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某边坡工程实例为背景,选用拟静力法对地震荷载进行模拟,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库岸边坡在地震和库水变化综合作用和仅在库水变化作用2种工况条件下的位移和等效塑性应变进行了计算,通过对2种工况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地震作用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洛阳龙门石窟水的赋存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成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29-834
由于地下水的发育和大量溶洞的存在,龙门石窟与国内其他石窟相比,有着典型的水文环境。采用岩体力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库仑准则和摩尔圆,评价了水的赋存对洞窟立壁岩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计算饱水前后节理面滑动临界剪切强度的降低和在应力摩尔圆的直观图示可以得到,边坡卸荷裂隙中水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是诱发洞窟岩体失稳事件产生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超细ATO水浆的分散性及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ATO超细导电粉在水中的分散、稳定工艺,讨论了pH值、分散剂的种类、添加量、分散方式等参数对制备ATO水浆的影响。通过粒径测定、透射电镜的观察及沉降实验,对各种影响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最终 制得分解性、稳定性均较好的超过ATO水浆。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厌氧培养和乙炔抑制技术对水稻土进行模拟培养,证明水稻土中存在厌氧氨氧化耦合Fe(Ⅲ)还原,即铁氨氧化(Feammox)过程,并研究外加不同浓度水铁矿对Feammox过程产N2速率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中Feammox过程产N2速率(以N计,下同)为(0.85±0.14) mg/(kg·d),在添加10、50 mmol/L水铁矿后,其产N2速率分别为(0.86±0.15) mg/(kg·d)、(1.09±0.20) mg/(kg·d);水铁矿的加入能够促进氨氮直接通过Feammox过程氧化为N2,随着水铁矿浓度从10 mmol/L增加到50 mmol/L,Feammox过程直接产N2途径占总产N2的比例从49.41%增加到62.82%;Fe(Ⅲ)的还原速率与N2的产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01,p<0.01)。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uncultured Acidimicrobiace...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两种晶型水铁矿对五价砷As(V)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s(V)在2-线和6-线水铁矿表面的吸附可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其化学反应速率K2分别为0.077 g·(mg·h)-1和0.031 g·(mg·h)-1.2-线水铁矿由于其无定形形态,对As(V)的吸附效果优于... 相似文献
7.
梁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01-404
水的运动及由此引起的其它因素对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石家庄地区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利用和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空隙率对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击实次数,成型不同空隙率的马歇尔试件,利用饱水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分析了饱水率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隙率对SMA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空隙率的增大,SMA混合料的的水稳定性逐渐降低,并且前期下降趋势较为缓慢,后期较为迅速.另外... 相似文献
9.
水与岩体的耦合作用及其对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许多滑坡事故中 ,水的作用往往是最关键因素 .基于此 ,作者将水与岩体的耦合作用及其对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 .岩体从结构上分为结构体和结构面 .此文首先分析了水对结构体强度的影响 ,并分析了水与硬性非贯通分布结构面的耦合作用及其对岩石边坡滑移的影响 .此外还分析了水对贯通软弱结构面强度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对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最后 ,又从系统学的角度分析了雨水和地下水 (含地表水 )与高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
降雨入渗会影响城墙稳定性,最终导致城墙失稳坍塌。文中以城墙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得到了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和非饱和特性,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得到了以含水率为变量的抗剪强度公式,基于Bishop法得到安全系数的表达式。对不同工况下城墙边坡进行渗流场有限元分析与稳定性评价,并对梅雨季城墙稳定性变化及孔隙水压力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不断进行,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表层土体开始饱和,前期入渗深度不断增加,后期地下水位上升。梅雨季城墙稳定性持续下降,受降雨总量和降雨时长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典型气候条件下的该地区城墙修缮等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118-122
乐观偏差现象已被广泛证实,为了探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在乐观偏差产生中的相对作用,本研究在提示将来事件相关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语操纵判断目标,要求被试分别客观理性和凭借直觉对将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时间距离做出判断。结果显示:与无提示条件的控制组被试相比较,提示条件的两组被试(直觉判断组、理性判断组)自我风险知觉显著提高,而直觉判断组和理性判断组的自我风险知觉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风险性现实因素增加自我风险知觉,且不受判断目标的影响。这表明提示现实因素对乐观偏差的影响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注氮气后油井井口及井下管道取样观察有冲刷及点蚀现象,地面单井管道也出现注气后腐蚀穿孔情况。为了研究注氮气井管道腐蚀影响因素及机理,在对注氮气工艺、介质及生产工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氧分压及含量、流型流态及酸性气体分压比参数计算分析,研究了氧、氯离子、流型流态、酸性气体因素对管道腐蚀的影响,结合腐蚀产物XRD衍射特征及腐蚀形貌VRD镜像特征分析,研究表明注氮气井不同生产过程不同部位的管道腐蚀机理存在明显差异性。在注气过程中,井口及井下管道腐蚀主要受氧和流态的影响;在注气后的生产过程中,地面单井管道腐蚀主要受氧和酸性气体的影响。氯离子是点蚀发生的催化剂;其中前者的腐蚀机理为相互促进的氧的电化学腐蚀与冲刷腐蚀,后者的腐蚀机理为氧的电化学腐蚀为主,并促进了酸性气体的电化学腐蚀进程。两者腐蚀机理差异性受溶解氧扩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3.
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概括了洪湖湿地所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江湖(河)关系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分析了变化环境对洪湖湿地的影响及洪湖湿地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应恢复对策和建议,以便能够为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牵引式中型中层滑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系统地调查,对其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堆积体的复活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为依据,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综合判定滑坡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持续暴雨等不利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基于以上认识,提出了“抗滑桩+地表截排水+专项监测”的综合治理方案对该复活体进行治理,同时为同类堆积体复活机制的分析和工程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8-105
为研究坡顶超载下边坡破坏机理及各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合典型边坡实例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分别计算8种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并对各因素敏感度进行单因素分析、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局部超载下,坡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而超载宽度影响最微弱;土坡安全系数随内摩擦角、粘聚力、土体容重呈线性变化,与超载离坡肩的距离、坡率、坡高大致呈抛物线变化趋势,与超载值呈非线性变化;3种分析方法在确定各因素敏感度排序上具有较好地一致性,方差分析结果离散度最大,效果最佳。超载下和仅在自重下土坡失稳破坏机理有所不同:自重下坡脚处最先出现塑性区,此后塑性区由坡脚处向上延伸扩展至坡顶,进而引发边坡失稳破坏;而超载下坡脚和超载区域下的土体几乎同时出现塑性区,此后塑性区从坡脚和超载区域同时扩展直至贯通,最终导致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该滑坡的地质环境、滑坡形态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在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并初步提出了防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陈家岩滑坡是滑坡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其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前缘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形成临空面,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后缘首先发生下错,局部表层滑塌,致使前部推移,进村公路半幅塌陷,严重威胁坡脚居民以及进村公路上过往行人及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变形破坏特征,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挡土墙+裂缝夯填"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动物体内共轭亚油酸产生机制及影响含量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主要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产品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通过异构化和生物脱氢反应形成CLA,反式脂肪酸在动物细胞同经△^9-脱氢酶的脱氢作用也能形成CLA。动物体内CLA含量与食物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反式油酸含量呈正相关,并受食物成份、季节变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泉沟西南滑坡是超深层特大型碎石土老滑坡,在前缘局部塌滑、冲沟加剧发育以及降雨等诱发作用下,其存在破坏失稳可能性,严重威胁舟曲县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表截排水+锚杆框架+谷坊坝”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