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普特南善变"的标准看法恰恰相反,普特南的实在论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以贯之的。"语言如何连接世界"是贯穿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问题:科学实在论初步确立了"语言"对"世界"的指称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树立起实在论的大旗;内在实在论不是科学实在论的反动,而是在科学实在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具体描述"语言"与"世界"的基于经验的指称关系,强调实在论内在于科学;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则把"语言如何连接世界"的问题追溯回"心灵如何连接世界",进而打破了笛卡尔心灵图画对现代哲学的钳制,肯定了"知觉"和"心灵"具有指称"世界"的能力,因而是比科学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更加"实在论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3.
围绕量子力学量子实在论和量子反实在论的重大争论,俄苏学者提出了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语境实在论的目标是向广义哥本哈根解释的回归,克服正统解释之后量子力学各种解释的局限性。语境实在论将物理理论定义为在语言的语境中对物理实在进行识别(测量)的维特根斯坦式的规则,量子对象由量子理论在语境中对其识别来确定,认为对量子系统在给定时刻的状态描述,是给定时刻相对于给定观察者的波函数识别的结果。语境实在论的贡献在于,消减了围绕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争论,优化了关系实在论的问题方案,瓦解了流行于当下的量子反实在论。语境实在论有关量子力学的研究对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支持,语境重建已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合新康德主义、新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古德曼的非实在论试图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非实在论根据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世界的多重构造方式,从而有力地挑战了表象主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推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始点是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针对实证主义(包括工具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依赖观察的看法,费氏提出观察受理论统摄、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无根本性区别的重要论点,据此建立起以实在边界的可移动性为基础、以把科学视为参与活动的断语为特点、以伦理学真理尺度为最终结果的相对主义科学观与实在观——伦理学实在论。 1、“主题Ⅰ”:观察与理论的倒转 在发表于1958年的论文《对经验进行实在论解释的尝试》中,费耶阿本德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与工具主义观察依赖理论的彻底批判,提出他作为理论核心的“主题Ⅰ”。  相似文献   

6.
量词可变学说是一种宣称不存在描述世界的最佳语言的学说.在本文中,我将考察该学说对于那些强调关注结构的重要性的科学观,诸如结构实在论和结构经验论的意蕴.本文将论证,在量词可变学说的与境中,结构实在论将会显现出一些显著的问题,而结构经验论则无须面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普特南实在论演进的整体谋划在于深入实践的实际过程,强调任何思想均无法超越人所固有的视角。其以承认人类理智的有限性与处理问题的开放性为根本出发点,以阐述由人居于世而产生的缠结现象为主要特点,以反对任何形而上学与还原论等本质主义为理论标的。普特南从关注现实出发,将实在论建构为参与世界的活动,构筑了一幅从多元主义科学实在论到自由主义自然实在论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8.
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是当今科学辩证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处在现象主义和激进反实在论之间的科学哲学;从性质上看,它融汇了建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从方法上看,它把语义方法与工具主义统一起来。在认知策略上,范·弗拉森采取了既反左也反右的方针,从而坚持了符合论原则,利用了工具主义的长处。他的思想在当今科学实在论争论中起着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在讨论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合理性、科学理论的实在论解释与理论的成功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时,都反复涉及到真理、似真性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当代科学实在论者在深入考虑传统的真理符合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和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主义真理观和似真性理论。这些理论发展了传统的实在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真理(似真性)检验标准,为我们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郑玉玲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为...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对抗的大背景下,德特勒夫森复活了希尔伯特的有限主义。他把自己的思想称为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这是一种改良版的实在论。通过对弗雷格问题的解决,我们看到希尔伯特工具主义者是如何既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又发展出关于抽象对象的认识论。通过在有限思维中加入抽象的元素,他解决了抽象对象存在的问题。通过复制主义策略和证明模式认识论,他解决了认识抽象对象的问题。这种实在论既不同于弗雷格的实在论,也不同于菲尔德的唯名论,它是一种介于实在论和唯名论间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认识论的鸡"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社会建构主义内部的SSK与后SSK之间的一场争论,它集中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诸多分歧: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社会实在论与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规范主义进路与描述主义进路的对立;在科学观上,表现为表征科学观与实践科学观之间的对立。它代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进化论统计特性根源的争论是当前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非决定论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了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非决定论的。决定论则从工具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的只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进货过程本身仍是决定论的。还是一种观点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笥与决定论或非决定论的本体论预设没有关系。进化是发生在群体水平的过程,主要由自然选择和随机漂变提供的群体水平的解释是统计性的,因此,进化的理论内在地和不可避免地是统计性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中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哲学中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体认和思考。维特根斯坦的科学观,既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真理符合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维特根斯坦强调唯我论与实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对唯我论的认肯,他的科学观又彰显出一种人文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的反复的哲学争论中,二十世纪初创建的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realism)的学说,最近已成为"科学实在论最有辩护力的形式"(〔1〕,p.1),且"近年来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主流"(〔2〕,p.151)。结构实在论被公认的创始人是著名哲学家罗素。他认为客观事物,特别是不可观察的客体的内部性质是不可认识的,但它的结构可以通过同构关系被人们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模型认识。本文作者对事物的内部性质不可知持一种保留态度,但对他的通过同构关系认识物质世界的结构持一种赞成的态度,并依罗素的主张将这个观点称为同构实在论,从现象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构关系,同态对应在科学理论的模型中的作用和通过建模认识世界的模型这三个方面为罗素的同构实在论和由此决定的认识论辩护,并将它改进为同态实在论,以便更好地说明模型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斯马特、普特南等人提出奇迹论证为科学理论成功与真理的关系辩护,劳丹等人基于科学史案例提出悲观归纳论证加以反驳。围绕科学理论所设定的实体以及理论是否趋真等问题两个阵营争论不断,美国学者P.凯尔·斯坦福在悲观归纳论证基础上,提出科学史的新归纳以及未被设想的替代者问题等新的论证,质疑科学实在论。悲观归纳和新归纳虽同为归纳,但侧重点不同。斯坦福的未被设想的替代者问题颇具深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原则与传统的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放到一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批判性议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两个可疑的论断:科学探究令认知关系实体化,该实体化明确而又决定性地判定了科学对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的承诺。本文勾勒了拒斥这两个论断的方案。它反对如下假设,即科学探究由于缺乏资源来仔细审视展开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关系的语境表述而备受困扰。在发展一种反对该假设的诠释学论证的过程中,本文讨论了一些与理解科学探究的反身性有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在探究过程中与语境相关的诠释学情境概念。这种版本的诠释学的科学哲学在本文中成败攸关,它在有关实在论的争论中提出了一个立场,该立场有资格成为一种诠释学的实在论,这恰恰是那种与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断然决裂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8.
奎因、普特南等人以数学在自然科学的不可或缺性应用为基础,为数学实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辩护。他们的辩护引发了数学实在论与唯名论对此问题的争论,由此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并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对数学与科学的关系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SSK的描述与规范悖论——并基于此兼论后SSK与SSK的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方法论上坚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描述主义进路,从而能够对科学的"发现的语境"进行描述;然而,SSK在本体论上主张社会实在论,在认识论策略上主张有限论,这两者却又都是一种规范主义、本质主义的研究进路.这样,在SSK的理论内部,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的冲突就不可避免.SSK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其方法论的经验进路,转向规范策略.而后SSK则以对科学实践的彻底描述为基础,消解了传统的社会决定论.  相似文献   

20.
结构实在论是当前英美哲学界有关科学实在论争论的最新进展,最早由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沃勒尔教授提出。结构实在论是在科学实在论两大论证——无奇迹论和悲观归纳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表明科学理论依据自身的数学结构能够揭示不可观察世界的结构;在理论变革中数学等式得以持存,这种数学连续性构成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连续性;成熟科学中科学理论的连续性高于纯粹的经验层面,这种连续性是非经验的,但是并没有达到充分解释的高级理论层面;数学结构的连续性表达了实体之间的真关系,然而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