLUE、0.5RED/FAR)显著影响苦荞芽的生长,芽的鲜重、茎长和茎粗较对照处理(黑暗)分别降低了2.8%~41.3%、7.3%~50.2%、2.0%~25.0%;与对照相比,在第10d,1.5RED/FAR处理提高了苦荞芽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提高了0.6%和3.9%;光照处理(1.5RED/FAR和0.5RED/FAR)显著增加了苦荞芽的总黄酮和芦丁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1.8%和22.8%,芦丁含量分别提高了2.9%、23.9%;光照处理(BLUE、1.5RED/FAR、LED)显著增加了苦荞芽的槲皮素含量,分别提高了52.3%、50.8%、55.3%.  相似文献   

8.
选用6个大豆栽培品种(系),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茎粗与产量显著正相关;(2)单株荚数与分枝数、单株粒数、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产量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当前长江上游地区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产量综合表现以及对其稻米品质的评价,试验利用长江上游地区广泛应用的76份水稻亲本材料,调查了15个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对这些水稻的品质特性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单株产量与其中10个产量相关性状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产量相关性状中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因子、粒型因子、结实率因子、结实率和粒型的联合因子.同时获得了各供试亲本材料在4个主成分中的得分及排名,筛选出了产量相关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供试亲本材料的RVA谱特征值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通过本试验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杂交水稻亲本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择3个苦荞品种川荞1号、KP9920、榆6-21为辐射诱变材料,通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诱发产生突变体,从苦荞突变体的M2代籽粒中选出高黄酮含量的突变体27个,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表明辐照处理产生的突变体黄酮、可溶性蛋白、总氮、Zn和M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M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以此来筛选出综合品质最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及遗传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选用18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及穗部性状存在极显著的品种差异;总戊聚糖含量与穗数、结实小穗数呈显著遗传正相关,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与穗数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之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与其遗传相关系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选择3个苦荞品种川荞1号、KP9920、榆6-21为辐射诱变材料,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诱发产生突变体,测量其M2代子粒中黄酮含量。试验表明,经适宜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的苦荞种子,其M2代子粒中黄酮平均含量高于对照组。指出,利用射线照射对苦荞的品质改良是可行的,对于不同的苦荞品种,经辐照处理后黄酮含量增加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筛选适合在沿淮地区种植的耐渍品种提供参考。选择34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全生育期进行常规栽培和灌浆期渍水胁迫处理,测定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7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渍系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各小麦品种的综合耐渍能力。渍水胁迫下,小麦的粒重、籽粒产量的降幅较大,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从耐渍系数的变异系数看,灌浆期渍水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粒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穗粒数>淀粉含量>穗数;耐渍性平均隶属值与粒重、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重、湿面筋、蛋白质、淀粉含量的耐渍系数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的耐渍系数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耐渍型、中间耐渍型和敏感型,材料数分别为22、10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64.71%、29.41%和5.88%。粒重、籽粒产量可作为小麦耐渍评价的首选指标;扬麦13、扬麦22和宁麦13可作为小麦耐渍栽培育种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试验针对西藏林芝地区玉米产量影响因素与玉米产量进行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与行粒数、苞叶重、穗长、百粒重和穗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34、0.921、0.834和0.662;与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2,与秃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0.行粒数、百粒重、苞叶重、穗长和穗行数与穗粒重建立了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且呈显著线性关系.在各产量影响因素中,对穗粒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性状是行粒数,直接通径系数为0.355;其次是百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0.251;其他性状依次为苞叶重、穗长和穗行数.提高西藏林芝地区玉米产量的育种策略需以行粒数和百粒重为主.  相似文献   

15.
西昌地区玉米杂交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0个玉米杂交种的株高、百粒重、穗行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穗重、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3、0.70197、0.70007、0.65396、0.52793;而穗重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长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穗重>穗长>行粒数>穗轴粗>穗行数>穗位高>百粒重>穗粗>穗位叶宽。因此,在西昌地区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长和行粒数,提高穗位高和穗位叶宽,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是获得玉米高产的科学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苦荞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光广度法对不同品种苦荞中黄酮含量进行检测,样品通过显色后在500nm下直接测定.通过对17种不同品种苦荞麦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美姑苦荞的黄酮含量最高,达2.40%,选荞1号次之,为2.35%,而川荞1号最低,仅为1.54%.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李栋  李鹏冲  王潇  李娜  高火亮  王永 《河南科学》2019,37(8):1250-1254
苦荞作为自然界中少有的药食两用作物,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为今后开发苦荞黄酮的医用价值,弄清提取苦荞黄酮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工艺,主要探究苦荞黄酮醇(甲醇)提法的提取工艺.以苦荞黄酮的得率为主要指标,利用芦丁为对照,制定标准曲线.以甲醇为提取液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提取苦荞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用甲醇作为提取液时,影响苦荞黄酮得率的因素顺序为,甲醇浓度、浸提时间、超声时间、浸提温度.最佳工艺为甲醇浓度80%,浸提时间为2.5 h、超声时间为40 min,浸提温度为90℃.在此工艺下苦荞黄酮的得率达到了8.64%.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遗传背景相同的籼粳中间型重组自交系(RIL)9个品系与5个籼、偏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的F1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以单株产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总粒数表现的优势较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的优势较弱;F1单株产量仅与父本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F1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父本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父本抽穗天数和千粒重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的抽穗天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的获得关键在于要协调好产量目标、亲本产量构成因素和其杂种优势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冬小麦不同蘖位和粒位籽粒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京冬8和京冬11为材料,选取有2个分蘖成穗的植株,测定各单茎基本生物学性状,强、弱势粒蛋白含量及其组成,淀粉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主茎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贡献明显高于分蘖穗。小麦植株不同部位籽粒粒重、蛋白质和淀粉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蘖位增大,单穗粒重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强势粒的千粒重和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弱势粒,但弱势粒的淀粉含量高于强势粒。强势粒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高于弱势粒;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较少,粒位间差异不明显。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低分蘖位(主茎)、强势粒对品质的影响明显高于高分蘖、弱势粒。  相似文献   

20.
植物乳杆菌发酵苦荞芽苗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萌发后的苦荞芽苗富含黄酮等有益成分,采用植物乳杆菌对苦荞芽苗和苦荞茶汁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和配方,并对产品的总黄酮含量、透光率和pH值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较优的苦荞芽苗与苦荞茶汁比例为1∶6,较优的上清液稀释比例为1∶10,产品的总黄酮含量可达(0.193±0.006)mg/mL。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为:菌剂添加量0.6%,发酵时间24h,果葡糖浆添加量6%,该条件下感官评分的平均值达91.50±0.29,较适的pH值为3.87±0.05。优化的稳定剂配方为:黄原胶添加量0.06%,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添加量0.08%,海藻酸钠添加量0.05%,该条件下感官评分的平均值达93.60±0.32,透光率为91.37%±0.45%。发酵后的苦荞芽苗茶饮料富含黄酮和益生菌等有益成分,口感醇正、澄清透明、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